陳雪 王海滔 張丹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規模逐步擴大,大城市的宜居性逐漸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本文以人居環境科學為理論基礎,針對大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從經濟、環境、居住、交通、城市安全、公眾參與等角度提出解決對策,明確了大城市宜居建設的重要性。
關鍵詞:人居環境科學;人類聚居學;大城市;宜居
1、引言:《伊斯坦布爾人居宣言》指出:“人類在邁向21世紀的時候,更加注重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憧憬每個人有個安全的家,能過上有尊嚴、身體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美好生活”。人居環境的建設自此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受到業界廣泛關注。
2、人居環境科學的理論起源
20世紀50年代,希臘學者道薩迪亞斯(C·A·Doxiadis)首次提出人類聚居學概念。道氏認為人類聚居由自然、人、社會、建筑、支撐網絡五要素組成,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等多方面,全面、系統地進行研究。
在道氏“人類聚居學”基礎上,吳良鏞先生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了“人居環境科學”。人居環境科學是一門以人類聚居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學科重點研究人類聚居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宜人的居住環境為研究目標。
3、大城市發展的客觀必然性
3.1、大城市發展的必然性
根據道氏的人類聚居單元劃分,大城市人口數量范圍為150萬1000萬。根據我國2014年11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城區人口達到100萬-500萬的城市為大城市,因而本文所指大城市為人口規模100萬以上的城市。
在工業革命后,城市飛速發展,大城市更是以幾何倍數增長,世界上許多國家紛紛制定規劃、政策,采取種種對策,力圖扭轉大城市的發展,但都無法改變這一趨勢,因此大城市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具有客觀必然性,具體表現為:
3.1.1、人口集聚方面,大城市人口集聚多
人口不斷向大城市聚集,導致了大城市人口向高密度發展。目前中國大城市(三線以上城市)數量達到126個,其中三線城市人口密度多達400人/平方公里,上海的人口密度已達到3833.7人/平方公里,而深圳更是高達5314.5人/平方公里。如此高強度的人口聚集,不僅推動了大城市經濟的繁榮和社會事業的發展,也進一步增強了大城市的吸引力,逐步向大城市化趨勢發展。同時,大城市的人口集聚效應,有助于降低各層級人才的培養成本,提高國民的教育水平;增加就業機會;保持人文的多樣性;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2)珠璣鎮旅游資源季節性的束縛
珠璣巷和梅關古道作為珠璣鎮兩個最重要的旅游景區,其吸引游客量有很明顯的季節性。在旅游淡季時,客源的不足會對當地的勞動力市場和經濟收入、景區景觀等方面造成一定影響。
(3)珠璣鎮旅游服務體制的不足
珠璣鎮現在的旅游服務人員主要為本地居民,沒有大量外來投資產業者入住。由表可以清楚看出,與廣東省較發達地區相比,珠璣鎮服務業從業人員(包括管理人員與服務人員)學歷偏低,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目前珠璣鎮服務業人才匱乏、整體服務質量有待提高的狀況。
4珠璣鎮旅游城鎮化對策
基于珠璣鎮旅游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參考類似地區發展的經驗,分析得出影響珠璣鎮旅游業的重要因素為旅游宣傳、旅游主題、運營機制。
4.1完善旅游規劃編制
珠璣鎮已編制了《南雄市珠璣古巷梅關古道旅游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旅游規劃,在一定程度上指導了珠璣的旅游發展。該規劃偏重物質空間的落實,缺少對整個珠璣鎮土地功能利用的規劃定位。應進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規劃,把整個珠璣鎮作為一個旅游名鎮整體規劃。
4.2增加就業崗位
創新旅游模式,延長旅游產業鏈,增加就業崗位,吸引周圍鄉村的農民來鎮區就業,以離土不離鄉的方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完善公共服務設施,保證住在鎮區的居民能共享到公服設施,實現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的轉變。
4.3創新多元化發展模式
串聯起珠璣古巷和梅嶺景區旅游路線,串聯起珠璣鎮的各個旅游資源。珠璣鎮旅游資源分布廣泛,將其串聯起來打包出售,延長游客在珠璣呆的時間,從而進一步促進其在珠璣消費,促進珠璣餐飲業和住宿業等服務業的發展。
4.4突出城鎮的景觀功能
在珠璣鎮旅游城鎮化進程中,應當注重城鎮機關功能,要在鎮區總體建設中保持珠璣特色,包括鎮區主體色調、建筑式樣、標志性建筑,盡量體現珠璣文化內涵和歷史厚重感,打造景觀協調的歷史文化名鎮。
5欠發達地區旅游城鎮化發展的思考
欠發達地區由于其自身條件的束縛,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其旅游業的發展,但是,資金、交通等外部因素對欠發達地區的影響并不是絕對的,關鍵還是當地政府的創新管理模式,企業營銷手段等主觀因素。
因此,在欠發達地區旅游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積極發展旅游業,致力于如何將高品質的旅游資源轉化為高品質的旅游產品,并充分利用旅游業來帶動整個城鎮人口、土地、產業結構的轉變。
3.1.2、經濟發展方面,大城市經濟效益好
在組織生產、集聚發展要素方面,大城市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根據國家建設和市場發展需求,大城市可以靈活調整經濟結構、產業布局和產品類型;統籌安排和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形成完善的產業配套;協調企業分工,合理配置資源,節約能源消耗,達到降低成本目標。這些無可替代的優勢,都使得大城市逐漸成為各大區域的經濟增長中心。
3.1.3、土地利用方面,大城市土地集約度高
在節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集約度方面,大城市起著重要作用。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分析,至2014年,按人均占有建成區城市用地面積計算,我國2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人均占地約為100萬人以上大城市的兩倍,現有建制鎮是大城市的3倍以上。對比分析可知,我國量大面廣的小城鎮占地現象嚴重,相對于大城市而言,土地集約利用效率低下。endprint
3.1.4、基礎設施方面,大城市基礎設施利用率高
大城市具有完善的市政基礎設施,以及完善且高效率的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相比于小城市和建制鎮而言,大城市設施投入的回報率較高。通常城市的規模與城市市政基礎設施的人均消耗費用成反比,因此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成本高,但邊際成本相對較低。大城市人口眾多,可以降低設施的使用成本,同時提高各項資源的利用率,而小城市由于經濟規模較小,難以征程高成本的設施建設,因此市政設施的投入以政府補貼為主。
3.1.5、環境保護方面,大城市便于集中處理廢棄物
在集中處理廢棄物,注重環境保護方面,大城市占有絕對優勢。大城市土地利用幾種,產生的廢氣、污水、固體廢棄物等污染物也相對集中,繼而便于政府相關部門統一管理,有利于環境保護;而小城市、建制鎮由于建設用地分散,其污染物相對分散,加大了環境治理的難度。更有甚者,村鎮企業嚴重缺乏環保意識,將工業生產的“三廢”直接排放,嚴重污染環境。
3.2、大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
大城市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經濟發展、社會繁榮,但城市的宜居問題卻愈發嚴重。步行街道被縱橫交錯的大尺度交通網絡取代,宜人的街區被高樓大廈取代,城市建設“千城一面”,場所安全感日益喪失。城市人口暴增,各種自然資源瀕臨極限,各種污染、交通擁擠、就業缺乏、住宅貧富分化、社會犯罪率增加以及“城中村”等成為大城市問題的表癥,大城市的宜居性面臨極大挑戰。
4、人居環境科學視角下大城市宜居建設對策
4.1、以人為本,促進公眾參與城市建設
公眾參與充分體現公眾的需求,包括對多樣化、充滿活力和可持續發展城市的追求,有助于提高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等環節決策的民主性和有效性。公眾參與是引導大城市宜居建設的有效途徑,可嘗試借鑒國外在這方面的先進理念和實踐經驗,如采取跟蹤調研、及時反饋、定期評估、調整修編等方法,提高各項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公眾參與,有助于平衡和協調政府、群眾、企業及其他受益者的關系。
4.2、產業發達,大力推動經濟發展
大力推動城市經濟的高效發展,有助于解決一系列城市問題,如人口貧困、環境污染、就業不充足等,為創造宜居的人居環境奠定基礎。大城市應具備強勁的經濟發展潛力,保證良好人居環境的持續營造。為提高目前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政府可創新政策機制,設計并出臺多樣的政策體系,充分引進外資;同時,針對本地產業特色,培養擴大傳統產業規模;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引入新興產業,通過增強高科技研發比例,提高城市創新力,為城市提供不竭的永續發展動力。
4.3、環境優美,積極營造生態空間
擁有優美的城市環境是宜居城市的直觀表現,體現在國內外大量的生態城市建設。國內需要充分學習和借鑒國外成熟的生態城市建設經驗,同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有效組織自然景觀和設計景觀,提取豐富的設計元素,創造豐富多樣的生態空間,營造舒適、美觀、宜人的城市氛圍。
4.4、人人有房,努力創造宜居之所
大城市宜居建設的基本前提是解決住房問題。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住房建設管理經驗成為國際公認的典范。國內宜居城市可借鑒此經驗,由政府作為保障住房的主體,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保障居民有買房的購買力,同時必須滿足居民生活和久居的需求,注重居住品質,重點推進社區安全、綠化、健康、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同時兼顧弱勢群體。
4.5、出行便捷,建立高效交通系統
出行便捷是大城市宜居建設的基礎,必然選擇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大城市宜居建設中交通應是友好而高效的。一方面,加強交通系統管理,加快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推動可供選擇的公共交通系統,即建立由人行、自行車、公共汽車和軌道交通共同組成的一體化道路網絡。
4.6、保障安全,加強城市安全建設
保障居民安全是大城市建設的基本需求。宜居城市的安全性建設,不僅要求大城市在城市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態文明、資源供給、市民健康及政府績效等方面保持平衡,并且在面對大的自然災害、經濟與社會可能發生的異常或突發事件具有良好的抵御調節能力。目前國內對城市安全重視不夠,也未形成完整的安全城市體系。因此需要積極推進城市安全建設。結語:亞里斯多德曾說:“為了生活人們來到城市,為了更好地生活,人們留在了城市”。大城市的發展是必然的,大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也是層出不窮的,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抵制大城市的發展,而是應該積極改善大城市的人居環境,努力創造宜居大城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