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意 劉華蓉
1青川縣大壩鄉發展基本情況
1.1地理位置
大壩鄉位于青川縣中部、東鄰喬莊鎮、轄與黃坪鄉接壤、南連大院回族鄉、茅壩鄉、西接樂安鄉、北界蒿溪回族鄉、喬莊鎮,鄉人民政府治地大壩,是全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壩鄉境屬秦嶺西南部山區,山脈源于岷山和隴山山系,由于溪流切割形成眾多互相連結的山脈此起彼伏、綿延不斷。
1.2當地農業發展現狀
2011、2012年栽植銀杏1454畝,80000余株,縣林業局調運銀杏苗10萬株,鄉自購3萬株小苗,政府采購4公分大苗6000株,全面規范植栽,建周家壩、石埡子兩個示范點。鄉成立銀杏風景林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對“銀杏富民工程”培訓到戶。2013年全鄉新栽植銀杏12萬余株,建銀杏示范點兩個。成活率約達98%以上。產業結構特色鮮明,種植作物多為特色農業,如藥梔子、茶葉、木耳、銀杏、蜜蜂養殖等。
2大壩鄉發展現狀總結
青川縣大壩鄉位于三省交界,地理區位優越,交通條件正得到極大改善,可進入性正逐步提高。農耕歷史悠久,民俗文化深厚,百姓鄉風古樸,發展潛力無限。其旅游區位條件良好,距離周邊成熟景區較近,有利于旅游業發展。
大壩鄉林地主要種植銀杏、楠木等樹種,目前這些樹種的經濟價值尚未得到大力開發。耕地面積少,高產穩產地少,大壩鄉平地較少,主要分布在場鎮,可耕作土地極其有限,多集中在場鎮以及各村村委會周邊,呈現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當地基礎設施落后,設備資源不足,對于目前尚未開發的土地存在開發難度大的問題??山ㄔO土地有限,旅游用地較少,大壩鄉可建設土地有限,用作規劃項目的旅游用地更加稀缺,未來的發展中要充分考慮集約用地。
科技是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保證,全鄉人才整體素質不高,所能掌握的科技水平有限,較難滿足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求。從現有的人才文化水平看,絕大多數只有普通高中、中專文化,因此當地種植技術以當地傳統農具為主,機械化工具使用較少,農民大多靠天吃飯,種植技術比較落后。
由于特色農業技術人才的缺乏,與新技術研發的緩慢,全鄉特色農業面臨著產業規模較小,未形成一定的產業鏈條,農產品的深加工還未大力開展,多以初級產品為主。導致當地的農業產值偏低,農民從中獲利較少,大多僅僅用來維持自給自足,農業的附加產值低。
3青川縣大壩鄉農業旅游發展對策
大壩鄉目前還未發展旅游業,農業種植以純農業為主,旅游業發展還處于萌芽狀態。目前農民收入低,農業發展面臨一系列的問題?,F今旅游資源觀的改變讓原本屬于農業范疇的田園風光、農業勞作、農產品加工等成為變成可被開發的旅游資源,因此休閑農業是大壩鄉農業發展轉型升級突破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瓶頸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大壩鄉加快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之路。
3.1合理選擇農業產業
根據大壩鄉的自然條件、地理地勢、土地利用性質和現有的資源基礎等,本文認為大壩鄉發展休閑農業最有效的方式是依托當地的特色農作物,規?;N植、深度開發和加工,不斷向旅游業延伸滲透。
特色農業的優勢分析
(1)大壩鄉現已種植有上千畝的藥梔子,農民從中受益效果明顯,但還是存在許多問題,如:不成規模,不能年年收益良好,出售形式單一,藥梔子的價值沒能充分利用。
藥梔子是一種中藥材植物,梔子花十分漂亮,梔子花根、梔子葉、梔子花和果實都可以供藥用。因此藥梔子的開發價值加大,未來的銷售市場也非常大。
(2)青川縣已被農業部確定為優勢茶葉發展區域,中國茶葉學會授予“中國名茶之鄉”,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授予“中國茶文化之鄉”等稱號。根據青川縣十三五茶產業規劃,力爭“十三五”末,全縣茶園總面積達到25萬畝,無性系良種茶面積達9萬畝,實現無性系良種覆蓋率36%。可知,茶產業是青川縣未來的龍頭特色農業產業,大壩鄉因借助此機遇,大力發揮當地已經有一定規模的茶產業。
(3)大壩鄉最有特色的產業算是銀杏樹,大壩鄉不僅有很多顆上百年的古銀杏樹,而且近年又種植了成千上百株,根據大壩鄉政府的規劃,在未來,擬將銀杏產業發展起來,成為大壩鄉的經濟產業。
通過分析可知,銀杏、茶葉、藥梔子是具有極大的旅游開發價值的特色農作物,因此本文選取銀杏、茶葉、藥梔子三種特色農作物為代表,分析其經濟價值和旅游價值以及向旅游業轉型的具體方式和路徑。
3.2加強農業產業合理布局
總體布局必須要充分體現旅游的功能,凸顯大壩鄉的整體優勢,因地制宜。根據青川大壩鄉的旅游資源特色、文化自然脈絡與空間分布規律等內容,將規劃區旅游發展的空間布局歸結為“一區一帶+特色產業組團”的發展格局。一區:場鎮區,一帶:由場鎮到南溪村沿路風景帶,特色產業組團:根據各村目前產業種植現狀和地理地勢條件,組團式發展,使其特色產業更加規?;?/p>
在從地形上看,大壩擁有豐富的地形地貌,包括河谷、半山臺地、高山區,因此要結合農業產業,根據當地地形地貌對小鎮進行立體開發。河谷地帶土地較為平整,灌溉水源較為豐富,適宜種植給人以視覺震撼的既具有經濟價值又具有觀賞價值并且適宜當地種植、老百姓又能接受的花卉農作物,如藥用梔子花、茶葉等;半山臺地主要是梯田景觀,重點發展果樹種植,其次,大力發展當地特色產業茶葉的種植。高山區主要以喬灌木為主要覆蓋植被,可種植當地特色中草藥材,以藥梔子為首,其次是天麻、杜仲等。
3.3注重農產品的加工環節、延伸農業產業鏈
藥梔子、茶葉、銀杏樹在當地銷售形式單一。根據產業鏈理論,應將產業鏈進行縱向-橫向延伸,由文化挖掘到種植到產品加工再到銷售,成立相應的生產部分,然后進行相應的開發利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其價值功能。
特色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實質上是特色農業產業鏈上適合開發旅游項目或產品的某個環節向旅游產業界滲透發展。根據模塊化理論,在進行農業旅游業開發時,我們需要對傳統模式分工的產業鏈重新進行知識化分工,帥選出適合發展旅游業的相應功能模塊,然后與旅游業相關的技術、產品相結合,組合成相應的業態,最后再推向市場。
農業加工環節的深入開發可以延長農業產業鏈,其加工環節的細化也有助于農業產業模塊的細分,便于在產業融合過程中,旅游產業鏈能清晰的找到融合環節進行模塊的“長板整合”,進而提高特色農業產業鏈附加值。
大壩鄉的特色農業需要在商品加工設計環節,特別是農產品加工設計環節多借助旅游產品的創意性開發出高檔次,多層次的特色農業旅游商品。對旅游產品的設計應注意結合市場要求,設計出具有創造性、充分展現本地資源特色的產品;同時對整合資源形成的不同產品組合既可以適應旅游者多變的要求又可以適應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有助于市場的開拓。
3.4迎合市場需求、做好宣傳
把握市場,合理定位大壩鄉特色農業旅游發展。首先要認真調查分析當地資源條件,確評估當地農業資源,入挖掘其文化內涵,做好產品開發,準確把握市場需求的變化規律,突出特色。市場定位包括目標定位、主題定位、功能定位、形象定位以及產品定位。特色農業旅游形象定位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準確把握資源、產品、的特性,注重個性的張揚,準確把握旅游者的需求和心理,大壩鄉特色農業旅游形成鮮明,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旅游形象。
銀杏樹是整個大壩鄉最具有特色和規模較大的特色種植業,因此可將銀杏作為整個大壩鄉旅游的核心主題,避暑養生旅游已經成為一種當今時尚,而在大壩鄉優質的自然生態環境下,鄉村田園氛圍下,開發避暑養生旅游則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因此大壩鄉的主題定位和形象定位可從銀杏和避暑方向入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