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梓 張恩豪
摘要:鄉村地方性是當地村民與鄉村環境數千年來相互適應的物質與文化結晶。本研究立足于尊重和延續鄉村地方價值,選取了住建部第一批全國規劃示范村莊福建省培田村作為研究案例,從保護與延續鄉村規劃的地方性的角度,采用文本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得到鄉村地區地方性要素的關鍵因子。本研究旨在提高對鄉村地方性的認識,為探索具有地方性特征的鄉村規劃提供借鑒。
關鍵詞:地方性;鄉村規劃;因子分析法
引言:2015年11月在云南舉行的第一屆田園建筑研討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趙暉表示,到2020年我國將通過改革創新,力爭實現鄉村規劃基本覆蓋,結束農村無規劃、亂建設局面。許多學者及社會人士對此消息紛紛表示擔憂,鄉村規劃全覆蓋會不會因為規劃時間短,規劃手段單一粗糙,使得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建設成“千村一面”的悲劇,形成農村不像農村、城市不是城市的“新農村”。
保留并強化鄉村地方性的過程,鄉村規劃勇當其先。本研究從鄉村規劃的地方性表達入手,探究鄉村地區的地方性認知規律,以便為鄉村規劃提供借鑒。
1研究設計及過程
本研究選取2013年住建部組織的第一批28個全國規劃示范村莊為研究對象。其中,福建省培田村為重點研究對象。這28個村莊在地域空間上分布范圍較廣,類型豐富、特征鮮明。研究中,借助ROST CM6.0和SPSS 19.0數據挖掘與分析軟件,對各案例地村莊規劃進行文本分析與因子分析,并結合培田村莊規劃的具體案例,對鄉村規劃如何結合地方性因子展開具體探討。
2研究結果與討論
2.1案例地鄉村規劃的地方性要素因子分析
本研究得出累計貢獻率高于77.54%的8個地方性要素指標,構成4大主成分因子。根據各個因子中所包含的地方性要素,分別命名為穩定性因子、變遷性因子、特色性因子、限定性因子(表1),具體如下。
2.2地方性要素因子與培田村村莊規劃的結合
(1)穩定性因子經過長時間的演變,還保留著濃郁的原生性特色,在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上均有反映,包括整體風貌、建筑特色與游憩活動等3個子因子。對穩定性因子的保護,鄉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的開展應以不影響整體風貌與建筑特色為原則。福建省培田村對建筑實行模式引導政策,通過建筑設計導則,從屋頂、墻身、門樓、墻臺等方面保護建筑風格與構造特點,從建筑特色方面對穩定性因子進行保護。(2)變遷性因子主要是指公共服務的生產生活景觀,是公共活動的重要場所,是村莊規劃建設中適應現代化生活和技術發展的重點內容。對變遷性因子的利用,不排斥先進的生產力與新技術、新材料,而應積極融合傳統,使之成為塑造鄉村地方性的新動力。培田村打造休閑商業街時,在梳理明清時期古街曾經有過的發達商業基礎上,順應時代發展和旅游市場的需求,結合培田村自身的資源特色,并對其中一些不具有游覽和文化價值的業態進行置換,規劃了炒貨零食店、糖水店、酒吧等餐飲設施,以客家美食為依托,通過小而精的小吃店等餐飲設施讓游客領略古村落的內在魅力。(3)特色性因子使人們形成具有地方性的獨特體驗、活動。包括傳統文化、設計與標識等兩類子因子。傳統文化是指對人文景觀、民風民俗、鄉土產物的傳承與保護,既包括歷史遺存與村規民約等文化載體,也包括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場景。通過對特色性因子的挖掘,在旅游產品開發、品牌建設與營銷策略推廣過程中增強村落的個性與可識別性。培田村在設計標識牌時,從培田民居中的漏花轉窗中提取回紋作為裝飾元素符號,結合當地傳統建筑材料及其色彩元素,提煉黑、褐、黃三種顏色,在表達古村傳統氛圍的同時運用玻璃、金屬等現代材料強化對比效果,凸顯標志系統的整體風格。(4)限定性因子特指對空間場所的限定。場所賦予空間方位屬性與獨特性,使得空間具有了地方性。文化載體在不同空間尺度上的表現不同。通過對限定性因子的把握,采取小規模漸進式改造模式。培田村對新建建筑采取詳細的控制性措施,涉及建筑高度、面積、風格、功能等諸多方面,從而維持鄉村特有的空間風貌。對村口“恩榮”牌坊與村尾“樂善好施”牌坊的保護,不僅滿足了村民“保瑞避邪”、“望族興家”的心理需求,也為村民提供了休閑、娛樂和交往的空間。而采用彈性控制的方法可以在保證規劃可實施的基礎上,把控宏觀整體并鼓勵建筑師在管控范圍內進行創造性的設計,弱化了變遷中的各種因素干擾,賦予空間抵抗變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能力。結論:鄉村規劃應因地制宜,結合穩定性因子、變遷性因子、特色性因子、限定性因子的具體內涵和各自特點,根據各村莊實際情況合理定位與分類,采取不同的村莊規劃策略,多方面、多角度、多載體促進地方性發展,從而實現良性的地方性保持和新時代的創新發展。
地方性是鄉村規劃的立足點。我國農村地區范圍廣大,鄉村的地域差異明顯,特征豐富,規劃師在規劃和建設鄉村生活生產基礎設施的同時尊重鄉村地方性,理解并汲取村民在千百年來積累下的生活的智慧與藝術,從延續鄉村地方性的視角進行鄉村規劃,保持鄉村是鄉村,發揚鄉村地方特色,和村民一起延續鄉村地方性,進而實現中國鄉村文明的復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