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
繼“和諧號”高速列車后,國內又推出“復興號”。這款車比“和諧號”更快,所有經濟指標和舒適性都優于前者,尤其電控部分,更先進也更安全。“復興號”的出現再次證明高鐵技術是中國原創,不是復制品。我們不僅可以造出第一款高鐵,還能升級換代推陳出新,使之成為走向復興的一盞明燈。
這次回國我又乘坐高鐵,嚴格說是北京至天津的動車,管它怎么說也是“和諧號”沒錯吧?我六歲起就獨自一人乘北京到天津的火車,各款列車都坐過。綠皮快車,豐臺,天津北,最后天津站。還有慢車,站站停,豐臺、黃土崗,什么廊坊、武清、楊村,三小時才晃到天津。還有一種路過車,從上海或東北進京的列車在天津停靠,中間掛著餐車。坐這趟車我只買站臺票,一毛錢,上車直奔餐車找個座位坐下。服務員問,吃點什么?我記得姥姥的拿手菜叫滑溜里脊,便答“滑溜里脊”。服務員笑起來,心說屁大孩子還滑溜里脊,活得挺明白。于是我慢慢吃,一碗米飯一盤滑溜里脊,吃完到站不搭不配。
可乘坐高鐵的感覺很不同,完全顛覆我對火車的記憶,最突出的就是快。我剛把行李放好,乘務員送上一杯熱茶,我接過來準備喝喝茶看看報,松開腰帶坐下舒坦舒坦,結果車停了。我納悶兒,嘛事介是,恁么地了,憑嘛停車呢?乘務員告之,天津到了。嘛玩意兒,到了?到了。不是,我買的可是特等座,一百塊錢就開二十分鐘,介不賺人嗎!講理嗎你們,找錢,你們得退我錢。乘務員笑笑,不當真。
高鐵毋庸置疑是現代文明的象征,流線型造型,航空式座椅,寬闊的視野,典雅的設計,簡直就是地上飛的飛機。乘高鐵不僅是交通問題,更是文明的熏陶,生活方式的重塑,影響著人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期許。任何新興產品都是新型生產關系的物化。
然而,高鐵雖好并非完美,幾次乘坐我發現它有軟肋,這個軟肋不是高鐵本身,而是與其配套的高鐵車站。火車與車站是統一體,無法分割。如果高鐵是新技術新文明的象征,那么當今的車站仍是舊觀念的集合,很不般配。以某市為例,車站四周有巨大的開闊地,既不讓走車也不讓停車,要它何用?車站的關鍵是方便旅客接近它,旅客往往負重,跨過巨大的空地才到車站,乘次高鐵累個半死。有人說可以走地下,而地下通道由南至北過于漫長,為何不在中間增設出口,縮短旅客進出的距離呢?還有,售票廳候車廳之間的通道非要鎖死,買票安檢一次,候車再安檢一次,兩處僅隔二十米,有必要嗎?檢票時,兩頭均設檢票口卻只開一邊,迫使旅客排長隊,為什么?動不動就得爬樓梯,而電動扶梯一半停運,為什么不能讓旅客輕輕松松享受享受呢?
經過這樣的車站步入高鐵,有穿越時光隧道之感,對比十分鮮明。兩者的不匹配不僅是高鐵運營的短板,也折射出快速發展產生的社會矛盾。生產方式急劇變化,像高鐵一樣奔馳前行,把很多人落在了后面,這些人的舊觀念舊習慣又反過來阻滯著社會發展。而解決這個矛盾仍然依靠物質的進步,比如車站建設,把對人的尊重,把實用性更好地融進設計中,使每個使用者感到被尊重,被關照,被協助。一定要意識到,公共設施的舒適感絕不僅是舒適感,更是人類尊嚴與素養的體現。讓人民舒適,讓人民覺出社會對他們的尊重,他們的自尊心就越來越強,一個民族的自尊才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