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青
最近,劍橋大學的研究員、老年病學專家奧布里德格雷與SENS研究基金會共同進行了“長生不老”的研究,認為通過藥物消除人體內的分子損傷和細胞損傷,定期修復人體,人類或許可以推遲死亡的到來甚至實現“永生”。
懼怕死亡是人的天性,“長生不老”是人類的終極夢想。尋仙丹、制仙藥、求神祭天、修建金字塔,這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相比這些荒誕不經的做法,醫學界和科學界在探索“長生不老”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或許我們可以在這些成果中破解人類生命的奧秘。
細胞的更新和重組
19世紀30年代,德國生物學家馬蒂亞斯·雅各布·施萊登和泰奧多爾·施旺建立了細胞學說:細胞是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是由細胞發育而來,并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人之所以會衰老,本質上是由于細胞的衰老所引起的,因此只要能夠修復細胞的損傷就可能達到“長生不老”的效果。
眾所周知,大自然中存在許多單細胞動物,他們可以自行分裂繁殖,達到永生。而多細胞生物也同樣可以做到,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科學家發現一種能夠“返老還童”的奇特海洋微型生物“燈塔水母”,它們在達到成熟年齡完成交配之后就能返回幼體狀態。并且,它們是現今世界上唯一一種掌握“長生不老”秘訣的物種。
細胞學說的應用,就是無性細胞繁殖,即“克隆”。業界將克隆分為生殖性克隆與治療性克隆。生殖性克隆由于倫理等諸多問題,被明令禁止。而治療性克隆成了人類不停探索的課題。治療性克隆簡單來說,就是提取全能型的胚胎干細胞,然后在合適的條件下,使其發育成為人體的任何一個器官,如大腦、肌肉、血液和神經,這些器官組織將用于醫療。目前,這種方法已經獲得很多國家的默許。
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多個科學組織或個人宣布了應用克隆技術的成果,如澳大利亞昆州大學分子生物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用胚胎干細胞在培養皿中培養出了一個微型的腎臟,美國康奈爾大學生殖醫學和不育癥研究中心的負責人Hung-ChingLiu博士在研究人造子宮等。
雖然由于技術限制,世界上還沒有出現通過治療性克隆臨床實踐的案例。但我們試想,如果治療性克隆技術能夠得以發展,那么將來身體殘疾、白血病、帕金森等諸多病癥都將被治愈,而那些需要更換器官的病癥也變得容易治療,人類只需在自身提取細胞就能克隆出所需的器官,還沒有排異反應之類的困擾。而且將來人類身體的任何“零件”老化或磨損,都可以隨時更換。那么人類的器官就不會衰老,人類也就沒有了病痛,并且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達到“永生”。
機器代替人體器官
雖然治療性克隆技術尚不成熟,但以機器代替人體器官的案例已經比比皆是。比如給殘疾人安裝假肢,就是這一方法最為廣泛的應用。
這項技術甚至被用來代替人體內部的器官,而且取得了驚人的效果。2011年,美國55歲男子克萊格-劉易斯在美國接受了一項安裝離心泵的手術??巳R格是一名患有嚴重心臟衰竭的病人,手術前他已瀕臨死亡,而醫生為他安裝的離心泵有一個類似于渦輪的裝置,從而能保持血液不停流動,使病人在沒有心臟的情況下也能完成血液循環。更加令人驚訝的是,術后第二天,本來奄奄一息的克萊格就能夠起身,并和醫生進行交談。由于克萊格的這個“人造心臟”能悄無聲息、持續不斷地泵送血液,因此醫生再也檢測不到他的脈搏了??巳R格是世界上第一個接受這種手術的人,也是全世界第一個沒有脈搏和心跳還能存活的“無心人”。
此前,也有數以千計的病患接受過心臟輔助器一類的手術,但那也只限于幫助跳動的心臟供血。像克萊格這樣體內已無心臟卻仍能存活的“無心人”尚屬首例。這次手術也被拍成了紀錄片《心臟停止跳動》。
而在新材料方面,人類也不僅僅局限于一些堅硬的初級材料??茖W家們越來越注重人造器官材料的舒適性以及與人體的契合度。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納米技術和再生醫學系研究人員已經利用納米技術在實驗室培養出多種人體器官,如鼻子、耳朵、氣管、動脈等。專家認為,人造器官必將能夠應用于臨床實踐,從而造福人類。
而科技界的很多人士也對這項技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如谷歌風險投資創始人比爾·馬里斯堅信,機器最終可以代替人體的生理部件,這是一種將會改變人類生存和死亡方式的轉變,并且斥資4.25億美元用于與“永葆青春”有關的項目研究。
雖然克隆技術的應用有些遙遠,但是人造器官技術卻是觸手可及。隨著其發展日趨成熟,我們可以期待,在未來,更加先進的材料制造出的人體器官足以代替人體損壞的原有器官工作并延續人類的壽命,最終達到“長生不老”的程度。
人工智能與記憶移植
記憶移植,就是把一個有記憶能力的生命體的腦中記憶轉移到另一個生命體。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人類已經做過許多實驗來證明這一技術的可行性。
1994年5月,英國科學家沃克斯運用“腦汁抽注法”在老鼠身上進行實驗并取得成功,說明記憶可以移植。
1996年,美國國防部軍事生理研究中心利用“芯片移植術”將海豚的記憶移植到棕熊身上,證明芯片移植記憶保存的只能是運動記憶,且時間相當有限。
1997年4月,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切割移植在兩只牧羊犬“天才”與“白癡”身上進行?!疤觳拧鳖H通人性,具有豐富的情緒記憶。而“天才”的親弟弟“白癡”,從出生就被關起來,不與任何外界接觸,不進行任何訓練,可謂“記憶空白”的動物。這次移植的是綜合記憶……運動、情緒、形象、語詞、邏輯等,是大腦部位切換最大的一次移植。試驗成功后,奇跡出現:“白癡”醒來第一眼就在人群中找到了主人,并對主人的指定一一照辦,而被更換后的“天才”則對主人視而不見,毫無反應。
以上都是以動物為實驗體,但在1992年,美國亞拉巴馬大學心理科技研究中心對人腦的芯片記憶移植進行了嘗試。輸入記憶的是因車禍損害大腦平衡的中學生凱利,輸出記憶的是業余體操冠軍西尼爾。芯片植入成功后的凱利,能做出優美的體操動作;但在接下來的幾天,他的記憶逐漸衰減,不過動作的協調性仍然比以前好;而最終取出芯片以后,凱利又同以前一模一樣了。
人腦芯片的實驗嘗試了將人工智能與記憶移植相結合。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微軟、谷歌等早已將其應用于電子產品之上。眾所周知,人的大腦只開發了很少的一部分,而記憶移植的初衷是想通過“拷貝”的方式來迅速擴大腦容量,激發大腦潛能。但同時,我們可以設想,通過記憶移植的方式,我們同樣可以“長生不老”。一旦這種方式成為現實,我們就可以通過人腦芯片將記憶移植到機器人身上。那么人類也不必再懼怕身體的自然衰亡。
從古至今,人類對于生命的渴望從未停止,對于生命的認識也日漸深刻。一方面,如果上述技術可以發展成熟,那么人類就可以減少病痛,甚至可以免除對死亡的恐懼;另一方面,如果生命不死,人類就必須使精神世界更加充實,否則“長生不老”也只是一種折磨。法國哲學家狄德羅曾說:“謬誤的好處是一時的,真理的好處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時,這些弊病是很快就會消滅的?!保ㄗ髡邽閮r值中國智庫創辦人、價值中國網創辦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