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冬梅 余潔芳
摘要:收集云南省四普、五普、六普人口普查資料,計算129個縣區的民族多樣性指數。結果表明:1990到2010年,各縣區民族多樣性指數增大,民族多樣性顯著人口構成越來越均勻,但縣區內部差異也不斷增大;縣區民族多樣性指數呈現出東部向西部多樣性指數上升,中部向南北方向多樣性指數上升,東北部向中部遞增、爾后又由中部向南北方向遞增的趨勢。
關鍵詞:人口;空間分布;云南省
云南省地處我國西南邊陲,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截止2010年,全省總人口達4606.76×104,全省少數民族人口數達1535×104,占全省人口總數的33.54%。其中,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景頗族、布朗族、阿昌族、拉祜族、納西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基諾族共15個民族為云南特有,人口數均占全國該民族總人口的80%以上。本文將信息熵引入云南民族人口的研究中,通過測算地區民族多樣性指數來反映地區內民族人口的構成狀況,分析云南民族多樣性的特征與演變趨勢。
1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本研究以云南省縣域為解析尺度,所采用數據來自云南省1990、2000、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及云南省行政區劃數據。
1.2研究方法
民族地理多樣性指數是指某地域內的民族的種類及其數量所決定的民族特征。這里的地域既可以是自然地域、經濟地域和人文地域乃至綜合地域,可以有不同的尺度和不同的時間。根據“地域公理”之一第一公理即“任何地域系統都是地域系統中的地域”,所以這里的民族種類及其數量不僅是該地域的種類和數量,而是該地域系統中的種類的和數量的反映。
由此公式得出的信息熵表示系統的有序程度。當一個系統的有序程度越高,則熵越小,所含的信息量就越大,反之無序程度越高,則熵值越大,信息量就越小。在云南民族人口的應用中,信息熵的大小可以反映出某地域民族人口的構成狀況,即H值越大,表示某地域范圍內各民族之間民族人口構成越均勻,民族多樣性越顯著;反之不顯著。
2結果分析
2.1 1990、2000、2010年民族多樣性指數
民族多樣性指數平均值從1990、2000、2010年分別為0.8544、1.0985、1.814,民族多樣性指數顯著增高,各縣區內民族人口構成越均勻。
民族多樣性指數最大值增高,最小值減小,民族多樣性指數差值增加,地區內部民族多樣性差異增大。1990年民族多樣性最顯著為五華區,多樣性指數3.7942,民族多樣性最不顯著為綏江縣,多樣性指數0.061,兩縣區多樣性指數相差3.733。2010年民族多樣性最顯著為五華區,多樣性指數6.8902,民族多樣性最不顯著為牟定縣,多樣性指數0.1119,兩縣區多樣性指數相差6.7782。
80%的縣區民族多樣性指數增加。其中,68.2%的縣區多樣性指數增加在0~1之間,10%的縣區多樣性指數增加在1~2之間,五華區多樣性指數增加最多為3.0960。除沾益縣多樣性指數減少1.0240外,20%的縣區多樣性指數減少在0~1之間。
2.2民族多樣性的特征與演變趨勢
以2010年為時間截面,云南省民族多樣性存在較大差距,而且這種差異的格局可以被觀察到,可以從兩個層次敘述。
第一層級將云南省2010年民族多櫸陛指數分為五個類型:不顯著區(0.000—0.4121);微顯著區(0.4121—0.7504);顯著區(0 7504—1.0257);較顯著區(1.0257—1.3576);極顯著地區(1 3576—1.8367)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南部地區。
由第一層級云南省2010年民族多樣性指數的五個類型分布區特征來看,盡管每一類型中的分布格局并不非常明顯,但兩種趨勢是可觀察到的:其一典型的由東部向西部多樣性指數上升的趨勢;其二,典型的由中部向南北方向多樣性指數上升的趨勢;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多樣性指數呈現了東北部向中部遞增,爾后又由中部向南北方向遞增的趨勢。
第二層級云南省2010年民族多樣性指數可劃分為中低指數區(即0.0000—1.0257)和中高指數區(即1.0257—1.8367),那么基于縣域的多樣性指數格局就更為明顯,體現為東北部和中部地區為中低指數區,西北部、西南部和東南部為中高指數區。同時,兩種劃分方法的共同結果都表明了云南省民族多樣性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
結論:云南省絕大多數的各縣區內各民族人口構成越來越均勻,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縣區間的差距也不斷擴大。截止2010年,縣區民族多樣性指數呈現出東部向西部多樣性指數上升,中部向南北方向多樣性指數上升,東北部向中部遞增、爾后又由中部向南北方向遞增的趨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