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望 薛凱麗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由投資變為消費,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政策持續釋放利好,加上移動互聯網等技術驅動,我國消費金融行業在近幾年經歷了爆發式增長。未來消費金融市場增量空間依然巨大,行業參與者仍然大有可為。
萬億級消費金融市場正在崛起
2016年初開始,我國消費金融行業環境發生明顯變化。首先,監管力度不斷趨嚴,監管層出臺一系列規范管理行業的條例,嚴懲行業中不合規現象,引導行業由野蠻生長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在強監管下,消費金融行業泥沙俱下,良幣驅逐劣幣,根據銀監會數據,截至2016年6月底,全國停止運營的網貸機構超過2000家。其次,資本市場對于消費金融行業由熱捧轉向謹慎,行業融資次數顯著下降,投資者對于行業的考量趨于理性,更傾向選擇業務已經成熟、能夠展現成長價值的企業。再次,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催生消費金融行業新模式和新產品,進而影響行業結構發生變化。例如“微額現金貸”產品模式,便是在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持下,彌補目標客群征信數據只有弱變量的缺陷,覆蓋更深層次的需求,并在短短一年多時間中,發展迅速并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我國消費金融行業已經進入成長階段。當前消費信貸需求依然旺盛,消費金融仍蘊藏巨大的市場增量空間,根據艾瑞咨詢數據,預計2019年我國消費信貸(含房貸)市場規模將突破40萬億元,自2011年起復合增長率約為21%。同時,整個貸款結構中消費信貸占比將不斷提高,目前我國消費信貸在總貸款中占比約為20%(除去房貸占比約5%),而美國這一比例為28%,居民消費信貸滲透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消費金融行業未來整體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市場層次感將加深,部分細分領域市場集中度將提升,新參與者進入壁壘將提高。在這一階段,企業的重點在于側重盈利,并通過加強用戶黏性,提升風控能力和水平,降低中間成本。
消費金融成功布局的關鍵要素
牌照重要價值日益突顯。獲取消費金融牌照須經銀監會批準,并對股東結構、出資人條件提出較高要求,因此準入門檻較高。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由于牌照信用背書、股東背景雄厚等因素,具備資金來源廣、資金成本低、場景豐富等多方面優勢,使得發展初期在業務規模擴張方面相比其他創業平臺更為高效迅速。例如,招聯消費金融由招商銀行旗下香港永隆銀行和中國聯通共同組建,于2015年開業,而據招商銀行2017年半年報顯示,其累計發放貸款已達到1262億元,貸款余額為323億元,上半年收入為22.97億元,凈利潤為5.41億元。但是,也有少數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發展緩慢,主要是由于股東結構以城市商業銀行為主、覆蓋區域有限、缺乏線上運營經驗,導致發展效果不及預期。在行業進入新階段之際,監管政策將更加完善,監管體系將更加成熟,以引導行業有序發展,那么牌照對于消費金融企業的合規價值將不言而喻。
綁定場景是企業制勝之道。消費場景直接接觸用戶,消費金融企業利用場景不僅可以與用戶的購買行為結合起來,有利于精準獲客,而且能夠明確和監測用戶的貸款用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逆向選擇和欺詐風險。因此,大部分消費金融企業在發展初期定位垂直細分人群,快速搶占和擴張消費場景,以擴大商鋪、渠道覆蓋面來擴充用戶規模。目前,與居民日常生活相關的消費場景,例如數碼3C、零售、醫療美容、服飾等等,均被嵌入消費金融產品。同時,目前同一場景中往往集中眾多競爭者,各大場景已有成為“紅海”的趨勢,不僅對于新進入者而言獲取場景的難度越來越大,并且由于場景方賺取高額導流費,導致消費金融平臺成本提高,另外在實際業務開展中,渠道方、消費者聯合騙貸事件時有發生,操作風險已引起行業警惕。因此,天然具備場景的平臺便具有突出優勢,例如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等電商,其場景具有排他性,初創企業難以切入,而自身對場景更容易把控,并可依托內部數據積累做好風控。目前部分企業也開始嘗試自建場景、加強渠道把控,另外大多新入場者選擇現金貸,此種產品模式進入門檻低,并可依托龐大的互聯網用戶基數快速獲得用戶。
降低成本是企業生存核心。消費金融企業的成本結構由資金成本、獲客成本、風險成本、運營成本等構成,其中,獲客成本和風險控制是關鍵。一是資金,穩定、低成本的現金流對于消費金融平臺持續發展至關重要,而企業資金成本的高低初期主要由平臺出身決定,例如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相較垂直企業更容易獲取低成本資金,后期企業憑借品牌信用提升、風險控制穩健來降低資金成本。二是獲客,發展初期企業重點在于迅速搶占市場形成規模效應,以抵抗后入場者的競爭壓力,需要支付大量流量費用。當發展到一定規模后,企業獲客關鍵便在于提高用戶轉化率和復購率,以節省重復獲客的投入成本,隨著業務規模擴大提高成本邊際效應。三是風險控制,關鍵在于數據積累、模型迭代以及試錯經驗,貸前反欺詐和貸后降低逾期率是風險控制的重點,智能化、自動化成為風險控制的發展趨勢。四是運營,線上依托自動化審核達到規模效應,而線下主要依靠人力投入,通過不斷改善經營管理改善、提升人員效能,體現運營效率,實現業務規模擴大的同時降低平均成本。
消費金融發展趨勢
消費金融行業競爭更加激烈。在巨大增量市場空間面前,未來行業競爭將更加激烈,市場層次感將不斷提升,不同類型服務主體通過精準定位不同客群,提供差異化產品和服務,將促進行業的持續升級。銀行系以信用卡以及設計獨立信貸產品挖掘現有用戶價值,并通過助貸模式與外部平臺進行合作,即銀行提供資金、互聯網公司提供導流和技術,以此獲取信用卡未覆蓋群體;巨頭系依托其自身消費交易體系進行信貸用戶轉化,同時向外部提供金融科技服務;持牌系、垂直系則針對垂直細分領域,提供不同模式的產品和服務。同時,隨著行業不斷發展,部分消費金融企業的渠道優勢、規模效應和運營經驗已初見效果,未來將會強者愈強。例如螞蟻花唄、京東白條、捷信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等巨頭系、持牌系企業,憑借自身基礎實力雄厚、入場早、規模擴張迅速等先發優勢,目前已位居行業頭部位置,未來其獲客、資金等各項成本隨著規模擴大而呈現減少趨勢,中間成本壓縮使得利潤率擴大,其對于全產業鏈的掌控力不斷加強,競爭紅利將逐漸凸顯,部分細分領域的市場集中度將逐漸提升。
配套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當前我國消費金融行業整體風險可控,但是行業經營時間尚短,壞賬控制能力還有待時間驗證,并且多頭借貸、惡意騙貸等信用風險和欺詐風險,始終是消費金融行業面臨的挑戰,風險控制也將是消費金融企業未來不變的主題。而做好風險控制,離不開征信行業的發展,征信與消費金融是相輔相成的,美國消費金融行業之所以能夠在上個世紀得到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同時期征信行業的爆發性成長。但目前我國征信行業尚處在數據源爭奪戰階段,由于存在數據采集場景割裂化、數據孤島突出、數據同質化嚴重、數據質量難以保障等種種問題,導致我國征信行業的發展與消費金融行業的發展并不匹配,難以形成對消費金融的有效補充,制約了消費金融行業的良性發展。征信體系的加速完善有益于消費金融行業健康發展,隨著未來我國征信行業頂層設計更加完善,行業分工更加細分明確,數據基礎資源供給趨于優化,數據處理技術手段逐步成熟,征信行業的發展變得更加有序和更有章法,才能和消費金融行業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合作與融合成為消費金融行業的新變化。從行業格局的角度,不同類型的服務主體之間開始各取所長,積極尋求外部合作,以加快業務規模的覆蓋范圍和拓展速度。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開始向互聯網公司提供資金支持,而巨頭系、金融科技公司則采取技術輸出的方式,為銀行系、初創公司提供技術、引流等服務,各類別平臺之間的競爭合作不斷推動消費金融行業的升級。從產品模式的角度,消費分期和現金貸兩種模式的融合成為眾多企業的選擇,并且從消費分期拓展現金貸模式的情況占據多數。大多消費分期企業在發展初期為了提高獲客效率,傾向深耕某一細分領域,然而隨著行業快速發展,線下各場景競爭火熱,企業在單一場景中繼續提高滲透率難度較大,業務發展天花板可見。另外,現金貸領域進入門檻低,市場需求巨大,可以快速帶動企業的整體發展,因此消費分期平臺融合現金貸模式的動力更強。(楊望為瀚德金融創投金融科技研究院總監,薛凱麗為盛景嘉成母基金投后服務顧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