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倩+張杏梅



摘要:2000年以來,河曲縣經濟發展逐年加快,但也面臨著工業化發育不足、產業結構層次不合理、經濟內部發展動力不足等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從縣情出發,立足實際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推進河曲縣經濟發展要以工業化為首要任務,實現強縣建設目標,以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為手段,實現經濟穩健發展,以擴大資金籌措渠道為集資方式,實現經濟內生動力提升,以此來促進經濟繁榮發展。
關鍵詞:工業化;產業結構;河曲縣
河曲縣位于忻州市西北部,地處晉、陜、蒙能源金三角的中心地帶,被神府煤田、準葛爾能源富集區、朔州工業區等大工業包圍,使河曲縣融入晉陜蒙金三角區域經濟板塊中,成為承接呼、包、忻、朔經濟發展輻射力的樞紐帶。河曲縣經濟發展之路直接關系到河曲縣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未來走勢狀況,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經濟發展模式要根據縣域自身的發展階段、地區環境、資源稟賦、人力資本等條件特點來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發展過程和路徑,以此來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一、河曲縣經濟發展特點
河曲縣經濟發展起步較晚,近十幾年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結合它的經濟發展特點,科學地制定合理的發展政策,是促進經濟全面發展的迫切要求。
(一)資源型產業是經濟增長的基礎
河曲縣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得天獨厚的煤、硫磺、鐵、鋁土礦等自然資源,其中煤儲量最大,其次是鐵,形成了能源重化工基地區位發展定位的基礎。河曲縣豐富的資源稟賦吸引了魯能有限公司投資,一期工程自2002年8月開工建設,2005年1月投產發電,總投資近50億元,截至目前,已累計發電超過210億度,二期工程建設投資仍需約50億,年發電量將達120至140億度,是國家“西電東送”北通道的重要電源點,極大地拉動了河曲縣經濟的快速發展。
河曲縣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處于晉陜蒙交界處,它為水電站廠址的建設提供了優越的區位條件,龍口水電站每年產值可達3.5至4億元,它是河曲縣人民盼望多年的重點開發工程和致富工程。河曲縣龍口水電站擁有綜合性服務功能,不僅具有防洪,發電,灌溉及供水供電等基本作用,對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發揮配套綜合效益,帶動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方面也有重要意義。
龍口水電站和魯能發電廠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兩者都是基于河曲縣豐富的煤炭和水資源而建成投產,所以資源型產業是當地經濟增長的基礎。
(二)經濟增速普遍加快
河曲縣屬忻州市管轄,河曲縣經濟整體起步較晚,發展較慢,一直處于較為低沉的狀態,直到2002年以后,經濟才有了長足發展,經濟發展速度才開始加快。通過對河曲縣和忻州市GDP、人均GDP、四項經濟指標的比較,來更清晰地分析它經濟發展特點和趨勢。由表1可知,河曲縣GDP呈逐年增加的趨勢,2000年GDP值33500萬元,2013年GDP值已達到639000萬元,2000-2013年河曲縣GDP增加了605500萬元。全市平均GDP值發展趨勢與河曲縣相同,都呈上升趨勢,2000-2013年間全市平均GDP值由57115萬元增加到472671萬元,14年時間增加了415556萬元。2000-2001年河曲縣GDP低于全市平均GDP發展水平,直到2002年,河曲縣GDP值達到68000萬元才趕超過全市平均GDP值65242萬元,在2002-2013年間,河曲縣GDP一直領先全市平均GDP值,2013年河曲縣GDP超過全市平均GDP值166.329萬元。河曲縣和忻州市人均GDP值也呈直線上升的發展趨勢,河曲縣人均GDP值2000-2013年由2465元增加43530元,忻州市人均GDP值2000-2013年由2525元增加到34475元(見表1),相比較可知,河曲縣人均GDP值的增加幅度高于忻州市人均GDP值的增加幅度,除了2000年,河曲縣人均GDP值低于忻州市人均GDP值60元外,整體上來講,河曲縣都高于忻州市平均水平。
由此可見,河曲縣人均GDP增長速度最快時高達97.8%,只有2004年出現負增長,其它年份里,河曲縣人均GDP增長速度都呈現出良好的增長趨勢,所以說盡管河曲縣經濟發展起步晚,但普遍都呈現較快的發展速度。
二、河曲縣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盡管河曲縣經濟近十幾年出現較快的發展趨勢,但總體看,這種發展程度尚處于較低的層面,還面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工業化發育不足
工業化即工業或第二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在工業化進程中,通常用工業增加值所占的比重衡量工業化的程度。工業化率是指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工業化率達到20%-40%為正在工業化初期,工業化率達到40%-60%為半工業化時期,工業化率達到60%以上為工業化時期。這些年河曲縣工業增加值的發展速度呈直線上升的發展趨勢,從2000-2013年間,工業增加值由8385萬元增加到281961萬元,14年的時間,河曲縣工業增加值增加了273576萬元。同樣河曲縣的工業化率整體呈現上升的發展狀態,2002年工業化率最低為17.1%,2000-2013年工業化率由17.1%上升到54.1%,工業化率增加了37%(見表2)。
根據工業化階段的劃分標準,可以推斷,在2000-2004和2008-2010年間,河曲縣工業化率處于工業化初期,2005-2007和2011-2013年間,河曲縣工業化率處于半工業化時期。這說明目前河曲縣經濟整體上還未走出工業化的初期和半工業化時期階段,工業化率發育不足。工業化發展不足是河曲縣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以工業化為主導,加快經濟發展是推動目前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
(二)產業層次不高
經濟發展的過程是—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的過程,由于河曲縣工業化的歷程比較短,目前產業層次并不高,產業鏈較短,尚未完全走出初級產品的生產階段。河曲縣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二產業發展較快,第二產業產值與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差距越來越大。具體來講:第一產業產值2000-2013年由5592萬元增加到28741萬元,增加了23149萬元,第二產業產值2000-2013年由13703萬元增加到443200萬元,增加了429497萬元,第三產業產值2000-2013年由14205萬元增加到167059萬元,增加了152854萬元,從整體發展趨勢來看,三大產業產值都呈現出逐漸增加的良好發展態勢,第二產業產值增加幅度最快,第一產業產值增加幅度最慢。由表3可知,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的變化趨勢:2000-2013年第一產業所占比例由17%減少到5%,2000-2013年第二產業所占比例由41%增加到65%,2000-2013年第三產業所占比例由42%減少到30%。endprint
河曲縣注重發展能源重化工業,產業結構發展不協調,產業層次不高。由表3可見,第二產業所占比例已達40%-80%,第一產業所占比例僅達5%-17%,第三產業所占比例為14%-46%,經濟結構存在一些問題,過度注重重工業的發展,嚴重忽視了農業輕工業的發展,產業結構需要優化升級。
按理論預測來講,如果河曲縣經濟總產值所占比例達到2.7%,第一產業所占比例達到2.7%,第二產業所占比例達到5.2%,第三產業所占比例達到2.3%,也就是說,在河曲縣經濟總產值比例達到2.7%,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例達到2.7:5.2%:2.3%時即為基本標準水平。就說明河曲縣經濟及三大產業占忻州市比重較為合理。由表4可知,河曲縣經濟總產值所占比例在2000-2002年低于2.7%,發展欠佳,2003-2013年間,經濟總產值所占比例都超過2.7%,發展狀況良好。在第一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第一產業所占比例在2000-2006年低于2.7%,發展局面不容樂觀,第一產業所占比例在2007-2013年超過2.7%,發展狀況良好。第二產業所占比例2000-2003年低于5.2%,發展較差,第二產業所占比例在2004-2013年超過5.2%,發展較好。第三產業所占比例在2003-2008年超過2,3%,在2000-2002和2009-2013年第三產業所占比例都低于2.3%,發展局面較差。
由此可見,在河曲縣經濟整體發展過程中,經濟總產值所占比例,第一,二產業所占比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2000-2003年間發展水平都低于基本標準,在2004-2013年發展水平都超過普通基本標準,第三產業整體發展水平較差,僅在2003-2008年超過普通標準水平,需要大力提高它的發展水平。從縣情來看,河曲第一產業基礎薄弱,生產力低下,而在第二產業發展過程中,輕工業過輕,重工業過重,生產率低,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低,需要進行大力改革。再從經濟構成看,盡管河曲縣近十幾年來經濟取得一定的發展,但與全市乃至全省同期水平相比,在保持目前發展現狀的基礎上,仍需大力提高發展水平,為建設強縣目標構筑堅實的基礎,所以河曲縣產業結構需要升級優化,努力提高產業層次,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三)經濟內生發展動力不足
河曲縣財政保障能力較差,利用財政政策調控經濟發展的能力極為有限。盡管預算收入和預算支出都呈上升的發展趨勢,但是如圖l所示,在2000-2013年河曲縣預算收入由2717萬元增加到64341萬元,在2000-2013年預算支出由6762萬元增加到123948萬元,預算收入的增加幅度是61624萬元,預算支出的增加幅度是117186萬元,預算收入和預算支出差距懸殊,整體來講,近十幾年預算收入都遠遠低于支出,只有2007年預算收入超出支出24198萬元。另外,目前縣域很難留住高層次人才,高素質勞動力也相對短缺,導致自主發展能力較弱。
河曲縣財政收入低于支出,財政支出主要靠上級轉移支付和各種補貼來維持,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投入不足,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存在欠賬問題,不能夠很好地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河曲縣內生發展動力不足,這一問題已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繁榮發展的重大障礙。
三、加快河曲縣經濟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河曲縣經濟近十幾年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但經濟總體發展水平仍不高,在未來發展中,要順應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后發趕超趨勢,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大力改進。
(一)以工業化為首要任務,實現強縣建設目標
目前河曲縣工業化雖然以較快的速度向前發展,但畢竟起步比較晚,總體上看,尚處于初期階段。工業化發育不足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要積極地提高當地的工業化發展水平,并且從縣情出發,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河曲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河曲縣工業化主要依托資源型產業,即煤炭資源和水資源,資源型產業是經濟工業化起步中的主導產業,傳統煤炭產業高耗能,高污染的特點已經嚴重阻礙了經濟的健康發展,所以在實現強縣建設目標的過程中,既要繼續將既有的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做好,又要高度重視發展低碳經濟,努力培育各種新型產業,探索新型的工業化發展道路。
(二)推進產業轉型,促進結構升級
河曲縣現階段產業發展不平衡,第二產業所占比例較大,忽視了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穩步發展,長期下去,會形成畸形經濟。為了實現經濟平穩快速地發展,要在加大對第二產業投資力度的同時,積極調整優化第二產業,還要兼顧發展第三產業,進而達到構建新型產業體系的目的。三大產業之間聯系緊密,可以用發展工業的理念去嘗試著謀劃農業,以工促農,加強第一二次產業的良性互動。河曲縣產業初級,工藝水平比較落后,應深入推進產業轉型,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要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力度,提升傳統產業技術水平,實現傳統產業新型化發展,積極發展無污染的非資源型產業,并把它作為新興產業進行培育和發展。引導優勢產業和企業不斷提升發展水平,加強質量管理,和品牌經營,實現品牌化發展。所以只有結合實際縣情,不斷地積極進行產業轉型和結構升級,才能保障經濟持續健康地快速發展。
(三)建立經濟統籌發展基金,提高內生發展動力
基于河曲縣近十幾年財政收入不佳,經濟內生發展動力受阻,政府應該擴大資金統籌渠道,在保持目前財政支出的基礎上,積極引導知名企業和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部門,在保障生產持續發展的同時積極參與資金籌,用于社會經濟發展建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要發揮好宏觀調控的作用,加快建立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提升經濟內生發展動力。針對上邊提到的基礎設施歷史“欠賬”問題,可以建立基礎設施最低保障機制,加快推進擴權強縣改革,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