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藝螣
2015年9月,帶著組織的重托,我來到了四川省萬源市,來到了老洼坪村,和當地干部群眾一道,向貧困宣戰,向小康奮進。
到老洼坪村報到那天,我住在村文書毛清述家里。那天晚上,我們坐在火堆旁,整整聊了大半夜,聊了很多老洼坪村貧困的現狀。臨睡前,毛文書突然對我說:“常書記呀,我們老洼坪村流傳著一首歌謠,‘老洼坪,望天井,十年九災無收成,包谷饃饃脹死人,年輕人啦,你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喲!”
說實話,我本身也來自農村,吃苦,對我來說并不是問題。當初到萬源來扶貧,我還是主動請纓,過五關斬六將才爭取到的機會。早就知道這里窮,但通過實地體驗,發現老洼坪村比我想象中還要窮。陡然之間,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千鈞之重。
扶貧工作千頭萬緒,從哪里著手好呢?經過考慮,我決定先對全村情況進行摸底。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走村入戶,挨家挨戶走訪調查,不到一個月就走遍了全村11個村民小組和所有貧困戶,準確掌握了貧困原因的第一手資料。
走訪中我發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老洼坪村貧困的一大原因。貧困戶唐九培長期患有皮膚病,妻子鄧正珍確診為肺癌晚期,這個昔日的“萬元戶”家庭,如今因兩個病號變得一貧如洗,就連兒子的養牛場也被拖垮了。了解情況后,我立即和四川省民政廳下派干部一起,輾轉于成都和重慶聯系醫院,前往省慈善總會尋求幫助,陪同其家人到成都辦理手續,最終為鄧正珍爭取到了終身免費用藥的醫療救助。我又多方奔走,為老人孝順的兒子跑來10多萬元貸款,幫助他恢復養牛場,一家老少終于看到了脫貧的曙光。
為解決老洼坪村醫療難的問題,在省民政廳的關心下,省革命傷殘醫院和紅十字醫院還與老洼坪村結成了幫扶對子,先后多次到村開展義診活動,免費為村民送醫送藥67人,送輪椅6把,送拐杖8副,安裝假肢1副。在我的努力下,川北醫學院還將派工作組,于近期到老洼坪村駐點,針對村里多發病進行病因調查,并免費為全村村民進行全方位體檢。
環境惡劣,基礎落后,是老洼坪村貧困的又一大原因。老洼坪村緊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花萼山,平均海拔1000多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含不住水;水,成為這里最稀缺的資源,村民們祖祖輩輩都靠挑水度日。
為解決村民“吃水難”的問題,我找到了“娘家人”四川省工行,經過多方努力,爭取到了70萬元的專項資金。我又和駐村工作組一起,馬不停蹄地帶領村民找水源、修水池、安水管,經過40多天的奮戰,400立方米的蓄水池修好了,42公里的水管裝好了,白花花的自來水流進了家家戶戶。
記得修建水池那段時間,正是萬源冬天最冷的時候,山上時常大雪紛飛、滴水成冰。為了趕工期,我和駐村工作組帶領施工隊起早貪黑,不顧嚴寒,哪怕身子凍得都快僵住了,依然戰斗在工程第一線,一個半月時間就建完兩個月才能完成的工程。通水那天,80歲的聶繼合老人,喝了一瓢流進缸里的水,激動地對我說:“做夢都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喝上自來水。”那一刻,我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通過和村民深入交流、交心,我發現,老洼坪村的村民其實并不安于貧窮,也想通過發展產業來致富,但就是由于缺乏資金和技術,他們的想法大多數都變成了“空想”。
年輕能干的外來媳婦簡文波,因不甘于貧困,邊送孩子讀書,邊借錢買了幾頭牛搞養殖,但由于資金跟不上,一直成不了氣候。作為工行貸款科長,我萌生了一個想法:是否可以設立“致富貸”,專門用于支持貧困村發展產業呢?帶著這一想法,我來回奔波于達州、成都和北京。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12月25日,工行在老洼坪村發放了全國第一筆無抵押農戶貸款。簡文波拿到16萬元貸款,擴建了圈舍,又買了小牛。如今,她的小波家庭農場肉牛存欄量達到51頭,簡文波也成了老洼坪村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工行“致富貸”落地,猶如久旱逢甘露,迅速在老洼坪村發展壯大,許多蓄力已久的村民紛紛用貸來的錢,發展黑雞、山羊、肉牛等養殖業,發展花卉、蔬菜、瓜果等種植業,發展農家樂、采摘園、家庭農場等鄉村旅游業。老洼坪村家家戶戶都有了增收的渠道:8戶種養大戶幫扶帶動了60多戶村民發展產業,31戶貧困家庭有了固定的土地流轉收入,80多名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拿到了勞務工資,1000多名村民的農產品銷售有了保障。
在老洼坪村做第一書記,給了我前所未有的一種生活體驗,這種生活是充實的,但更多是忙碌的。長時間的辛苦奔波,我的體重減少了20多斤。2016年清明節,我回成都探親,父母看見我比以前瘦了,也黑了,心疼的留下了眼淚。當知道我每天自己做飯,有時一頓吃一天,有時一天吃一頓,父母心里非常難受。
于是,他們作出了一個讓我意想不到的決定:要跟我一起去老洼坪村。想到父母都快70歲的人了,還要為我辛苦奔波,我于心不忍,堅決地拒絕了。可誰曾想到,在我回村不久,兩位老人竟然收拾起東西,悄悄坐車到了萬源。當我在火車站接到白發蒼蒼的父母親,我的鼻子酸了又酸,眼淚忍了又忍。母親對我說:“我們放心不下你,來給你做做飯,說說話,你放心去干嘛,我們支持你!”
父母的到來,對我來說就像樹苗兒扎下了根,給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力量,我干工作的勁頭比以前更足了!
從那以后,老洼坪村駐村工作隊中,又多了兩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每天上午,他們外出種菜、養雞,與村民一道探討種養技術;中午,他們在家里做好飯菜等我,讓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留給村里;下午,他們去老百姓家里串門,幫助大家一起尋找致富門路;晚上,他們還幫我整理資料,替群眾向我反映困難和問題……老百姓見到他們,無不豎起大指拇:“我們村里又多了兩位編外干部!”
用心就會有收獲,付出總會有回報。如今,老洼坪村正發生著可喜的變化:村道公路覆蓋了全村,家家戶戶通了連戶路、用上了自來水;村級活動中心、農家書屋、衛生室、社工站等相繼建成;寬帶網絡正在接通,村上還安裝了銀行存取款機;產業發展更是風生水起,目前,全村已發展農業公司2家,專業合作社5個,家庭農場5個,農家樂3家,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嶄新局面。
“不過短短時間,變化超出人們想象。我們有了這美麗村莊,奇跡般地改變自己模樣。柏油大道代替泥濘古道,破舊土屋成了幢幢樓房。農民群眾洋溢歡聲笑語,燈火輝煌像仙境一樣……”
老洼坪村的變化讓村里的邱洪余老人詩興大發,他在自家墻壁上寫下了這首自創的歌謠。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大家心中的感激和喜悅,也道出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我堅信,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幫扶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干部群眾的努力拼搏下,歌唱幸福生活的新歌謠,一定會在老洼坪村繼續譜寫、傳唱下去……(作者為中國工商銀行定點扶貧掛職干部,萬源市茶埡鄉老洼坪村第一書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