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
【摘 要】語文探究性學習在促使學生學習語言知識,掌握語言運用規范的同時,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多讀書,定下心來“潛心為文”,鉆研到書的海洋中汲取豐富的知識,讓他們“站在巨人的肩上”,用科學的方法去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品位。我的教學經驗是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加大語文閱讀量,領略課本之外的萬紫千紅,廣泛汲取人類文明的精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小學語文 探究 嘗試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8.073
圍繞語文新課程標準,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對如何營造民主課堂,激發自主探究欲望;創設問題情境,誘導學生質疑探究;創設對話情境、發掘自主探究潛能等做了有益嘗試,旨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有效的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是實現學生自主參與、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探究性學習呢?筆者就此談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一、轉變教育觀念,激發閱讀興趣,加大語文閱讀量,增加學生的文化積淀,充實文化底蘊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積極性,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并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從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工具,所有教學工作都是始于對教材的分析理解。深度地分析理解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對有效進行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深入鉆研教材內容,分析德育資源在向學生傳授語文的基礎知識同時滲透著德育教育,運用豐富的語文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多種多樣、符合現實的德育教育,意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在審美方面的能力,促使學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創設探究氣氛,讓學生主動求知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講解和學習的預習、質疑、討論等方式揭示教材和學習過程的矛盾,極力的創設探究問題的氣氛,激勵學生深入學習和研究。教師和學生的和諧關系會使得教學的過程充滿樂趣,只有營造融洽的教學氛圍,才能使得師生之間進行更好的交流,才能更好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為了能夠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注重實施溝通教學,只有教師能夠做到切實關心每一個學生,才能夠使得學生在課堂上變得更加活躍,樂于與教師溝通、交流,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而且還能有效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促進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
三、教給方法,讓學生善于探究
我們必須從教師教的方法上引導教師運用正確、合理、科學的指導方法來指導小學語文的探究性學習。我認為教師運用下列方法來指導學生的語文探究性學習比較好:
(一)問題探究法
讓學生對在學習中自己提出的問題,探究問題的過程也就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一方面要求教師盡可能將語文課本練習中設計的問題放在課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探究。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學習成功的關鍵,小學語文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創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情景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更是一個不錯的方式,這樣不僅可以傳授學生語文知識,也可以培養小學生的高尚情感。因此在語文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創設出具體的語文學習環境,學生們在情景中自然地獲得道德教育。
(二)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法要求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去探究。強化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讓學生這個閱讀主體獨立領受和駕馭文本。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和習慣“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具體的、過程性的學習方式,三者間不是孤立的、獨立的。就說閱讀教學,由于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學生個體結合已有生活經驗感知文本的過程,因此,對于要學生思考和理解的、尤其是那些統領全篇或重點段落的疑難問題: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自主確定學習方式和方法,自主把握閱讀進程,認真自讀自悟,并為之提供充足的時間;然后才是根據需要啟發學生“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展示各自的學習成果,矯正各自的認識偏差,在“探究”中爭論,統一分歧,想象延伸。
小學語文教學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隨著新課改和素質教育觀念的普及小學語文的教學定位、課堂教學和教學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發展和提高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和小學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囿于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一些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方面的仍然存在缺陷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于應試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認為教學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應該堅持“一個中心”教學完全依照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進行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不到發揮對于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逐漸降低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沒有機會脫穎而出他們的創新能力得不到長足發展。第二,一些教師對新課改要求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認識不全面在教學中只是形式上應付實際上仍然是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進行教學教師無法將創新能力培養和理論知識傳授有機結合起來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不知道通過改變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導致語文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素質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扎實的理論功底和過硬的技術水平還要求人才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能夠為學生的后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為學生搭建培養創新能力的平臺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
學生在小學階段形象思維逐漸向邏輯思維發展但是形象思維仍然占主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建教學情境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創建情境需要一些現代化教學設施如電腦和投影儀等通過創建情境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可感符合學生以感性思維為主的思維特點進而對語文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創建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打下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