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慧敏
摘要:中國的環境問題由來已久,各種環保理念和環保舉措也不同程度地得到普及和實施。而隨著實踐的發展,受經濟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影響,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依然擺在我們面前,因此我們的環境治理思想也在不斷深化,如從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到美麗中國,再到“五位一體”的格局的思想的發展。然而畢竟處在探索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舉的發展模式過程中,一些現行對策可能存在漏洞,有待我們不斷去更新和完善,即我們還需要針對當前存在的具體問題分別從制度規約、意識提高、國際合作、低碳經濟等去繼續努力,我們還需要不斷探索,以此來豐富和完善不斷發展著的生態環保體系。
關鍵詞:環境問題;治理狀況;治理建議
一、生態路之危機——中國當前環境問題原因分析
首先,這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產生的首要原因當屬經濟因素,如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較弱,先進的科技設備研發與投入使用周期長,各項基礎設施不完善成為我國環境問題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我國的人文因素也對我國的環境問題產生了重大影響。第一,我國人口眾多,巨大的人口壓力與我國有限的資源形成鮮明對比;第二,公民環保意識薄弱。再次,我國在治理環境的過程中一些對策存在的漏洞遲遲得不到糾正也成為今天環境問題嚴重的原因之一。如其行動目的防御多于主動出擊,另外在治理過程中各部門各地方只是抽象的實施頒發的中央文件,很少結合各地的具體情況,其環保措施制定的初衷很難發揮,由于上述兩種特征,許多環境問題最后也只能達到“治標不治本”的結果。
二、生態路之轉折一發展觀的轉變與深化
環境的一步步惡化與我們一直倡導的發展觀有很大關系,改革開放以來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增長性發展觀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一切以經濟快速發展為目的,忽視了對人和環境的關注,致使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直到我國領導人相繼提出可持續發展觀和科學發展觀人與自然的矛盾才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并成為我國生態路上的重大轉折點。
三、生態路之創新——環境問題治理對策的補充與建議
針對我們治理環境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分別從制度規約、意識提高、國際合作和低碳經濟對我國當前環境治理提出以下建議:
(一)強化制度規約
1.修訂相關法律,完善立法
國家應該在遵循環保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的情況下激勵地方政府積極地參與環保法的制定與修改,以適當地根據地方特色制定相關地方環保法,從而彌補基本法的漏洞。也可對各地的個人或企業規定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如生態補償制度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等。
2.提高環保執行力,嚴格執法
為了能真正地將環保理念落到實處,政府必須考慮給予環部部門更大的權力和執行力,或者另設環保執行部門配合環保部,這樣才能將政府的環保愿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實現。
3.優化績效考核制度,責權分明
正如最近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案》所述,政府應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在制定各地的經濟發展目標計劃時將對環境的影響也自覺考慮其中,并根據不同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差異化績效評價考核。同時也應將環保的工作效果納入各地方政府官員及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體系中,并將考核成績作為評選優秀干部的重要依據,以此督促各地方政府加強對當地的環保工作的部署與實施。
(二)提高環保意識
最近一連串的環境問題不斷出現,深入分析是因為社會成員的環保意識過于淡薄,而再深入剖析則是環保知識宣傳不到位,沒有形成濃厚的環保氛圍,因此必須重視每個社會成員環保意識的提高,從政府、學校、社會等不同領域加大環保理念的普及,從而使每個社會成員將環保由內而外地切實展現出來。因此要加強輿論引導,推動公眾參與;注重環保知識培養,倡導環保教育;引導企業樹立綠色生產觀,開展清潔生產。
(三)加強國際合作
生態問題自出現以來便是—個全球性的問題,因此在解決的過程中,也應該全世界人員共同努力,一起承擔起保護環境,拯救地球的責任。一方面,各國應開展氣候外交,彼此交流分享治理經驗,共同努力解決全球問題;另一方面,各國應合作加強技術研發,用科學技術來改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達到治理環境的目的。如開展國際交流,推動“氣候外交”;優化國際合作,加強技術研發。
結語:曹切爾·卡森在《寂靜的春天》里如此描述:現在我們正站在兩條道路的交叉口上,但是這兩條道路完全不一樣,更與人們所熟悉的羅伯特.福羅斯特的詩歌中的道路迥然不同,我們長期來一直行駛的這條道路使人容易錯認為是一條舒適的、平坦的超級公路,能在上面高速前進。實際上在這條道路的終點卻有災難在等著,這條路的另—個叉路——一條很少有人走過的叉路為我們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機會然我們保住我們的地球。”為了我們的下一代從出生就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為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也有個安穩舒適的家,為了我們的青山綠水和安居樂業,我們該扛起肩上的重任了。已走在轉折路上的中國行無止境,中國的生態路沒有盡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