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6年1月1日,我國正式廢止《農業稅條例》,其他農業稅費也相繼改革。農村的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得到了有效制止,農民負擔減輕了,但是鄉鎮財政的收入卻大幅度減少,特別是對于經濟欠發達和以農業為主的縣鄉來說,取消了占鄉鎮財政總收入幾乎70%的農業稅后,國家轉移支付力度又不夠,鄉鎮財政的運行和管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本文是作者在陜西省某縣某鎮擔任駐村干部期間,結合工作實踐的體會和思考,以期對今后做好鎮村工作有所參考。
關鍵詞:農村;稅費改革
農村稅費改革是一次利益分配關系的大調整,是在農村問題和矛盾積累很多、積累很深的情況下進行的,改革的環境很不寬松,更加重了改革的難度。從當前改革的現狀看,雖然農民負擔得到有效減輕,但管理體制沒有完全理順,基層組織運轉難、社會事業發展難、遺留問題解決難普遍存在,嚴重影響黨在農村方針政策的全面落實和農村各項工作正常開展。
1 農業稅費改革后出現的新問題
一是鄉鎮及村集體運轉更加困難。鄉鎮的財政稅收以前主要靠農業稅費收入,但是欠發達地區企業少,工商稅收就少。筆者所在鄉鎮縣級財政每月下撥辦公經費僅1.2萬元。事事都要管,但沒錢、沒人管不了,也管不好。同時,在國家涉農項目“鎮配套、村自籌”的總要求下,鎮村開展工作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二是村民的國家觀念、集體觀念有所淡化。農業稅費改革后后,鄉鎮和村的干部與農民的聯系更加松散,農民對村集體事業關心得更少,與鄉鎮和村干部的交流也更少,使農民參與社會的意識更加淡漠。長此以往,農民把相關政策置于腦后,對村集體失去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三是公益事業較以前更難推進。為了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各地根據實際,修建了一些鄉村道路和引水渠等公益設施。稅費減免之后,被占用耕地的農戶,一般會要求耕地賠償或現金賠償,而村集體已經沒有土地可分,也沒有經濟收入來源,所以形成新的矛盾正常的公益設施建設很難推進下去。造成農村公益事業的開展完全靠各級財政的投入才能得以實施,從而導致應當由鎮村負擔的溝、渠、路、橋等事業發展經費難以足額如數籌集,致使公益設施嚴重滯后。
四是“一事一議”政策在實際操作中難度很大,嚴重制約農村發展。“一事一議”是農村稅費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在鼓勵廣大農民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實際上“會難開,事難議,款難籌”,推動一個項目,少則兩三個月,多則一兩年的情況時有發生。
2 針對當前面臨問題的解決措施和建議
一要加大對鎮村基層的轉移支付力度。免征農業稅后減少的地方財力和村集體的收入,國家要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全額予以解決,并逐年增加轉移支付資金的數額。特別是對用于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的轉移支付要及時足額撥入每個村的賬上,鎮監管、村使用,既保證村的正常運轉,也是貫徹黨和國家減輕農民負擔政策的有力措施,從而促進整個農村工作的順利推進。
二要加大對農村公益事業的專項投入,妥善處理以前的遺留問題。各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專項投入,逐步減少甚至取消鄉鎮財政配套和農民自籌資金的份額。對以前興辦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產生的土地占用等遺留問題,可由國家補償一部分、有收入的村社集體出資一部分、做好工作讓農民自籌一部分或采取調整平衡耕地等辦法及時予以妥善解決,發揮現有公益設施應有的作用。
三要積極探索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新路子。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是要解決投入問題。在投資方式上,要創新機制,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兩只手”的作用,在財政支持資金極為有限的條件下,要以優惠的政策吸引第三方資金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國家、集體和農民應各盡所能,推行市場化管理對已建成的農村基礎設施的產權進行賣斷,所變賣的資金,由村委會集中起來就地專門用于農村公益基礎設施建設,使其滾動發展。
3 總結與經驗
國家農業稅費改革對鎮村工作的影響是深層次、多方面的,政策改革的積極意義是第一位的,但是在貫徹落實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預料之外的新狀況,產生了負面的影響。我認為,農業稅費的改革并不是簡單的“一免了之”這么簡單,還必須有完備的配套政策,比如財政體制改革、轉移支付政策改革。另外,過去由農業稅費所負擔的一些社會功能,在改革之后也必須有相應的政策或措施補充,這樣才有利于減輕農民負擔,有利于基層政權建設,有利于國家長治久安、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華,張芬,完善公共政策構建和諧社會[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5。
[2]劉瑩,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思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5。
[3]厲以寧,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王堅(1989-),男,陜西乾縣人,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4級MPA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