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磊
摘 要:破產管理人在破產案件處理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對于財產的清算和分配必須秉持公正公平原則,如此才能保證相關人員的切身利益。為了保證破產管理人的工作到位,除了其他組織機構的監督外,破產管理人還要受到相關法律的監督。由此還應建立健全的相關法律制度,使其成為處理破產管理人在財產清算中所出現的負面事件的重要參考依據。
關鍵詞:破產管理人;監督;法律制度
我國早在1996年,就對破產管理人的財產清算任務等方面進行了立法試行,并在日臻完善中,形成了今天的《企業破產法》,雖然相比最初,法律是得到了完善,但對于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后的今天,企業經濟發展形式多元化的今天,相關監督法律制度還是存在許多問題的。本文主要針對破產管理人的監督法律制度進行研究。
1 我國破產管理人監督法律制度的不足
1.1 缺乏行政機構對破產管理人的行業監管
司法部作為專業的行政機構,對破產管理人的操守以及作業操作行為有至高的監管權,這使破產管理人在財產清算方面的工作效率得到保證[1]。在許多發達的國家,財產清算工作方面的監管制度已經相當成熟,其所選用的專業行政監管機構就是司法部,這是我國應該借鑒的地方,在實際中,我國的破產管理人監督機構是由法院指定的,法院不享有監督權,相關法律中并沒有指明該機構為行政機構,只是一個比較專業的監督機構,對破產管理人員進行監管。
1.2 沒有改變管理人任命主體單一的模式
在試行法律中,相關的破產管理人以及監督機構均是由法院獨自決定,這會造成兩方面的問題。其一如果破產管理人對企業的發展狀況不是很了解,只依照自己的經驗,進行財產清算,而這其中相關的債權人是沒有言論權和意見建議權的,所以破產管理人獨大,監督機構如果無法對其工作提出質疑,法院最終直接采納破產管理人的最終報告,則相關債權人的利益就不會得到保證。其二財產清算任務大,代表經濟利益高,破產管理者、監督機構以及法官是財產清算的官方人員,如果和財務有關的人員通過賄賂等手段,與這三方同流合污,以達到自己的經濟利益目的,債權人的利益就會大大損失[2]。事實證明,不改變管理人認命主體單一的模式,就永遠杜絕不了腐敗事件的發生。
1.3 管理人監督的具體措施不完善
在《企業破產法》中,對破產管理者的資格消除情形進行了規定,其中有很多地方規定比較籠統,沒有針對性,很容易被相關人員鉆漏洞。比如其中有一項是由法院一方判定其是否有違規情形,這還是在表明法院一方權力過勝,如果院長和管理者沆瀣一氣,沒有破產資格的管理者依舊可以成為財產清算的工作人員。再者監督機構的權利規定不是很明確,這會導致監督機構和管理機構在權力使用上形成矛盾。另外,管理者的工作結果不一定是正確的,如果法院采納其最終建議和意見,將會給債權人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這部分損失應該由管理者來買單,但法律尚未明確規定。
1.4 缺少臨時管理人制度
臨時管理人是除了破產管理者之外,直接接觸和保管相關財產的第一批第三方人員。財產清算任務的版不需要經過法院的一些列流程,而臨時管理人就要保證在這期間所有財產的相關方面都是固定不變的[3]。但在我國,在這方面還未建立相關的臨時管理人制度,這給了債務人可乘之機。
1.5 新法沒有對管理人的行為標準進行具體規定
管理人要保證財產分配清算公平合理,使財產相關雙方的利益交接分割清楚,就要保證自己的職業操守和業務能力都達到某些準則,《企業破產法》應該對此準則作出要求,以便作為管理者的行為準則規范以及對管理者進行工作評價或處罰時的參考依據。在實際中,這些都不在新法內容中。
1.6 缺少市場準入資格法律制度
破產管理人應該和法院以及監督機構之間沒有任何利益關系,如此才能保證三方之間不會沆瀣一氣,不會成為一丘之貉,這需要市場準入資格法律制度來保證,這也是新法所缺少的。
2 完善破產管理人監督法律制度的措施
2.1 重新定位我國破產管理人的法律地位
將破產管理人獨立出來,使其永遠處于中立地位,和法院以及監督機構沒有任何關系。借鑒西方信托人制度,將我國的破產管理人引申為信托人,將財產清算任務作為信托人物,托付給信托機構,雖然財產交于信托機構,但真正的持有權利在完全處理清算之前,不屬于任何人,所以不用擔心財產在處理中間會發生變化[4]。債權人享有信托任務完成進度的知情權和建議權,以及對信托之人的監督權和建議權,以便使自己的權益得到保證。信托之人要本著職業操守,和專業技能對財產進行清算。
2.2 形成監督主體多元化的外部監督機制
監督主體主要分為四方面,其一法院。法院按照《企業破產法》第23條,對管理人進行合理安排,管理人要定期將財產清算流程和成果交由法院了解,也就是管理人的行為都在法院監督中,但是法院工作比較繁忙,監督效果是有限的,所以還要安排其他主體來實行監督功能。其二債權人。債權人是財產清算的直接受益者,所以監督權更應該由當事人來執行。債權人可以對財產清算進度進行了解,并且享有管理人資格質疑權等。其三專門行政機構,還要建立專門的破產流程司法監督部門,來對破產管理人的行為進行監控。在未處理業務之前,首先對管理人的資格進行審核,只有經過審核的,才能進行業務處理[5]。在監督過程中,如果發現管理人的不規范行為,司法監督部門有權否決管理人的資格。此外,還要對清算的財產進行審核,看是否一致。其四臨時管理人,在任命前,必須審核其資格。四方人員共同監督,形成一個比較健全的監督體系,才能保證監督效果。
2.3 內部監督的細化規定
主要有兩方面,其一管理人具體的職業操守和職業義務必須被納入到法律條款中。在義務方面,管理人要重視對待信托任務,在享有暫時持有權期間,要保證財產的完整性,還要保證財產和實際的一致性,在變價和分配財產任務中,要保證一切行為都符合《企業財產法》的相關規定等。在職業操守方面,以債權人的利益為重,不接受任何一方的威逼利誘,不得在清算財產中泄密財產的相關信息,此外,還要使自己的利益與財產清算任務分割開來,不以公謀私。其二建立內部責任體系。在破產管理機構內部還要建立相關的責任體系,使清算任務的相關環節具體落實到某管理者,如此可方便管理。
2.4 增設臨時管理人制度
臨時管理人可以是破產企業的股東,也可以是會計師事務所的相關人員等,在管理者接受管理任務之前,享有所有財產的暫時持有權,并對債權和實際債權進行審核[6]。破產管理人的資格要遵循相關法律規定。
2.5 建立破產管理人的市場準入資格制度
主要指的是使破產管理人職業化,專業化,所以還要建立破產管理人的市場準入資格制度,使破產管理人直接從市場上產生,破產管理人的專業能力和資格證書都要得到保證真實有效。由市場選出的職業管理者進行財產清算工作是有償的,為了保證債權人的利益無論如何都不會受到損失,在開始清算之前,相關的管理人還要上繳一定的保證金,以此來加深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 結語
破產管理人的監督法律制度完善要立足于實際,還要做到及時有效,才能在財產分配、清算等任務中起到監督作用。
參考文獻
[1]宋慶閣.我國中小企業破產管理人法律監督制度研究[J].企業經濟,2014,(07):180-184.
[2]王利明.關于制定我國破產法的若干問題[J].中國法學,2012,(5).
[3]葛現琴.破產管理人監督機制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5,(7).
[4]馮耀芳.新破產法草案中管理人監督制度初探[J].中國司法,2010,(7).
[5]韓長印.破產程序的財產分配規則與價值增值規則[J].法商研究,2012,(3).
[6]張繼武.對美國俄羅斯破產管理情況的考察報告[J].中國經貿導刊,2013,(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