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滕
摘要:農村良好的社會風氣是農村社會穩定的基礎,對農民進行習俗教育是奠定農村思想文化順著良好勢頭發展的基礎;耍使農村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社會生活方式,并努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相差保障制度,形成良好的農村社會生活秩序。
關鍵詞:社會風氣;習俗教育
一、廣開展習俗教育、奠定思想基礎
1、堅持對農民進行科學宣教。共產黨十分重視對農民進行科學教育,特別是無神論的宣傳和教育工作。上世紀中期,我國曾在農村進行過大規模的“破四舊”運動,成效顯著,很長時間農村神漢巫婆銷聲匿跡了。但總體上,該時期掃除迷信活動仍然存在形式過于簡單之弊病,即簡單的壓服,并把宗教與迷信視為同一對待,企圖人為地消滅宗教,并沒有對農民進行全面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無神論教育和科普教育。對農民來說,拋棄封建迷信意識和觀念是由于外力的強制,沒有從思想上引起重視。可見在宣傳無神論、破除迷信時要處理兩個關系:第一要處理好破與立的關系。破與立是對立與統一的,破為立之前提;立乃破之目的,不立或立不穩、立不深入,破的意義就會消失,可見立顯得更為重要。第二要正確處理科學無神論宣傳教育與維護正常的宗教活動的關系。
2、加強科普工作.提高農民科學識別力。科學是人類對于自然與社會規律的認識和把握。科學精神要求人們在探索未知中堅持嚴謹求實、實事求是、不崇拜任何教條的作風,不迷信任何超自然、超科學的玄學異說。迷信卻是背離于客觀事實,是不合邏輯、不合事實的武斷和臆想。人類科學飛速前進之日,正是迷信和神學敗退之時。恩格斯指出:“在科學進軍之前,一軍接一軍繳械了,一座要塞接著一座要塞投降了,直到科學最后占領了自然界無限的領域,并不為造物主留下立足的余地”。農民中科盲多,我國多年未農民進行科技教育,許多農村地區成了科技盲區,破除迷信和封建思想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加強科技宣傳和科技普及工作。歷史表明,一個國家科學普及程度是國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標志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尺度,決定著民族的興衰。
3、加強政策教育。當前農村不良習俗的泛濫是不爭的現實,這與農民對于國家和黨的政策的不了解或誤解有關。在農村,許多人分不清宗教與迷信,他們將兩者等同起來,因此有的農村干部就認為既是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那么封建迷信活動也是允許的。有的農民認為,政府允許宗教信仰自由,國家還拿錢修建寺院,農村就可以自由地修建土地廟,有的農民認為,允許基督教徒建教堂、回民建清真寺,老百姓建廟修祠,信神信鬼也符合政策。因此,必須加強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法規教育,引導農民正確對待。
4、進行習俗文化教育。農村風俗習慣在農村社會生活中能夠起到特殊的調和作用,農民對風俗習慣的高度遵從很大程度上與農民對風俗習慣的歷史演進有極大關系。因此,應對農村加強習俗文化教育,讓他們知道風俗習慣的總體發展歷程和社會作用,才能使農民自覺地、更好地去看待和處理那些切身的民俗問題,有利于移風易俗,有利于農村文化建設。
二、形成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通常是指在一定生產方式和社會條件制約下,人們生活活動的典型形式和特征的總和。因此,移風易俗,培育良好的社會風氣,必須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一,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容和體現。人們離開了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文化建設也就不可能實現,要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必須著力抓好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設。第二,改善生活方式能夠促進農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以改變不適應新形勢的舊觀念和思維方式。第三,精神文明的豐富成果要轉變為農民的自覺行為,首先要通過系統的知識灌輸與思想教育,但新型生活方式在這種轉變過程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農民的日常生活中,精神文明以一切形式滲透于其中,使其轉化為農民自覺的準則或生活習慣。
三、努力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
習俗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時間與一定的物質生產方式相適應,也就必然會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并反作用于對經濟基礎。隨著新生產力日益發展,人們改變了自己的生產方式,也就是改變了謀生的方式。生產方式的改變是社會生活習俗的改變的基礎與前奏。因此,物質資料生產決定著社會習俗的構造,必須站在物質生活條件的發展變化中去探求民俗慣制,并進一步探討社會思想形成和變異的根源。
農村其他不良習俗的產生和泛濫也同樣根源于此,都是由于社會生產力低下所至。因此,移風易俗就必須以社會物質生產力的發展變化為依據,除非不斷地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才可使農民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得到全面更新,才有可能清除農村不良習俗的影響。
四、培養保障良好社會風俗的優秀組織
1、加強農村黨組織建設。當前我國農村許多漏俗之所以又開始泛濫起來,并愈演愈烈,這與農村黨組織斗力減弱和黨員干部素質降低有著極大關系。
一方面,土改后家庭成了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單位,許多農村集體經濟基本滅亡,集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也基本喪失,這就給農村黨建工作造成了困擾,其他各項管理工作也同樣如此,包括移風易俗工作;另一方面,許多農村黨組織由于工作方法落后,至今未找到適應新形勢要求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或者領導干部軟弱渙散,對農村工作放任自流,就算目睹農村出現不良習俗也同樣視若無睹。更有甚者,一些黨員干部自己等同于一般百姓,根本起不到模范帶頭作用,反而參與其中。
2、充分發揮地方理事會的作用。農村的很多不良習俗都表現在紅白喜事中,可以說,這是農村不良習俗的具體表現,因此,農村不良習俗要得到有效治理,第一措施是以村為單位成立紅白喜事理事會。
第一,紅白喜事理事會是農村的典型自治組織,所以應該由農民自發選舉產生主要領導人,但必須在農村黨支部的組織和領導下把有文化、有經驗、有威信、熱心為群眾辦事的能人推舉為理事,并要設置任職年限,到期換選。第二,理事會成員要進行一定的培訓。由于在農村,紅白喜事被當作頭等大事,幾乎每家每戶均可能遇上這樣的事,處理得當,將對農村社會的穩定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就要求紅白喜事理事會成員各方面能力較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