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
在現實生活中,搶劫罪是一種十分常見且社會危害性極大的犯罪。通常意義上搶劫罪的行為對象包括動產,如錢包、金銀首飾等。但是,司法實踐中搶劫的行為對象卻遠遠超出了人們主觀感知的動產范圍,如司法實踐中曾發生過以暴力方式霸占他人不動產的犯罪行為,在網絡上以技術措施強制其他玩家下線從而非法占有游戲裝備的犯罪行為,以及以暴力手段強迫他人承認不存在的債務或者免除未償還的債權的犯罪行為等。上述搶劫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不僅在實務界遭遇重大困惑,在理論界同樣存在很大爭議。但是刑法的目的是保護法益,在上述三種案例中犯罪嫌疑人不可避免的對受害人的人身權利或者財產權利產生了侵害,刑法不能因為其滯后的法律規定而對這些侵害了法益的犯罪行為不進行規制。下文將通過對財物概念的解析,在法理上論證上述三種犯罪行為以搶劫罪論處的法理正當性,以期為司法實踐中解決搶劫罪特殊行為對象問題提供必要的解決思路。
1 搶劫罪的特殊行為對象
(一)不動產
現實生活中曾發生過這樣搶劫不動產的案例: “犯罪嫌疑人李某與被害人張某是朋友關系,李某在參觀張某房屋過程中艷羨不已,遂起了殺害張某然后霸占張某房產的惡念。2010年8月2日,李某事先偽造了房屋產權過渡協議書和收付款憑據,以邀請張某外出游玩為借口,伙同同村的劉某將張某殺害,并在房屋產權讓渡協議書和收付款憑據上按上了被害人張某的手印。而后,李某、劉某將汽車推下山邊陡崖,偽造了交事故的案發現場”。理論界對于上述案件的定罪產生了很大的分歧,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的搶劫罪的行為對象不包括不動產,李某以故意殺人的行為手段來強迫被害人轉移房屋所有權的行為不應認定為搶劫罪,直接定故意殺人罪即可;而另一種觀點認為,行為人當場使用暴力使得被害人不能反抗從而霸占被害人房產的行為符合我國刑法關于搶劫罪的構成要件,應當以搶劫罪論處。筆者贊同后一種觀點,在本案例中,犯罪嫌疑人不僅僅侵害了被害人的人身權利并且侵害了被害人的財產權利,故意殺人罪的法益僅能涵蓋人身權利的保護,如果對犯罪嫌疑人科處故意殺人罪,不能實現法益的全面保護。上述案例之所以產生如此對立的爭論,歸根結底還是不動產能否成為搶劫罪的行為對象的問題,筆者認為不動產應當成為搶劫罪的行為對象,理由如下:
第一,我國刑法并沒有將搶劫罪的行為對象限定為動產。根據刑法的邏輯體例,分則沒有規定的事項應當援引總則的規定,總則中將公共財產定義為國有財產以及集體所有財產,而將私人所有財產定義為個人合法所有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刑法總則并未明確指出刑法只保護動產財產。人們之所以認為搶劫罪的行為對象應當限定在動產范圍之內,是因為相較于不動產搶劫行為,動產的搶劫更常見多發、更加典型。既然刑法并未明確指出其所保護的財產限于動產范圍之內,就為我們在文意上通過解釋將不動產納入到搶劫罪的行為對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第二,搶劫不動產的行為完全符合刑法中關于搶劫罪的各項構成要件。動產和不動產的主要物理性區別就是不動產具有不可移動性,此種特性成為很多人質疑搶劫不動產行為構成搶劫罪的主要根據:基于不動產的不可移動性,其所有權取得以登記為主,登記作為取得不動產的公示手段使得犯罪嫌疑人不可能通過暴力、脅迫或者強制手段取得不動產的所有權。筆者不贊同上述看法,正如前述我們所列舉的案例一樣,不動產轉讓過程中登記所需的各項資料是可以通過采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取得的,不動產的不可移動性不能當然的否定犯罪嫌疑人通過暴力手段剝奪所有權人控制和管理不動產的可能性。上述案例中的犯罪嫌疑人李某,以非法占有張某房產的目的,通過殺人這一暴力手段,偽造房屋轉讓文書,剝奪了被害人張某對房屋的所有權,完全符合搶劫罪的構成要件,應當以搶劫罪定罪處罰。
(二)財產性利益
司法實踐中曾經發生過這樣的案例:“2007年6月18日下午,冉某將20000元的借條交由譚某、劉某 ,讓其手持借條向張某討要20000元欠款,事成之后付給5000元勞務費。張某無錢歸還欠款,導致譚某、劉某索債未果。譚某、劉某在索債過程中心生歹念,同張某商議,其可以設計將冉某借條銷毀從而免除張某的債務,事成之后張某給與譚某、劉某10000元“勞務費”,張某表示同意。當晚,譚某、劉某同受害人冉某一同喝酒,將冉某灌醉后將20000元借條銷毀,此次從王某處獲得10000元報酬。“關于此案中譚某、劉某、張某三人是否構成搶劫罪,首先應判斷財產性利益是否可以作為搶劫罪的行為對象。持否定觀點的人認為財產性利益不可以作為搶劫罪的行為對象,“財產罪的犯罪對象僅限于各種具體的公私財物”,此種觀點將財物的范圍限于最狹窄的定義之內,將財產性利益排除在搶劫罪的刑法對象之外,否定說觀點認為以暴力方式取得財產性利益并不當然的構成搶劫罪,只有取得此種財產性利益所代表的具體的財物的時候,搶劫罪才成立。持肯定性觀點的人認為財產性利益可以作為搶劫罪的行為對象,財產性利益完全符合刑法財物定義的所有特征,搶劫財產性利益的行為也完全符合搶劫罪的犯罪構成要件,將搶劫財產性利益排除在搶劫罪的行為對象范圍以外,既不符合刑法的目的,也有違法益保護的精神。筆者贊同肯定說的觀點,既財產性利益也可以單獨的構成搶劫罪的行為對象,理由如下:
第一,將財產性利益納入搶劫罪的行為對象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否定財產性利益作為搶劫罪的行為對象的主要根據是此種歸類會導致對搶劫罪行為對象的類推解釋,而類推解釋明顯是對罪刑法定原則的違反。筆者認為,財產性利益納入到搶劫罪的行為對象并不是類推解釋而是擴張解釋。張明楷教授認為,“類推解釋是指需要判斷的具體事實與法律規定的構成要件基本相似時,將后者的法律效果適用于前者, 而刑法的擴大解釋是指按照刑法的立法原意或精神,對刑法條文作出合乎邏輯的、擴大刑法字面含義的解釋”。搶劫罪規定的行為對象是公私財物,公私財物具有有體性、有價值性和可控制性三個特征,而財產性利益完全符合公私財物的特征,因此財產性利益與公私財物并不是具有相似性而是本質上的相同性,將財產性利益納入到搶劫罪的行為對象中來,不屬于類推解釋而是對公私財物字面意思的擴大解釋,此種解釋不僅不違背罪刑法定原則,而且有助于緩解刑法的滯后性,使得刑法能夠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變得充實和完善。
第二,搶劫財產性利益同樣具有刑事處罰性。很多學者認為搶劫財產性利益并不具有刑事處罰性,只有將財產性利益變為具體的財物的時候搶劫罪才得以構成。筆者認為搶劫財產性利益可以單獨構成搶劫罪,并不必須要求在事后通過該財產性利益取得具體的財物。例如,行為人乘坐出租車時使用暴力、脅迫等手段強迫出租車司機交出100元現金,此時行為人的暴力、脅迫行為構成搶劫罪在刑法學界是沒有異議的。如果行為人使用暴力、脅迫手段搶劫的不是100元現金,而是行為人應付的100元出租車債務,此時是否構成搶劫罪呢?答案是肯定的,在這兩個案例中,除搶劫行為對象的表現方式不同外,其他主體、客體、主觀要件、客觀要件均相同,如果搶劫100元財物的行為被定性為搶劫罪,而搶劫100元出租車債務的行為不被評價為搶劫罪的話,明顯會違反刑法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2 結語
立法的目的是調整和指導我們的生活中的各種行為,但是因為社會生活的復雜多變性,刑法與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相比總是具有滯后性。為了解決刑法的滯后性問題,使得刑法能夠適應社會生活中各種法律關系不斷地變化與發展,我們就必須在恪守罪行法定原則的前提下對法律進行必要的解釋和內容的擴張。這也是研究搶劫罪行為對象問題必要的理論前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