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穎俏
摘要:城市化背景下城鄉規劃失衡現象和環境問題日益嚴峻。本文基于目前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的發展研究及實踐應用,從景觀規劃角度對人居環境優化及未來城市建設途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生態城市;景觀規劃;人居環境;城市化
1前言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基石,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數量急劇增加,城市生態環境成為居民聚落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適宜尺度公共空間缺乏的城市布局、過度依賴機動車的交通體系、環境污染、能源浪費、土地過渡擴張等城市化問題,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的身心健康。如何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協調好經濟建設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始終是規劃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景觀規劃設計的合理運用能夠引導生態系統演化,營造優質的人居環境,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2生態城市理論基礎
2.1理論發展概述
國際上對生態城市理論研究處于不斷更新發展中。其思想起源包括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沙里寧的有機疏散理論,芝加哥古典人類生態學派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及當代人居環境科學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理查德-瑞杰斯特,他于1979年提出生態城市的具體定義,即指“生態健全的城市,是緊湊、充滿活力、節能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聚居地”,并提出“以相對較小的城市規模建立高質量的城市”、“就近出行”、“小規模地集中化”、“物種多樣性有益于健康”四項建設原則。生態學家亞尼斯科基總結出“生態城市的設計與實施矩陣”理論,在時間-空間、社會-功能、文化-意識三個層次上進行生態城市設計。國內學者結合最新的生態經濟理論,進一步提出生態城市是“基于生態學原則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理想人居環境”。上述研究成果構建出日趨完善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框架及實踐方法。
2.2理論內涵
生態城市是基于生態學原理建立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它既包含人與自然環境及人與社會環境的協調關系,又是一個自行組織、自我調節的共生系統。總體來說,生態城市從技術融合理論層面解決土地和空間、能源和自然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等問題,環境質量和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
3生態城市實踐與景觀策略響應
3.1生態城市實例分析
美國伯克利市作為第一個生態城市在1992年實施建設。依據生態城市原理,基于步行尺度選擇城市的中心商業區,建設相對緊湊的“點”狀中心發展模式。在中心商業區合理減少辦公空間和高層建筑,增加居住空間,優化建筑與街道、公園和停車場公共空間布局。通過恢復河流、種植沿街果樹、建設慢行道路、利用可再生能源建造綠色建筑等方式形成城鄉一體化的空間結構。紐約曼哈頓的High Line公園由廢棄鐵路改造,通過城市建筑與生態的結合實現人與自然的對話。德國埃爾蘭根具有緊湊、功能混合的城市形態特征,實施鼓勵步行和公共交通政策,貫穿城市的綠色地帶連接市內及周邊綠地,注重節能節水。生態城市理念在以上地區實踐中,基于景觀規劃設計方式的充分應用,在功能格局、新型復合社區、能源合理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建筑等方面實現城市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平衡。
3.2城市轉型的景觀策略
生態城市建設管理重點涉及規劃、建筑、交通、能源、經濟和公眾行為等。在向生態城市轉型過程中,可以響應的景觀規劃策略包括:(1)城鄉布局結構調整。形成“亦城亦鄉”的城市格局,從城市空間層面引導土地利用模式,聚居點布局緊湊,節約土地和能源,保證人在城市中的活動尺度。(2)綠色出行方式引導。打造以自行車和軌道交通為主的城市交通網絡,如街道適度變窄、可達性依賴于就近出行。(3)能源循環利用、保護土壤及增加生物多樣性。城鎮建設應與景觀風貌相協調,重視利用新能源材料。(4)城市生態體系構建。強化生態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營造人性化空間。
生態城市思想和技術的綜合是生態城市理論的核心。景觀策略實施需遵循的相應規劃原則是:(1)土地規劃,開展生態城市的概念性規劃;(2)經濟生態規劃,包括產業功能區劃和發展機制;(3)交通規劃,疏解交通模式,同時考慮生物的棲境和廊道;(4)功能規劃,滿足人的心理和社會需求;(5)情景規劃,預測可能發生的變化和風險。
總結:建立生態城市既是未來城市的演變方向,也是人類經過長期反思后的理性選擇,更加切合當前復雜多變的城市發展現實,生態城市豐富的理論原則體系對我國今后的生態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任何對城市進行設計、建造和操作的人類活動都會對自然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被動影響。而景觀關注的不僅是植被、土壤、水,更連接著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因此,通過緊密結合景觀規劃途徑建設生態城市,培育生物多樣性、恢復土地和水域,使地球生物圈的生態健康達到凈收益,是解決構建生態化城鎮的最佳策略。越來越多的城市正不斷地在生態城市的道路上進行實踐探索,實現“健康的城市、健康的生活”的理想追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