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崔明霞
摘要:本文在對宣城市陳村廢棄水廠的現場調查和資料收集以及方案規劃設計的基礎上,對大唐生態園的規劃設計理念和后期規劃進行詳細的闡述。探究一種追隨城市發展結合生態學、環境學,利用農作物生態循環結合觀光、實踐所形成的城市近郊的一種農業生產-旅游模式,以滿足當代城市對于物質和精神上的補償。
關鍵詞:生態;農業;設計;旅游
引言:農業生態園近年來將生態學廣泛應用于景觀設計的領域追尋著“綠色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一個完善的農業生態園一般包括:農業科技示范、生態農業示范、科技科普教育、綠色植物觀賞、旅游娛樂休閑等多重的作用。現代農業生態園最終希望通過農業的生態生產模式結合園內景觀規劃布局,將農業的生產生活、自然風光觀賞、休閑娛樂、實踐體驗、科技示范以及環境保護等結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實現了環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達到共同發展的良好狀態。
緒論:規劃區長期種植的農作物包括:油菜、水稻、玉米等,適宜生長的蔬菜水果包括:梨、桃、草莓、葡萄、李子、杏子、西紅柿、黃瓜、馬鈴薯、青菜、蘿卜等。充分結合該處場地的原有各種立地條件,當地原有植物,不僅減少了開發的成本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各種條件和設施,而且也是當地特色的一種體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唐農業生態園的效益以及吸引力。大唐農業生態園在一定的方面實現了“農”與“游”的結合,通過農業方面的種種特質吸引著廣大的游客到園里進行游覽、參加農業活動,農業作為大唐農業生態園的基礎構成,是觀光游覽的必備要素,也是其獨特的不同于其他觀光場所的特點,而游客觀光游覽又作為農業生態園發展的動力,它們相互促進,互相補充。
1大唐農業生態園的現狀分析和規劃思想
1.1大唐農業生態園的區位與現狀:大唐生態園位于安徽省宣城市陳村涇縣西南的青戈江畔,臨近陳村水電站,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擁有著名的旅游景點,人文、社會、生態環境優良。規劃用地面積約四畝,整個規劃紅線范圍的總體地形平坦,南面地勢有較大起伏,西南處地勢較低存在水面,靠近東南面地勢較高,整體地勢呈現出西部地勢較低,東部地勢相對較高。地勢緩慢上升,沒有明顯的陡坡。該地塊中西部有部分民房,適當考慮利用和拆除,充分利用地形進行前期的規劃設計。
1.2生態園的設計依據:一,通過勘查場地,進行實地考察,繪制出場地的現狀地形圖、了解了鄉土樹種的種類以及對場地上原有樹種分布。二,整合資料,調用當地原有的水文地理相關資料,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原有的以及現存的景觀要素,做出既有地方特色和自我特色的農業生態園。三,調察資料了解氣候特征,選用當地農作物和鄉土樹種,降低管理及后期養護的成本,提高成活率。四,了解農業技術,充分展現現代農業的魅力,提高大唐農業生態園的科技含量,以農帶游,可以吸引各類人群前往參觀游覽,提高了生態園的吸引力。
1.3生態園設計的主題思想:農業生態園本就是源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食物鏈以及能量傳輸系統的相關原則。農業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它是人類了解自然、征服自然地產物。隨著人類智慧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進步,生存環境卻在不斷地惡化,我們不僅僅只追求物質上的享受,精神上的解放也是尤為重要的。結合生態學的理論,運用生物能量傳遞的知識,做到節約資源、減少廢氣物的同時又能提高產量減少能耗,降低成本既改善了環境,愉悅了身心,又讓我們參與了科普及科技的教育。本次設計的主題取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羈鳥念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中的思想意境,結合生物能量“循環”——“返”。返,既有脫離城市的喧囂,解下一身的陳雜,回歸自然放松心情的意境,又有在農業上回歸自然的循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之意。
1.4生態園設計目標:實現包括觀賞游覽休憩、現代農業技術示范、科普教育,農業實踐活動區等。能夠既滿足旅游者的使用,又能充分發揮其生產示范的作用。使大唐農業生態園成為一個兼具農業生產與觀光的景觀規劃地域。
1.4.1觀賞游覽休憩區。采用多種生態農業模式結合的布局方式,通過生物學和生態學的原理以求可以在整個農業生態園里建立起能夠合理的利用當地自然資源減少能量損耗,保持農業園生態穩定以求得到一個高效持久穩定的農業生態系統,從而提高了農業產品的產量,實現了園內農業的可持續、穩定的發展。在景觀設計時,既有集散區域,也有安靜私密區,滿足人們的各類需求。充分考慮當地的鄉土風情、民族特性,了解田園風光的同時結合農業生態技術體現自然之優美。使景觀設計在結合農作物的生長特性、生態循環可持續需求的同時滿足人們在觀賞游憩時的心里需求。觀賞游覽休憩區是農業生態園的主要區域,是景觀設計與生態農業結合的關鍵區域,須加強重視。
1.4.2現代農業技術示范區。在體現生態農業的同時,局部區域建設溫室大棚以期種植不是當下季節的蔬菜水果,或者是其他地區的農產品,來滿足人們的要求。在溫室里使用現代的農業技術,充分體現現代農業技術,也可以將科普教育與技術示范相結合,作為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
1.4.3科普教育區。在大唐農業生態園內內建立小型的展示廳或者展覽亭,結合休閑游憩進行規劃設計,在展廳內展示各種環境環保知識,生態循環的重要性,以及利用生態循環與忽略此項技術所帶來的不同的結果,以此達到教育學生和游客的作用。
1.4.4農業實踐活動區。該區域內主要從事的實踐活動是采摘、垂釣、參觀農業的勞作及親身體驗。希望游客們在品嘗鮮果的同時不忘勞作的辛苦珍惜每一點成果,也使游客在欣賞到田園風光的同時參與勞作得到休閑,品嘗了鮮果,使得農業生態園變得更加具有特色。
2生態園的規劃原則與總體思路
2.1生態園設計規劃原則
2.1.1生態的原則。農業生態園在規劃設計時要注意的十分重要的原則就是要注重生態性,突出生態景觀的設計,使得生態技術的應用在整個農業生態園里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點,同時生態園的生態性體現的最終目的就是達到保護環境。農業生態景觀是構成農業生態園的重要基礎也是農業生態園最終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的關鍵所在。所以,院內的景觀要充分利用農作物可以大面積生產的特點制造不一樣的觀感,體現季相的變化。當然,生態園不僅僅要在視覺上給人以不一樣的感受,在技術的應用上也要體現生態,充分利用生態學和生物學原理,即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能量循環利用等原理綜合設計出高效、低能耗的生態農業模式。大唐農業生態園內的其他配套設施如停車場、使用的交通工具等都要進行合理的規劃否則很容易成為污染源,同時,園區內的生產生活垃圾也要進行合理的處理。在這些方面我們都必須注意,比如,合理的進行垃圾的分類處理和收集,控制農藥的使用轉而利用生物鏈的原理進行害蟲的防治,動物的糞便排泄物等進行循環利用,從而達到減少污染的作用。在農業生態園的規劃設計中生態性原則是最基本的原則,它是農業生態園創造一個恬靜、舒適、自然地景觀環境的基礎部分,也是提高景觀環境質量的一個最根本部分,是維持生態園內生產、生活持續發展的依據所在。endprint
2.1.2參與性原則。大唐農業生態園是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結合景觀規劃最終達到可游、可賞、可玩的旅游景點。在規劃設計時,參與性是必須的考慮的要素之一,也是提升園區吸引力的關鍵所在。直接參與生產的過程,摘果、垂釣、勞作,這種娛樂的項目,是農業生態園最大的特色。必須要強調觀賞性、參與性與娛樂、知識性的相互結合,使得游客能夠在眼觀的同時參與到生產過程的各個方面,不但能夠在這一過程中增加游覽的趣味性,而且能夠在參與實踐的同時獲得更多書本上不知道的知識和細節。也能夠使城市的游客有機會更加深入的了解農作物生產的各個方面,把實踐項目著重發展也是可以提高生態園活力的不二之選。
2.1.3體現特色的原則。現代城郊農業生態園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如何在如此多的競爭中找出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可能就取決于這個生態園能存活多久,能具有生命力。
2.1.4體現文化的原則。園區所處區位的景觀特色、人文特色、民族特色等都是可以進行發掘和提煉的文化。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季相等主題,所使用的各種農作物花卉等等都可以提煉出文化景觀。事實上,文化的體現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屬于農業生態園特色的體現,在提升生態園文化品位的同時,也能實現特色化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益。
2.1.5效益原則。生態園的規劃設計里的效益,不僅僅指經濟效益,同時也包括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所以,在設計規劃過程中就必須同時考慮農業生產、環境保護和旅游娛樂三個方面。當然,在農業生態園里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的。農業生產是基礎條件,環境保護是必要條件,旅游娛樂是生態園發展的動力。只要在農業生產中保證生態性,在發展中保證環境質量,旅游娛樂也會發展起來的。三者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就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系統。
3生態園的功能分區規劃
3.1娛樂農業體驗區:在大棚內的采摘區和果木區里有草莓、葡萄、梨子、桃子、杏子、李子等可以進行采摘活動,在每年三四月份的時候還可以舉行植樹活動,讓游客在一派碧藍的云彩下體會勞作的快樂,這對于在城市里的壓抑氣氛是一種很好的釋放。相信對于青少年一定是一種很好的體驗,同時花果類的植物也是裝點園區很好的選擇。
3.2家畜養殖區:在該區域,靠近水邊建造一處樹林底下飼養雞、鴨,利用生物鏈的模式:飼料—養雞(鴨)—糞便—沼氣池(大棚用能),沼液、沼渣喂魚—魚塘泥肥田。在養殖區的一部分也可以進行游客娛樂活動(抓雞),同時在竹林密植區,可以供游客進行休閑垂釣,這是一片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的區域。
3.3生態農業觀賞區:大唐生態園的主要集散地塊遍布在一片油菜花田里,夏收油菜,秋收稻子,將田地進行合理的利用,同時又豐富了景觀效果,在一片稻田或油菜花里仿佛置身天野之間,體驗了真正的田園風光,應扣了主題的“復得返自然”。
4生態園的基礎設施規劃
4.1園區道路規劃:園區道路根據農業生態園的規劃設計構思,結合園中各區域的功能區,不同的地形和各式景點的分布綜合考慮道路的統一規劃。生態園的道路采用了自然式的布置居多,道路的布置要注意不能影響農作物的正常耕作,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考慮美觀的作用,在此基礎上突出農業生態園的生態自然地特點。同時,必須考慮到園內交通工具的使用,還必須考慮管理人員的道路控制。主路在5-8米之間,二級路3-4米,林間小路采用1-2米。
4.2園區給排水灌溉設施規劃:大唐農業生態園主要是生產綠色無污染的有機農產品,所以園內必須要具有完善的給排水系統,才能保證農作物的生產、游客及園區工作人員的用水需求。大唐農業生態園內本就有一定面積的水域,結合其布置整體水環境。在布置給排水系統的各種管道溝渠時,要結合自然地形進行排水,避免過多的破壞園林景觀和生態環境,排水系統需謹慎設置不能排入園內的水域里,以免產生污染,破壞生態系統。
4.3園內的綠化設計:農業生態園里的綠化種植,多是在布置好各個功能區的農作物之后進行補充種植,生態園內的果樹本身就可以作為一種綠化種植,在不影響各個景區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和耕作的情形下進行補充種植。對農作物景觀不沖突的情形下結合農作物種植布局和游人的活動等進行合理的綠化規劃。水域旁邊多采用竹子和樹木相結合,在有坡度的地形上多采用草坪和花卉相結合,樹種選擇多選觀花或觀葉植物,整個園區的常綠樹種占70%左右,保證全園的景觀四季常青。
總結:大唐農業生態園設計以“返”為主題,一方面,取陶淵明希望遠離喧囂回歸田園的情懷;另一方面,取生態“循環”之“返”,達到了自然與生態的結合。利用生物鏈模式,種植主要的農作物,再結合觀賞、實踐、教育等劃分主要功能區,建造了這個以旅游景觀為目的的近郊農業生態園,達到了經濟、生態、社會三者的有機結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