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洪敏
探尋玉米的出路
文/劉洪敏
總結我國玉米市場的特點,可用“高進口”“高產量”“高庫存”來概括。我們的玉米并不是不夠用,相反庫存是年年增加,但是為什么進口量仍然居高不下呢?總體分析,一個原因是臨儲政策的實行,另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外糧食存在巨大價差。對于種植玉米的農民來說,面臨的問題可能會更多。2017年秋季,新玉米產地收購價格在每公斤1.20元左右,這個價格在農民的預期范圍內,但也在農民的失望范圍內。如果按照畝產濕糧750公斤計算,每畝毛收入約為900元,農資+人工+機械等投入按照500元計算,農民每種植一畝玉米盈利在400元左右;如果是流轉的土地,流轉的費用在200~400元之間,暫且按照300元計算,玉米畝盈利為100元,如果支出更多一些,那么農民就面臨著種地賠錢的問題。
玉米問題的由來
前文已經匯總了玉米產業發展的現狀、今年的生產情況以及未來一年的玉米價格預期等內容,這些內容歸結一下就是:玉米有點問題,那么問題怎么來的呢?2007年以來,政府為了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增產,實行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政策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玉米等糧食的產量,但隨之而來的是糧食價格跟風漲。與此同時,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卻掉頭向下,國內外糧食價差日趨明顯。在利潤的驅動下,許多貿易商、糧食加工企業更愿意采購國外低價糧,相應減少對國內糧食的采購,帶來的后果是糧食從地里收上來,不能進入到加工企業中,只好存到糧庫里,越積越多。近幾年,國外低價大麥、高粱大量涌入,替代玉米成為國內的飼料用糧,“頂”住了國內庫存玉米的銷售,導致玉米庫存越來越多,已成為目前庫存最多的糧食品種。
臨儲收購是玉米產量和價格的有效支撐,2014年,在東北和內蒙古地區的玉米平均收儲價格是1.12元,但不同地區是不同的,遼寧1.13元,吉林1.12元,內蒙古東部地區和黑龍江省是1.11元。2015年9月,國務院下決心讓價格開始回歸市場,把臨儲價格調低到了1.00元,由此影響到農民收入,吉林和黑龍江的農民收入人均要少收入五六百元,對農民打擊較大。2015年,我國玉米臨時收儲價格首次下調后,玉米價格有所回落,但國內外每噸價差仍高達600多元。在2016年一號文件中進一步提出了下一步改革的思路,那就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2016年,在東北地區和內蒙古從2007年開始實行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取消,從此,玉米價格迅速跌落,市場玉米用不了,農民的玉米不值錢,玉米問題從此誕生。
玉米產業,路在何方
玉米問題的解決,除了立足國內需求從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之外,也可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玉米產業發展的經驗。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產國,播種面積占世界的近1/4,已形成了集玉米生產、畜牧養殖、工業加工為一體的多個玉米產業帶。美國玉米生產與種植技術先進,堅持玉米與大豆及牧草合理輪作,玉米化肥與有機肥料搭配合理,美國玉米實行大規模的農場化經營管理等等。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產國。玉米是我國主要飼料糧和部分地區的主要口糧,產量約占全球玉米產量的 1/5 左右。我國大部分省區都有玉米種植,主產區為北方春玉米區和黃淮海夏玉米區。與美國玉米相比,中國玉米產業存在效益低、商品品質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差等問題,因此,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生產經驗,規劃玉米區域化、產業化布局,提高玉米產業的總體效益。如:統籌規劃玉米產區布局,分區建立優質高值玉米生產;適度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開拓大市場;依靠科技提高玉米產業發展水平。從近些年,我國農業以及玉米發展的趨勢來看,我國的糧食生產正在向以上的方向發展,這些經驗已經和中國農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未來,規模生產、產品加工、科技支撐等措施和手段依然是玉米及糧食生產的大勢所趨。

以上的玉米產業發展經驗是從原糧生產角度進行借鑒,除了原糧生產,玉米用途和去向的問題也是解決玉米問題的重要突破口。在2017年遼寧省第八屆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黑龍江省農科院原總農業經濟師矯江對我國玉米產業化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玉米產業的發展建議重視特色品種和專用品質以玉米為原料,可以發展高淀粉工業,賴氨酸飼料,尤其可以發展特色食用產業,揚長避短,發揮區域優勢,發展食用玉米,打造各種類型食用玉米產業化基地,發展玉米食品工業,廣東廣西等地粘甜玉米產業已經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率先實現了地產資源產業化。
農民還要不要種玉米?
匯總近兩年的糧食生產政策以及玉米市場相關政策,從政策的層面,解決玉米的問題就是要將定價權交給市場:通過“調結構”實現優化品種,暢通銷路 ;通過“去庫存”拓寬糧源消化渠道 ;通過“降成本”提高糧食流通效率;通過“補短板”促進產業提質增效;通過“守底線” 切實保障糧食安全。了解政策規劃是前提,農民要根據具體情況來考慮種與不種,種多種少等問題。比如,種玉米不等于全部種玉米,種玉米不等于就種籽粒玉米,種玉米也不一定就賣玉米,農民一定要學會轉變思路,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規劃玉米生產。
第一,考慮您是否處在玉米優勢區?
我國玉米產業的未來是區域化、規模化,因此,農民種不種玉米,首先要確定自己在玉米區域化發展的范圍內,而且有規模化發展的計劃,如果滿足以上條件,那么建議您繼續保持玉米種植的計劃,借助科技方法,努力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單產、提升玉米的品質。另外如果您所處地區有玉米深加工企業或者地方政府有這方面的規劃,比如具備食品、飼料或者醫藥、化工等對玉米需求量較大的企業,也可以考慮種植玉米。
第二,您是否有比玉米更賺錢的替代作物?
這些年,由于種植玉米技術成熟,玉米對土壤環境適應性較強,農民已經習慣性種植。但玉米價格下滑,利潤空間的下降,每個種植戶也要隨機應變,善于觀察和找尋其他替代作物或者替代項目。比如遼西地區可以發展雜糧、果蔬、花卉等項目適應性比較強,可以根據當地的產業規劃情況,選擇性改種那些經濟效益高于玉米的替代作物,這樣就可以規避玉米價格低帶來的收益風險。就玉米本身而言,還可以通過種植青貯玉米、鮮食玉米等方式進行替代式生產,尤其是鮮食玉米,市場需求量大、生產效益較好,這些均可作為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的方式方法。
玉米問題的形成不是一兩天的事兒,也不是簡單的說種或者不種即可瞬間解決的問題。在保證食品和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我們是否提前規劃一下這些產業結構呢?無論是大規劃,還是小計劃,都需要適應市場的需求,不斷調整,不斷創新,或許這樣才是玉米或者農業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