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禁不止的傳銷到底怎么破?
前期,各大網站被“大學生誤入傳銷殞命”的信息頻頻刷屏。
7月,東北大學畢業生李文星被發現在天津靜海區死亡。
8月,湖南某職業學院學生林華蓉溺水身亡。
而這兩起事件都與傳銷有關。兩個花一樣的生命的隕落,讓我們猛然一驚:傳銷如此可怕,而且近在咫尺。
傳銷的雛形是國外的“龐氏騙局”。身無分文的龐齊通過誘騙投資者向一個子虛烏有的企業投資,并許諾他們可在三個月內得到40%的利潤回報;然后再忽悠新的投資者,把他們的錢作為盈利付給最初投資的人,以誘使更多的人上當。在國內,傳銷模式從“連鎖銷售”“國家扶貧項目”“銷售保健品、化妝品”“慈善救助”到“免費獲利”“免費旅游”,花樣雖然時有翻新,但“空手套白狼”的性質仍然沒有改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條款,我們可以看出,傳銷是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并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活動。
1.利益陷阱得人心
傳銷組織利用一些人想要發財、出人頭地的心理,用利益洗腦蠱惑人心,使很多進入傳銷組織的人常常會失去理性,越陷越深,甚至不惜去欺騙親朋好友。
2.行騙手法多樣,防不勝防
隨著互聯網發展,網絡傳銷騙術開始興起。如用一些時髦的概念蒙騙人,以“免費獲利”“增值消費”“產品直銷”“游戲股票”“高息理財”“微信平臺”等幌子吸引受騙人入局,要求繳納加盟費或者是購買充值卡,并獎勵發展層級下線。
3.很多人缺乏對傳銷的防范意識
傳銷的很多手段是“殺熟”,如很多傳銷人員都是向親戚、朋友下手,以至于很多人在面對欺騙的時候并沒有防備心。而對于那些剛畢業急于求職的大學生來說,網絡招聘陷阱往往是他們在潛意識里不愿拒絕,最容易受騙的一類。說到底,傳銷的“成功”還是人們防范意識不強,缺乏警惕心和對事件的甄別能力。
4.定罪門檻較高,打擊力度不夠
據反傳銷組織專業人士介紹,傳銷活動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立案難。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第七十八條,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涉嫌組織、領導的傳銷活動人員在三十人以上且層級在三級以上的,對組織者、領導者,應予立案追訴。由于取證困難,加之有三十人的門檻要求,使一些傳銷組織人員鉆法律空子,逃脫了法律制裁。
傳銷難禁止的另一個原因是處罰力度不大,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之一規定,符合定罪標準的將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由于參與人數眾多,受處罰的一般是其中的領導或者上層,如“太陽神傳銷案”周建成等10人因組織、領導傳銷活動,被判處一年六個月到二年三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且處罰力度并不如其他犯罪行為那么大。
公安部門提醒廣大群眾甄別傳銷:
“首先,天上不會掉餡餅,當別人把事業或者回報描述得天花亂墜的時候就應該警惕。
其次,無論傳銷的形式如何變化發展,其實質仍是以購買份額作為繳納入門費,發展下線人員、拉人頭組成層級,以下線人員“業績”作為獲利依據。
因此,識別傳銷,需要看三個特征:
1.入門費
是否需要認購商品或交納費用取得加入資格或發展他人加入的資格,牟取非法利益;
2.拉人頭
是否需要發展他人成為自己的下線,并對發展的人員以其直接或間接滾動發展的人員數量為依據給付報酬,牟取非法利益;
3.計酬方式
是否以直接或間接發展人員的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報酬,牟取非法利益。
如果符合以上特征,就有可能涉嫌傳銷。
為了保護人身與財產的安全,請遠離不法傳銷。
(圖片來源:互聯網 內容:本版編輯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