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遠 菁夏 曉草
玩轉“一粒米” 讓稻米身價“逆襲”
文/遠 菁夏 曉草
序言:“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食者國之寶也”。一米一飯,關系國家安危、人民幸福。湖北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之一,水稻是湖北的第一大優勢作物,近年來,湖北著力提升水稻產業。讓我們循著湖北水稻產業的成長之路,探尋“一粒米”是如何精彩蝶變的!

8月24日,湖北洪湖春露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張永前已開始著手明年的規劃:繼續擴大再生稻種植。張永前的想法并非頭腦發熱。剛剛從內蒙古自治區參加完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回來,張永前欣喜地發現,市場對再生稻米的青睞遠超出他的想象。“價格比普通稻米高出一倍,還供不應求。”春露聯合社是再生稻產業發展的先行軍,再生稻米產品已進入武漢、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年銷售量超過250萬公斤。
“舌尖”引導生產。過去種稻谷,以生產為中心,生產什么市場就銷售什么,現在是市場需要什么就種什么,市場起指導性作用。
仙桃市漁泛村是有名的“長壽村”,起初人們并不知道村里老人長壽的秘訣。2013年謎底被揭開:省地質調查院的專家發現這里土壤富硒,在富硒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大米,硒含量高于一般土壤里生長出來的米。中糧集團從中嗅到了商機,與仙桃市三伏譚鎮簽訂了14年的土地流轉合同,發展富硒米。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當地農民每年每畝地增收50元到100元,“一粒富硒米”帶活了這片沉寂的土地。

生產環節的深刻變化,也在市場上得到印證。超市展柜里,稻米的品類不再單一,胭脂米、蝦稻米、再生稻米、富硒米等高中檔生態稻米琳瑯滿目,煮稀飯的米、做糕點的米、糖尿病人吃的米等功能型產品更加細分,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所以說,思路一變天地寬。特別是湖北,不僅是以市場為導向,他們還在每個品種的大米后面講述了一個好故事,比如湖北竹溪縣中峰鎮的“竹溪貢米”, 他們在推銷的過程中總會講述“唐中宗李顯愛吃竹溪大米”的故事。
唐中宗的喜好難以查證,但“竹溪貢米”聲名遠揚卻是事實。三元米業公司去年貢米產量5055噸,銷售收入達8000萬元,實現收益409萬元,每公斤貢米銷售價格達16元。
無獨有偶,安陸的德安府香米、遠安的瓦倉大米、京山的國寶橋米……湖北省許多大米品牌背后,都有一段神秘而動人的故事。
優良的稻米品質,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再配以現代化的產業鏈條,令湖北稻米的價格一路走高。
從賣產品,到賣品牌、賣文化、賣內涵,昔日藏在深閨中的湖北大米,正在越來越廣闊的市場上綻放異彩。
(中國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致富青年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