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林清,周建良,顧偉光,李義昌
(蘇州市吳中人民醫院放射科,江蘇 蘇州 215128)
盆腔良性包塊CT及MRI表現與病理對比分析
錢林清,周建良,顧偉光,李義昌
(蘇州市吳中人民醫院放射科,江蘇 蘇州 215128)
目的 通過對女性盆腔良性包塊CT、MRI表現與手術病理對比,提高影像診斷的定性準確率。方法 回顧性分析40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的有完整影像資料的盆腔包塊病例,其中CT檢查18例,MRI檢查22例,均為平掃+增強。 結果 40例患者手術病理共檢出盆腔包塊50個病灶,CT及MRI共檢出46個病灶,檢出率92%(46/50),檢出的46個病灶定位均準確,定性準確36個,準確率78.3%(36/46),誤診10個,漏診4個。結論 CT與MRI在盆腔良性包塊的診斷中具有很高的定位準確性,而在定性方面,具有特征性或典型表現的包塊診斷容易,而對于非典型表現的包塊,定性診斷存在一定困難,需密切結合臨床才能提高定性正確率。
盆腔腫瘤;良性;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磁共振成像;病理
盆腔囊性及囊實性腫塊是婦科生殖系統的多發病,病種繁多,其中絕大部分是常見病,常表現為大小不等、性質不一的囊性或囊實性腫塊,正確的定位、定性診斷對臨床手術治療方案的制定特別重要。為提高女性盆腔囊性及囊實性病變的CT與MRI診斷及鑒別診斷的能力,筆者收集40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的有完整影像資料的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
1.1 臨床資料 收集本院2011年4月~2013年9月經手術病理證實并具有完整影像資料的患者40例,年齡19~72歲,平均(44.0±17.1)歲。40例中體檢發現盆腔包塊19例,時間周期1周~3年不等,下腹墜痛、隱痛13例,下腹劇烈疼痛2例,因子宮病變術前檢查發現盆腔包塊5例;40例中,有痛經史3例,手術史2例。CT檢查18例,MRI檢查22例,均為平掃+增強。
1.2 CT檢查方法 CT檢查采用GE BrightElite 16排螺旋CT,掃描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50 mA,螺距1.375∶1,層厚5 mm,層間距5 mm。檢查前禁食8 h,掃描前1 h及半小時分別口服水500 mL,膀胱充盈后掃描,掃描范圍自恥骨聯合至掃描完整個病灶;增強造影劑使用300 mgI/mL歐乃派克100 mL,肘靜脈團注,動脈期延遲28 s,靜脈期延遲75 s。
1.3 MRI檢查方法 MRI檢查使用GE HDe 1.5T超導磁共振成像儀,8通道體部線圈。
MRI平掃序列包括橫軸位FSE T1WI,橫軸位、矢狀位、冠狀位FS T2WI,DWI;增強檢查為LAVA序列,肘靜脈注射Gd-ATPA,0.2 mmol/kg,2 mL/s,注射后橫軸位、矢狀位、冠狀位抑脂增強掃描。掃描序列參數見表1。

表1 MRI掃描序列參數
2.1 手術病理結果 40例患者手術病理共檢出盆腔囊性病灶50個,單發病灶33個,7例檢出2個病灶,1例檢出3個病灶。50個病灶中囊性畸胎瘤18個,囊腺瘤18個(漿液性腺瘤16個黏液性囊腺瘤2個),輸卵管積液6個,卵巢非腫瘤性囊腫8個(巧克力囊腫3個,濾泡囊腫2個、單純囊腫2個、黃體囊腫1個)。
2.2 CT及MRI診斷結果 共檢出46個病灶,檢出率92%(46/50),CT檢出20個病灶,MRI檢出26個病灶,其中囊性畸胎瘤18個,漿液性囊腺瘤14個,黏液性囊腺瘤2個,輸卵管積液5個,卵巢非腫瘤性囊腫7個(巧克力囊腫3個,濾泡囊腫1個、單純囊腫2個、黃體囊腫1個);漏診4個(CT漏診3個,MRI漏診1個),漏診率8.0%(4/50)。檢出的46個病灶定位均準確,定性準確36個,準確率78.3%(36/46);MRI定性準確率為80.8%(21/26),CT為75%(15/20)。10個誤診病灶中,MRI誤診4個,CT誤診6個,其中5個漿液性囊腺瘤誤診為卵巢囊腫,3個輸卵管積液誤診為囊腺瘤(2個)、囊腫(1個),2個巧克力囊腫誤診為黏液性囊腺瘤。4個漏診病灶,均為多發病例,2個是漿液性囊腺瘤,直徑均<3 cm,1個濾泡囊腫直徑僅1.5 cm,均誤認為生理卵泡而未作診斷;1個為輸卵管積液,與對側囊性病灶相連而漏診,40例患者合并子宮壁間肌瘤5例,子宮腺肌癥1例。
目前,B超、CT和MRI已成為盆腔占位性病變的重要檢查方法,通常B超為首選,CT或MRI可作補充,以進一步明確診斷。多排螺旋CT多期掃描及MPR重建在病變的定位、定性診斷方面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1]。MRI由于軟組織分辨率高,多方位成像,能充分顯示腫瘤的范圍及其與鄰近組織、器官的關系,對盆腔良性腫塊診斷更具有明顯的優勢[2]。本組影像檢出率、定位診斷率及漏診率與文獻統計相仿[3-4],定性準確率偏低,其原因一是對輸卵管積液的誤診率高,影像檢出的5側輸卵管積液,診斷正確僅2側,二是直徑小于5 cm的囊腺瘤易誤診為囊腫。
3.1 卵巢漿液性囊腺瘤以單房多見,常表現為單房囊性腫塊,囊液密度或信號均勻,囊壁光滑清楚,少數可多房,但囊內間隔纖細,分房之間密度/信號相似,本組11例均符合上述表現。黏液性囊腺瘤主要影像表現為單側多房性腫塊,子囊多且大小不等,子房間密度或信號差異大,囊壁光滑清晰,囊壁及分隔厚薄不均,可出現鈣化,囊壁及分隔可強化[5],本組CT及MRI各1例,1例CT腫塊10.5 cm×7.2 cm×8.0 cm,多囊,壁及分隔厚薄較為均勻,且輕度強化(見圖1);另一例MRI病灶3.9 cm×3.1 cm×2.1 cm,囊壁較厚約4.8 mm,分隔2.5 mm,分隔呈3房,T2WI為不均勻高信號,T1WI信號高低不等,有2房呈高信號且呈分層,DWI亦呈等高信號,T1WI高信號且分層表現,可能與其內出血有關。

圖1 漿液性囊腺瘤CT表現,多房囊狀,分隔及囊壁輕度強化
3.2 卵巢囊性畸胎瘤的CT及MRI表現均具有特征性,易于定性診斷,CT及MRI脂肪密度/信號為其特征性改變[6-7]。本組16例中CT及MRI各檢出9個病灶,均存在脂肪,CT上4個病灶內有高密度骨化,2個囊壁見鈣化,2個為單純脂肪,MRI脂肪組織在T2WI脂肪抑脂序列呈低信號,軟組織呈等高新號,囊液呈明顯高信號,9個病灶中出現“漂浮征”4個,碎屑間分層2個。本組18個病灶,術前診斷均作定性診斷(見圖2~3)。值得注意的是MRI檢查時,脂肪抑制序列對鑒別包塊伴有出血非常重要,該序列脂肪呈低信號而出血呈高信號。

圖2~3 雙側囊性畸胎瘤MRI表現,T1WI脂肪呈高信號,FS T2WI脂肪信號抑制呈低信號,右側病灶內碎屑沉積,左側囊內見液性信號及“漂浮征”
3.3 卵巢非腫瘤性囊腫包括功能性的濾泡囊腫、黃體囊腫和病理性的巧克力囊腫。卵巢囊腫多呈圓形或卵圓形囊性腫塊,界清、壁薄,直徑一般小于5 cm,絕大多數囊腫呈水樣密度/信號,黃體囊腫常有出血,CT密度可較高,T1WI、T2WI可呈等高信號。巧克力囊腫典型CT、MRI表現為大的囊腫周圍常伴有多數小的囊腫,呈“衛星囊樣”改變,囊腫密度不均,增強無強化,T1WI高信號,T2WI低信號[8]。本組3個均為MRI檢查,均表現為T1WI高信號,T2WI為等高信號,可見“衛星囊”改變,壁厚薄不均,與周圍結構分界不清(見圖4~5)。本組3個病灶,2個誤診為黏液性囊腺瘤,誤診原因一是未充分結合臨床(1例臨床有痛經史),二是2例病灶較大,最大徑大于6.5 cm,注重于囊內信號特點,將“衛星囊”邊緣認為是囊內分隔,而誤診為黏液性囊腺瘤,兩者T1WI均可表現為高信號,但兩者在臨床病史、包塊的形態、邊緣及周圍結構方面表現均有差異,可以鑒別。

圖4~5 巧克力囊腫MRI表現,多房囊狀改變,T1WI呈高信號,T2WI呈等高新號,囊壁厚薄不均,前方見積液信號
3.4 輸卵管積液CT、MRI主要表現為盆腔內囊性腫塊,外觀呈“C”型或“S”型臘腸樣,部分腫塊內可見分隔,增強后囊壁及分隔有輕度強化[9]。MRI可以多方位成像,在診斷上更具優勢,信號特點為水樣信號,T1WI以低信號為主,T2WI均為高信號,在不同的方位成像上,積液的輸卵管形態表現多種多樣,不同于常見的囊腫,部分輸卵管多囊狀積液在不同截面上呈多房狀結構,其內可見線樣分隔(見圖6~8),有作者[10]認為此種分隔具有一定特征,有別于囊腺瘤的分隔,在鑒別診斷上有一定幫助。本組4例中2例為雙側發病,2例單側發病。1例MRI雙側發病定位、定性準確,1例雙側輸卵管積液誤診為囊腺瘤、1例誤診為囊腫,1例漏診為CT檢查,同時合并對側卵巢漿液性囊腺瘤,輸卵管積液位置偏前,并與囊腺瘤相連。分析本組病例,筆者認為產生誤診原因有以下2點:1.對輸卵管積液的影像表現認識不足,尤其在CT診斷時,未能結合多平面重建,多方位觀察病灶形態及內部分隔特征,以致誤診;2.未充分了解臨床病史,2例有盆腔手術史,1例合并盆腔炎,在輸卵管積液的病因中,此兩項為發病的重要原因[10]。

圖6~8 輸卵管積液MRI表現,形態不規則,呈迂曲管狀,內見不完全分隔,呈液性信號。
綜上所述,CT、MRI對盆腔良性包塊的具有很高的定位準確率,亦具有較高的鑒別診斷價值,充分認識包塊的形態、結構、邊緣,密度或信號特點,密切結合臨床病史,對包塊的定性準確率亦將明顯提高。
[1] 范新華,吳國森,許祖輝.卵巢囊腺瘤核囊腺癌的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及MPR重建診斷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1,21(10):1541-1545.
[2] 江新青,吳紅珍,謝琦.92例女性盆腔占位病變的MRI診斷[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7,18(10):722-725.
[3] 朱朝暉,詠梅.卵巢囊性包塊的CT診斷與鑒別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5,21(8):883-885.
[4] 楊鴻超,褚成鳳,徐柏林,等.女性盆腔良性占位性病變的MRI診斷與鑒別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28(7):1072-1074.
[5]滕陳迪,鄭文龍,黃崇權,等.卵巢囊腺瘤的CT診斷[J].放射學實踐,2006,21(2):157-159.
[6] 朱合偉.卵巢囊性畸胎瘤CT和B超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5,8:882-883.
[7] 劉偉平,伍寶偉,李文鋒.卵巢囊性畸胎瘤的MRI診斷價值[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09,18(4):196-198.
[8] 周康榮,陳祖望.體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1156-1158.
[9] 孫芙蓉,王培均,江虹,等.輸卵管積液的CT及MRI表現與病理對照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1(3):103-106.
[10]花春,李奔輝,劉慶,等.輸卵管積液的MRI診斷與鑒別診斷[J].中國CT和MRI雜志,2010,8(4):51-5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1.032
錢林清,E-mail:lin737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