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珍芝
(江西贛州市立醫院,江西 贛州 341000)
不同康復護理干預模式對老年腦梗死臥床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的影響分析
蔡珍芝
(江西贛州市立醫院,江西 贛州 341000)
目的 探究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腦梗死臥床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形成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腦梗死臥床老年患者150例,按照雙盲隨機原則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7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腦梗死臥床護理措施,觀察組則施行常規腦梗死臥床護理措施+康復護理干預方案,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生活質量及下肢血栓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臥床時間(8.65±2.13)d、住院時間(10.33±2.55)d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82±4.25)d、(16.89±4.86)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14 d、28 d、45 d ADL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股靜脈血流速度(26.60±3.20)cm/s、腘靜脈血流速度(20.95±2.55)cm/s,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下肢腫脹率4.00%(3/75)、深靜脈血栓發生率9.33%(7/75)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的18.67%(14/75)及28.00%(21/75)(P<0.05)。結論 在腦梗死臥床老年在常規護理措施基礎上加用康復護理干預,能夠降低患者下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有利于預后。
深靜脈血栓;腦梗死;臥床;康復護理
深靜脈血栓是腦梗死老年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下肢多見,可引發肺栓塞等嚴重后果,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據文獻報道,腦梗死住院患者中約1/4~1/3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以突發性下肢腫脹、局部不同程度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治療,可導致病情進一步發展,血栓自靜脈脫落后隨血流進入肺部,造成肺栓塞,甚至還有可能引發患者死亡,這不僅意味著治療難度的加大,還意味著患者、家庭心理及經濟負擔的加重[1-3]。本次研究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療的腦梗死臥床老年患者75例,施行常規護理措施+康復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取得良好效果,現將研究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療的腦梗死臥床老年患者150例,按照雙盲隨機原則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75例,男45例(60.00%),女30例(40.00%),年齡55~80歲,平均年齡(65.82±8.77)歲。觀察組75例,男48例(64.00%),女27例(36.00%),年齡56~78歲,平均年齡(59.65±9.05)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納入排除標準 本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如下:①臨床資料完整,經頭部CT、MRI等檢查措施,結合臨床表現,明確腦梗死診斷;②腦梗死初次發病時間不足7 d;③年齡超過55歲,男女不限;④患者、家屬以及法定代理人均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同醫院簽訂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對象排除標準如下:①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②腫瘤患者;③凝血障礙、白血病等血液系統疾??;④參加本次研究前30 d內未接受任何具有血小板凝集拮抗作用的藥物治療及其他影響研究結果的治療措施;⑤未臥床;⑥精神系統疾病,無法閱讀文字資料。
1.3 研究方法
1.3.1 對照組給予常規腦梗死臥床護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常規臥床醫療護理相關知識的健康宣講,持續觀察其生命體征,指導并協助患者服用,飲食護理,病房內保持清潔,定期消毒,病房巡視等[4]。
1.3.2 觀察組患者施行常規腦梗死臥床護理措施+康復護理措施,常規護理措施與對照組相同,開展康復護理前需對患者是否發生深靜脈血栓,或引發深靜脈血栓發生的高風險因素進行個體化評估,將評估風險量化,詳細記錄評估結果,針對不同風險給予相對應的前瞻性護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住院時期不同,飲食需求不同,若接受手術治療,則在術后早期給予流質食物,逐漸向普食轉變,以低脂、適當增加水分、高纖維、低膽固醇為主要飲食原則,將盡快降低血液粘稠程度,禁止患者接觸煙草[5]。②早期運動,術后早期護理人員需定時改變患者體位,加強肢體肌肉收縮鍛煉,促使血液盡快回流,定期給予被動按摩,督促患者主動活動下肢(10 min/次,3次/d),每隔2 h拍背1次,避免患者肌肉發生萎縮,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適當增加運動量。③給予低分子肝素經皮下給藥,預防深靜脈血栓發生,可聯用血小板抑制劑及具有抗凝效用的口服藥。④使用間歇性充氣裝置,或專業減壓彈力襪,給予機械性預防措施,促使靜脈回流速度加快。⑤護理人員操作準確,動作輕柔,避開血管穿刺,盡量避免經過單一經皮穿刺點進行多次穿刺,以達到保護血管的目的。⑥詢問患者下肢是否疼痛,觀察下肢是否出現腫脹,膚色、溫度是否正常,足背動脈是否正常搏動等,定期接受下肢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6]。⑦如發現任何異常,及時與主管醫師有效溝通交流,避免延誤治療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選擇SPSS18.0軟件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臥床時間(8.65±2.13)d、住院時間(10.33±2.55)d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82±4.25)d、(16.89±4.86)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14 d、28 d、45 d ADL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后14 d、28 d、45 d ADL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后14 d、28 d、45 d ADL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時間干預前干預后14 d干預后28 d干預后45 d觀察組(n=75)43.29±6.85 55.9±8.95 69.88±11.29 87.95±13.22對照組(n=75)45.08±7.06 50.15±7.59 57.46±10.01 74.28±11.85 t值1.575 9 4.243 4 7.128 6 6.668 3 P值0.117 2 000
2.2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及血栓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股靜脈血流速度(26.62±3.21)cm/s、腘靜脈血流速度(20.88±2.49)cm/s,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20.32± 3.19)cm/s、(15.33±3.28)cm/s(t=12.056 0及11.671 6,P均=0.000 0);觀察組患者下肢腫脹率4.00%(3/75)、深靜脈血栓發生率9.33%(7/75)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的 18.67%(14/75)及28.00%(21/75)(χ2=8.0274及8.6066,P=0.0046及0.0033)。
深靜脈血栓是長期臥床,或活動量減少的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其中下肢深靜脈為高發血管,病情特別嚴重者甚至可造成肺栓塞,引發患者死亡。腦梗塞老年患者病情危重多變,尤其是已經臥床患者,其靜脈血栓發生率遠高于非臥床患者[7]。因此,如何在腦梗死治療期間,針對深靜脈血栓個體化高風險因素進行評估,并給予相應預防性護理措施,就顯得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入院初期針對深靜脈血栓發生高風險因素進行準確評估,并給予相應前瞻性康復護理,股/腘靜脈血流速度、ADL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而且干預后下肢腫脹率、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提示,腦梗死臥床靜脈回流速度慢、血液處于粘稠狀態與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之間存在密切關聯,給予如被動按摩、更換體位、主動肢體鍛煉、穿著治療型醫用彈力長襪等針對性較強的預防護理措施具有明確效果,可從一定程度上減少出現深靜脈血栓概率[8-9]。
據文獻報道,高血壓、肥胖,肢體活動受限、靜脈血管內膜系統損傷、長時間臥床等均與深靜脈是否發生血栓有一定的關系,臨床上需針對患者進行個體化風險評估,并及時前瞻性護理措施[10]。在住院治療期間,護理需囑咐家屬經常陪伴在患者身旁,給予其有力支持,有利于患者康復,保持心情愉悅。
綜上所述,在腦梗死臥床老年在常規護理措施基礎上加用康復護理干預,能夠達到改善血液高凝情況、規避血小板發生聚集風險、促進血液循環恢復正常的目的,從而減少患者下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1] 韓詩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外醫療,2016(33):161-163.
[2] 劉麗娟.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用于老年腦血管意外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效果探討[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5,13(5):560-561.
[3] 林辛.循證護理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7(4):44-46.
[4] 謝鴻,李春霞,蔡淑珍,等.早期護理干預對老年腦梗死患者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中國臨床護理,2013,5(6):481-483.
[5] 郭麗輝.外科術后老年臥床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干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22):177-178.
[6] 漆少華,王玲玲,王淼磊.循證護理在預防腦梗死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運用[J].當代醫學,2017,23(3):145-146.
[7] 李小燕,彭彩虹,龍春梅,等.圍手術期綜合護理干預預防老年全髖關節置換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21):2994-2996.
[8] 李靜雅.進展性腦梗死的護理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18):2593-2594.
[9] 富麗明.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價值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14):28-29.
[10]董茂渝,符曉艷.康復護理對老年腦梗死臥床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17,33(2):191-19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