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滿梅,辛萍,余英,李翠
(江西省兒童醫院,江西 南昌 330006)
早產兒PICC兩種置管途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涂滿梅,辛萍,余英,李翠
(江西省兒童醫院,江西 南昌 330006)
目的 探討早產兒PICC兩種置管途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選擇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早產兒病房行PICC置管的153例早產兒,根據其置管途徑不同進行分組,將采用上肢靜脈置管的76例早產兒作為對照組,采用下肢靜脈置管的77例早產兒作為觀察組,對比兩組患兒PICC置管時出血量、操作時間、留置時間、一次置管成功率、異位發生率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患兒置管時出血量、操作時間及留置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異位發生率分別為76.6%、6.5%,均明顯優于對照組51.3%、39.5%(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6%,明顯低于對照組14.5%(P<0.05)。結論 早產兒經下肢靜脈PICC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早產兒;PICC;置管途徑
早產兒吮吸功能差,常無法通過經口喂養提供所需營養,或者部分伴有腸梗阻、腸閉鎖等先天性消化道疾病需要禁食,為了維持營養必須建立有效靜脈通路,而早產兒血管壁薄、脆性高,臨床常采用PICC置管,在輸注藥物以及補充營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l-2]。本研究對153例PICC置管早產兒的資料進行對比分析法,主要探討PICC上肢及下肢靜脈置管途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采用隨機抽樣法選擇2014年1月~2015年10月在本院早產兒病房住院且行PICC置管的153例早產兒為研究對象。根據其置管途徑不同進行分組,將采用上肢靜脈置管的76例早產兒作為對照組,采用下肢靜脈置管的77例早產兒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40例,女36例,胎齡25~33周,平均胎齡(29.2±2.1)周;置管體質量0.5~1.7 kg,平均(1.2±0.2)kg。觀察組男41例,女36例,胎齡25~34周,平均胎齡(29.6±2.2)周;置管體質量0.76~1.65 kg,平均(1.1±0.3)kg。兩組早產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置管方法 置管前,醫護人員主動與患兒家屬溝通,使其了解PICC置管的必要性。取得家屬同意簽字后,由具備PICC置管資質的護士進行,操作中均采用新生兒專用1.9FrPICC導管,將患兒置于已預熱好的遠紅紅外輻射床。對照組患兒采用上肢靜脈置管,首選貴要靜脈。穿刺時,將患兒手臂外展呈90°并保持水平,測量預穿刺點沿靜脈至右胸鎖關節再折向下0.5~1 cm的長度。按置管流程規范操作,以穿刺點為中心進行常規消毒,用預沖導管后根據測量長度進行切割,穿刺見回血后調整角度再進少許,按壓穿刺鞘前端血管并將針芯完全撤出,固定穿刺鞘將導管緩慢送入血管,在導管送至肩部時,助手將患兒面部轉向穿刺側,退出導入鞘后用無菌紗布按壓穿刺點止血后固定封管,并予攝X線定位。觀察組患兒采用下肢靜脈置管,首選大隱靜脈。穿刺時,將患兒穿刺側下肢放平,測量預穿刺點沿靜脈走向腹股溝至臍至劍突的長度,按照操作流程穿刺并將導管送入預測長度,無需變換體位,其它步驟同對照組。
1.2.2 維護方法 穿刺后第1天將去除按壓止血紗布,更換透明敷貼,同時注意觀察穿刺點是否出現滲血、紅腫、感染等情況;每天對患兒的兩側肢體圍長進行測量,并同時注意觀察穿刺肢體是否出現增粗或者是靜脈炎狀況,出現異常要及時向醫生反饋,積極采取措施進行干預。另外每個周患者至少更換1次透明敷貼及正壓接頭,出現污染等現象時要遵照護理要求及時進行處理;靜脈輸液過程中,要根據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情況合理進行輸液速度控制,一般以3~36 mL/h為宜;對于持續輸液患兒采用預沖式導管按q 8 h脈沖式沖管,在兩種藥物之間、出現回血等情況時須脈沖式沖管,停止輸液時用10 u/mL肝素鹽水正壓封管;嚴禁使用小于10 mL注射器進行沖封管。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對比兩組患兒置管時出血量、操作時間以及留置時間。②統計兩組患兒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異位發生率。③比較兩組并發癥(導管斷裂、堵管、靜脈炎)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所得數據均采用SSP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置管時出血量、操作時間及留置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兒置管時出血量、操作時間及留置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置管時出血量、操作時間以及留置時間對比(±s)

表1 兩組患兒置管時出血量、操作時間以及留置時間對比(±s)
P值<0.05<0.05<0.05項目置管時出血量(mL)操作時間(min)留置時間(min)對照組(n=76)1.9±0.6 34.8±10.9 17.5±4.6觀察組(n=77)1.0±0.4 22.6±8.7 23.0±4.3 t值4.257 6.248 5.524
2.2 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異位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異位發生率分別為76.6%(59/77)、6.5%(5/77),均明顯優于對照組51.3%(39/76)、39.5%(30/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054、7.935,P<0.05)。
2.3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6%,較之對照組14.5%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24,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是臨床常見有創性操作,近年來隨著導管制作材料以及型號不斷改良,早產兒使用PICC置管機率逐步增長,因其可以建立可靠靜脈通路,也可有效減輕患兒反復穿刺的痛苦,是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常見的治療方式[3-4]。相對傳統置管方法而言,PICC置管具有“操作簡單、成功率高、耐高滲”等優勢,但是其仍屬于侵入性操作,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疼痛等不適感,造成早產兒常出現“哭鬧不止、躁動、體位變換”的現象影響置管成功率,也可導致穿刺點出血、異位[5]。
PICC置管途徑較多,其中粗直靜脈較為常用,上肢靜脈暴露不明顯且體表位置不清晰,穿刺過程中定位較為困難,再加之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匯合處存在靜脈角,置管使容易誤入頸內靜脈、胸廓內靜脈。下腔靜脈是最粗直靜脈干,由左右髂骨靜脈匯合而成,經研究證實,當導管尖端處于腎靜脈上方或者下方,其導管留置時間、腸外營養輸注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幾乎較為相似,因此可認為下肢靜脈置管具有可行性,與導管尖端在右心房以下的下腔靜脈上部置管同等安全[6]。相對上肢靜脈而言,下肢靜脈粗直且體表位置較為明顯,更利于操作者定位及穿刺。另外在操作過程中,可沿下肢靜脈即可直線注入深靜脈送至下腔靜脈中上段,簡單方便。腎門是腎動脈、靜脈以及淋巴管等出入的部位,體表投影于豎脊肌外側緣與第12肋夾角內,一般認為,在下腔靜脈置入導管其尖端在除第12胸椎以及第1胸椎外的第5腰椎以上指右心房入口下腔靜脈內均屬于安全范疇,而早產兒上腔靜脈長度較短,于下腔靜脈選擇大隱靜脈進行穿刺置管,其導管尖端定位范圍相對更大,很容易穿刺成功[7]。當然臨床還可經肘正中靜脈及頭靜脈進行穿刺置管,但操作過程中容易穿刺失敗、異位且送管難度較高,容易給護士造成心理壓力,也給患兒造成了極大的不適感[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置管時出血量、操作時間以及留置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經下肢靜脈置管創傷小、操作更為簡單,且后期留置及使用壽命長,對于護患均較有利。此外觀察組患兒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異位發生率分別為76.6%、6.5%,提示下肢大隱靜脈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較高,且不容易異位,可作為早產兒PICC置管的首選血管。另外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6%,明顯低于對照組14.5%(P<0.05),可見下肢靜脈置管安全性好,不易造成堵管、靜脈炎等癥狀。
綜上所述,早產兒經下肢靜脈PICC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1] 沈紅五,繆愛梅,茅志娟,等.PICC兩種置管途徑在新生兒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4):351-353.
[2] 胡永群,劉歡,朱立珍,等.早產兒PICC不同置管途徑的探討[J].護理學雜志,2012,27(21):54-55.
[3] 楊惠質.PICC兩種置管途徑在新生兒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醫學信息,2015,11(32):114-115.
[4] 袁瑞琴.PICC不同置管途徑在新生兒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4(24):527-528.
[5] 崔蓓蓓.PICC不同置管途徑在新生兒中療效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23):3285-3286.
[6] 邱鳳.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PICC置管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觀察[J].醫藥前沿,2014,11(16):250-251.
[7] 趙霞,薄杰.不同置管方式與導管維護對早產兒 PICC置管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7):94-95.
[8] 廖和平.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在新生兒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2,18(12):135-13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