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垂桔 邱錦明 劉持標
摘 要:在IT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改革的基礎上,提出“五位一體”的IT類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圍繞IT類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從專業與崗位認知、課程教學、專業競賽、企業及項目實踐、科研創新與社會服務5個方面,全面闡述如何推進IT類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改革實踐,并對“五位一體”IT類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度建設、雙師型教師培養、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等方面進行說明。
關鍵詞:IT;五位一體;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
0 引 言
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與創新驅動的發展能力,把辦學思路向應用技術型轉型,已經成為地方本科高校發展的共識。
“五位一體”的IT類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在“IT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改革”[1]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的,該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堅持以專業崗位能力培養為導向,注重將實踐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著力強化實踐教學,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IT類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體系,使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1 “五位一體”的IT類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
作為人才培養的最前沿,院校在人才生態鏈中承載著為社會輸送優秀人才的光榮使命與責任,但當前的院校教育與IT行業發展及人才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為了縮短這些差距,實現院校教學與IT行業用人需求的有效銜接,通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把素質、知識、崗位與實戰緊密結合,從專業與崗位認知、課堂教學、專業競賽、企業與項目實踐、科研創新與社會服務5個方面全面推進職業素質、崗位工作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教育,形成“五位一體”的IT類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的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1.1 專業與崗位認知
專業與崗位認知體系結構如圖2所示。 專業導論側重于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體系結構及課程體系的宏觀認識,了解專業人才基本要求,幫助學生形成較系統的專業認知,明白應該學什么、怎么學,為后續的專業學習做鋪墊;職業素養教育通過課堂分組討論、戶外拓展訓練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抗壓能力、環境適應能力等,讓學生逐步形成職業素養;專業講座與行業調研參觀使學生緊跟專業行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增強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素質,讓學生形成行業與崗位認知;體驗式實習是學生提前體驗行業崗位的一個教育環節,在大二下學期,學生通過企業進行為期7周的專業實習與實訓,使學生對專業及崗位要求、企業化的標準規范、職業素養等有進一步地認識,建立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和目標。
1.2 課程教學
課程教學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是人才培養落到實處的關鍵。為了強化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突出學生專業素質及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采取以下舉措。
(1)強化編程在IT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成立專門的程序設計教學團隊承擔課程教學。教學過程采用案例驅動教學法,強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整個教學過程摒棄傳統的通過PPT講代碼的教學方式,采用先分析問題、理思路,再動手編程實現的方式,作業、平時測試、期末考試都采用OJ(程序在線測試)平臺進行,程序全部通過OJ平臺進行自動評測。通過編程的強化訓練,學生的編程能力得到提升,對其它課程(如數據庫原理與應用、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等)的教學也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2)課程群組建設。由于IT類專業的共同特征,把C語言程序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分析、離散數學、Web應用系統開發和移動互聯應用開發6門程序設計類課程作為各專業的共同課程群組進行建設,其它課程群組則根據不同專業分別建設。以網路工程專業為例,以網絡工程專業主干課程為主線,通過建設與該課程密切相關的數據通信與網絡技術、路由與交換技術、網絡協議分析、網絡安全與攻防技術、網絡管理和云計算技術6門專業課課程模塊來豐富與完善課程群,形成總線調度與模塊響應的一體化課程群教學模式,達到提高網絡工程專業整體教學質量的目的。
(3)專業課程教學項目化。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組織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或者由學生自選課題,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項目開發。項目以課程設計或學年設計的形式出現,項目執行時間一般為一個學期。每學期開學之初,專業方向的各位教師成立項目開發“年級項目開發指導老師小組”,共同指導學生的項目開發;對項目的執行過程進行實時跟蹤檢查,項目檢查分開題、中期檢查和期末檢查3個階段;項目結項材料由指導老師和各院存檔;最后,項目分數的15% ~ 20%計入該學期對應各專業方向課程的總成績。
1.3 專業競賽
以賽促教,提升學生項目實踐水平。組織學生參加與專業緊密結合的各種競賽,使學生熟悉項目的整個實施流程,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項目開發水平。組織大一、大二學生參加ACM程序設計競賽和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組織大三、大四學生參加福建省計算機軟件設計大賽暨海峽兩岸信息服務大賽、全國高校物聯網應用創新大賽、全國高校GIS技能大賽、福建省高校網絡空間安全大賽等各類專業競賽,通過專業競賽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水平,促進專業發展。
1.4 企業及項目實踐
項目實踐是提升學生項目實踐能力的核心環節。通過項目實踐,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以及實踐創新水平,具體舉措包括。
(1)學年設計與企業化實訓一體化。大三下學期,安排學年設計與企業化實訓一體化環節,聘請企業資深工程師對學生進行為期兩周的專業崗位企業化實訓,實訓期間要求每位學生必須根據專業及企業規范化的要求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通過該環節的規范化訓練,讓學生初步具備企業化項目開發的能力和水平。
(2)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畢業實習是與畢業設計相關聯的一個準備性教學環節。在大四上學期第11周課程結束后,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畢業實習,參與實際工作,通過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專業技術問題,獲得獨立工作的能力;在畢業實習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專業要求及實際工程項目提煉畢業設計選題,并在實習實踐過程中完善并完成畢業設計。通過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環節,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崗位能力進行進一步強化。endprint
(3)學生專業創新工作室。為學生的創新實踐及工程項目開發服務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平臺,由校內專業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擔任技術指導,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的IT競賽和IT項目開發服務,通過各類科技創新及項目開發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1.5 科研創新與社會服務
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且缺少高層次人才,二級學院需要承擔科研、教學與服務社會的三重任務,任務重、壓力大。三明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通過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將教師縱橫向項目課堂化,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在專業方向課程中實施項目化的教學過程。縱橫向項目課堂化可使教師的科研和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一方面培養出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強動手能力且能滿足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另一個方面,能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
2 IT類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
實施IT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碰到一些問題,需要在制度建設、師資隊伍、培養理念等方面繼續完善,使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向縱深方向發展。
2.1 制度建設是IT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長效運行的根本保證[2]
為了保證IT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健康持久穩定運行,需要加強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機制建設,以長效的運行機制來保障人才培養模式健康穩定地發展。
第一,建立IT類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領導機構,領導機構由學院領導、系主任、專業負責人和課程群組團隊負責人組成,統一協調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過程。
第二,建立考核制度,明確責、權、利的約束與激勵機制,確保教師的付出能夠得到相應的鼓勵與回報,激發教師的積極性。
第三,建立多樣化評價體系,完善質量監督機制。
(1)設立各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根據IT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的內在要求,建立多樣化的評價考核方式,教學效果評價采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重點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進一步優化教學與實踐的考核評價體系。
(2)建立以社會、市場和學校評價為核心,以高質量就業能力、產業服務能力和技術貢獻能力為重點的內部質量監測與評估機制。
(3)強化對專業與產業結合度、實驗、實訓和實習水平、雙師型教師質量、校企合作深度等方面的考核與評價;注重發揮行業及用人單位在評估評價中的作用,引入第三方機構進校開展質量評價與認證,逐步提高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2.2 雙師型隊伍是推進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關鍵
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需要一支強有力的具有較強專業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根據IT類專業建設要求,安排專業課教師到相關IT企業進行專業課程培訓和項目研發實踐。教師在指導學生實驗、實習和畢業設計時,需和IT產業實際需要接軌,基于行業標準并結合IT崗位標準要求進行指導;鼓勵教師開展各種類型的專業技術開發和服務,提升教師的研發能力和實踐能力。
2.3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強化IT職業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3]
IT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保證培養的專業人才符合社會的基本需求,所以必須構建以IT專業崗位能力為特征的IT課程群和課程體系。每個IT崗位對應一系列與崗位能力需求相對應的課程,學生經過一系列與崗位能力相對應的課程學習,能夠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
堅持以IT工程項目為導向的培養理念,通過IT工程項目設計,將IT專業的課程體系有機系統地融合,要求教師將IT工程項目貫穿于后續的專業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能夠系統地得到構思、設計、實現與運作的整體訓練,經過IT核心專業課程與項目的工程訓練,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完整地開展工程項目實施。
3 結 語
自三明學院實施IT類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服務社會能力獲得了很大提高,已初見成效。近兩年,三明學院學生參加第七屆及第六屆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省賽,獲得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和三等獎9項;參加福建省第十屆和第九屆計算機軟件設計大賽,獲得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和三等獎11項;研發了金情網、某市法院法律數字圖書館、技術資本網、打印機驅動程序APP、味孚商城、某市公共體育文化服務平臺等十來個企事業工程項目,獲得用戶的認可。
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教學永恒的主題?;凇拔逦灰惑w”的IT類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為IT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提供思路和保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由于制度、利益、觀念等方面的沖突和差異,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遇到很多挑戰,今后還需要在模式、制度等層面繼續完善,以保障IT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長效穩定運行。
參考文獻:
[1] 盧昌荊, 邱錦明, 林克明, 等. IT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改革[J]. 計算機教育, 2011(2): 8-11.
[2] 盧昌荊, 王紅雨, 林克明, 等. 新建本科院校IT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計算機教育, 2009(4): 15-17.
[3] 尤垂桔, 邱錦明. 三明學院ICT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C]. 第三屆產教融合發展找略國際論壇論文集, 2016: 200-204.
(編輯:史志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