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小紅
我國教育家葉圣陶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渴,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毋容置疑葉老的這句話,給我們指明了作文教學的方向。
一、課型引領,技巧自悟
對小學生的寫作指導,我一直奉行著簡單易行、貼近學生生活的原則進行。小學生不會寫作怎么辦?如果只是空洞地說,語言要具體呀、生動呀、形象呀……諸如此類的套話,孩子們一會準越聽越迷糊,何為具體、生動、形象!怎樣的語言才是好的呢?并且你說得多了,學生也可能學會和你繞框框,也學會了和你說空話。為此,在學習課文時遇到典型事例時,我就會告訴他們:這就是具體等等。
在教學《參觀人民大會堂》時有一句“十二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六七層樓那么高,要四個人才合抱得過來。”我將其改編成“十二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讓學生對比談看法。學生在比較中意識到:雖然兩句話都能寫出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但第一句更具體,讓人想象出它到底有多高,不由得人由衷贊嘆。這也是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會經常出現的范例。像“這棵樹又高又粗”“這個人真胖”……在這里學生領悟了什么是具體,怎樣把事物介紹具體。接下來的仿寫練習很容易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融入生活,再現真實
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的確是這樣,生活是習作之源。學期伊始,上了幾次作文課,但成功的好作文卻寥寥無幾。相當一部分同學感到茫然。怎么辦?難道就這樣放任自流嗎?在三年級作文教學中寫寫自己的小制作。我就讓學生回家做一個自制不倒翁,然后將這次做手工的做法、想法記錄下來,形成一篇文章,怎么樣呢?
星期一,我一進教室,做得好的同學紛紛訴說經驗、趾高氣揚;所謂的失敗者卻叫苦連天地向我訴苦:老師,怎么這么難做呀,雞蛋我都弄爛五個了,還是沒摳好!怎么里面那個螺絲粘不住呀!老師看看我做的,我在做這部分時沒有用螺絲,用的是衛生紙,我覺得安全可靠,還不用粘。老師,我聽媽媽說不用雞蛋皮用乒乓球做不倒翁也可以,看我做的!真沒想到同學們的經驗還真不少,里面還有他們的創造,且不管它創造的對與否,僅這種參與精神、這種遇到難題時的多元思考,沒有被提供的方法所束縛,我認為這是難能可貴的。我第一次看到了孩子們作文方面的天賦,學生動手做過的東西,都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生活是一個大舞臺,豐富多彩,關鍵是我們怎樣做、怎樣引領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讀寫交融,溝通心靈
寫作在教學過程中不應是孤立的,它與我們的讀書活動休戚相關,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鮮明地倒出了讀書在寫作活動中的作用。讀書是寫作的積淀,寫作是情感的礴發。在平時的讀書活動中,應不忘寫作,做到讀寫交融,溝通學生心靈,走進別人的故事發現自己的故事。
我在教學《三個兒子》時,我做了以下設計:
師:老爺爺說他只看見了一個兒子,你說三個兒子中他看見了哪一個呢?
生:看見了幫媽媽提水桶的那一個。
師:為什么呢?
生1:因為他幫媽媽干活,老爺爺認為他是媽媽的好兒子。
生2:那兩個一個唱歌、一個翻跟頭,不知道幫助自己的母親。
……
(針對本課重點“老爺爺為什么說他只看見了一個兒子”?我沒有直接去問,而是問老爺爺看見了哪個兒子。這樣一問,學生便會從他們的行為上思考了:老爺爺看見了誰呢?)
基于上面的認識,我進一步引導:同學們,你是媽媽的好兒子(女兒)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舉手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說:我是媽媽的好兒子。因為有一次……有的說:老師,我不是媽媽的好兒子,因為有一次……有的用上了“辯證法”:我有時是媽媽的好兒子,有時不是,還分別講述了幾件自己關心父母和惹父母生氣的事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熱情。有幾個學生聲情并茂動了真感情。學生們在讀書交流中深深感受到:作為天之驕子的我們享受了父母太多的關愛,可父母又幾時得到過我們發自內心的愛呀!最后,我們大家共同就幾位同學的發言起了恰當的題目。其中,劉××同學的“拿藥”、董××同學的“學騎自行車”、祁××同學的“買槍”、陳××同學的“拿饅頭”、高××同學的“惡作劇”在這節課中被評為優秀。大家共同商定把今天的讀書收獲寫下來,當作一次習作練習。
生活是多樣化的,每個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異彩紛呈的。作為孩子們語文學習的啟蒙者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可寫、可記的點點滴滴,并引導學生學會和生活結合起來。我發現學生真正做過、體驗過的事情寫來特別順手,也感覺特別有東西可寫。把小學作文教學融入學生生活,還作文一片自然,一片純真,那我們的作文也不再是枯燥乏味、脫離實際,而是興趣盎然、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