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梅
摘 要:小學語文課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對培養學生熟練掌握語言的運用能力,從而解決在今后學習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我國一些學校的語文教師觀念保守,教學效率不高,因此轉變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模式的教學方法就成了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整合到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是提高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質量的一個有益探索。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整合
近些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化的技術已經越來越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在教育領域,信息化技術愈來愈多地應用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與以往傳統保守的教學方法相比,信息化技術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是一種現代的、高效率的教學手段,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豐富的數據處理能力產生圖像、視頻、幻燈等形式,從而直觀地展示課程的重難點,給原來枯燥的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用信息化技術的多媒體教學可以更好地為小學語文教學服務,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利用信息技術的多媒體,創設課文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調動學生自覺自愿的學習主觀能動性。通過利用信息技術條件的多媒體教學,引入音樂、圖像等,創設出一種課文情境,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知識帶來的樂趣,對教學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湘教版的小學語文課中,學生學習《母親的恩情》一課時,可以通過精心設計孟郊的《游子吟》這首詩的多媒體課件,在優美動聽的音樂中,母親在燈下細致認真地縫制衣服的畫面伴隨著“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首詩的文字映入學生的眼前,學生聚精會神地關注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對學生講:同學們,母親對孩子們的熱愛關懷無微不至,母親對孩子們的愛是這個世界最偉大的愛,就像唐代詩人孟郊的詩里的母親,對將要遠行的兒子的愛全部都凝聚到了“臨行密密縫”這個細節上,人世間的愛有千千萬萬種,但只有母親對兒子的愛是最無私、最偉大的,是任何力量也改變不了的,母親對兒子的熱愛會貫穿兒子的一生,已經深入我們的心中,時刻溫暖著我們。這樣一下子就扣入學生的心弦,使學生進入到這種母親對孩子熱愛的情境中,從而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果。
二、利用信息化技術,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習中的重難點知識
小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階段,他們的感性能力強而邏輯思維能力差,語文課中有很多對小學生來說難以理解的知識點,理解起來有困難,這樣信息化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就顯現出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將重難點知識點利用視頻、圖像等直觀展現出來,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這些重難點知識,化靜為動,提高學生從感知能力到邏輯思維能力的轉變,從而帶來良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湘教版《美麗的公雞》課文學習時,要學習一個生字“啄”,很多學生在寫的時候往往會漏掉其中的那個點,這是學生遇到的一個難點,教師在教學時采取這樣的方式:聯系課文進行提問,同學們,啄木鳥醫生要給長蟲子的老樹治病,啄去上面的蟲子,請同學們看看這只蟲子在哪里?然后通過屏幕將啄中間的一點變成小蟲子,不斷地閃爍,通過這種新穎的方式,相信學生再也不會漏掉這個點了。再比如,湘教版的《詹天佑》課文學習中,詹天佑修京張鐵路的時候,學生對火車上山的過程的理解是一個難點,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制作出火車上山時行駛的幻燈片,將兩個車頭如何進行轉換的方式直觀地展現出來,學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對課文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達到解決了知識重難點的問題。
三、利用信息技術,巧設課文朗讀,提高課堂效果
小學語文課中,朗讀課文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湘教版的《霧凇》課文學習中,教師可以在講授知識點之前,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出電腦的朗讀課件,伴隨著江邊霧凇的美景圖片,播放霧凇的全文,在行云流水般的朗讀聲中,學生沉浸在霧凇的美景之中,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再如,學生學習湘教版的《荷花》的課文時,教師可以給每個部分通過多媒體配圖,然后伴隨著畫面進行朗讀,學生在這種優美的意境中,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提高,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各種技術整合到課程教學中,能夠創設出一個生動、形象的課堂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和創新的思維能力,從而有力地促進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麗麗.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實踐與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
[2]孟祥成.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探究[J].科技視野,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