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币ㄔO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單單依靠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等傳統課內教學資源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有充足的課外學習資源進行補充。課外學習資源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生動的語文學習素材,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大量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實現“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課內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相輔相成,兩者缺一不可。從教學實踐來看,開發語文課外學習資源,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
一、關注社會生活,開發語文學習資源
古人云: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說的就是讀書人不能只關注書本上的知識,還要關心身邊的事、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要有博大的“家國情懷”。要學生具有這樣的情懷,需要教師對其細致引導。作為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并開發出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語文學習資源,讓學生通過學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一定的語文能力。
大千世界,每天發生那么多事,哪些事件可以開發成語文學習資源呢?一定是和學生生活相關聯的社會熱點事件,身邊發生的重大事件,孩子比較感興趣的活動。比如重大節慶活動、當地發生的新聞熱點事件等。老師應該把握這樣一個原則,就是這個事件一定要和學生的生活相關聯,是學生親眼所見、親身所感的內容,這樣學生才會有感而發。不是所有的熱點新聞都適合開發成語文學習資源,有些新聞事件雖然是當時的熱點,但如果和學生的生活過于遙遠,學生完全無感,那學生就不會在這樣的資源中有所感悟,有所收獲,更不可能寫出精彩的文章,這樣的新聞熱點事件則不適合開發成語文學習資源。
二、關注學生自身的生活,開發語文學習資源
語文學習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著不計其數的新鮮事,其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學生自身的生活,挖掘其中的語文學習資源。比如,每逢節假日,全家都會歡聚一堂,讓學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受接人待物的過程,然后再寫,學生就能有話可說。再比如,每學期學生都會有參觀、游覽等活動,回來后,讓學生寫寫日記、談談感受,將文化、生活、語文融為一體,讓活動成為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實現活動的升華。這些學生親自去做、親自體會的活動,雖然老師沒有親身參與,但是活動前的指導、活動后的梳理總結是必不可少的。要讓孩子注意觀察生活,無材可寫的根源就是不善于觀察。讓孩子們觀察時調動一切感官,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進行細致的觀察。孩子們掌握了大量的語言材料與生活素材,就為寫作做好了準備。我還教給孩子一個方法:不用每天都寫日記,只要求在入睡前,把一天中經歷的事回想一下,把有意義的事情挑選出來,想想可以寫成什么作文。第二天在課堂上交流,比比誰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最有“慧眼”,最會發現。
三、關注文學藝術作品,開發語文學習資源
通過閱讀、欣賞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學習語文,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渠道。這些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既包括經典的文學作品,也包括優秀的影視、音樂作品,這些作品經過歲月的蕩滌,散發出持久的藝術魅力,是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寶貴資源。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熱愛閱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廣泛閱讀應該采取正確的方法,在這方面,前人有過不少好的經驗。比如粗讀和精讀相結合,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粗讀,就是挑各種范文進行閱讀,讀的時候不必做詳細分析,對文章的思想意義和寫作技巧有個大致的了解即可。這是從“廣”的角度下工夫,使自己獲得多方面的營養。但是,只“廣”不“深”也是不行的。對那些好的文章,還需要精讀。精讀,不但要認真思考,看看人家主題是怎么表現的,結構是怎么安排的,語言是怎么運用的,讀后還應該把這些記在本子上。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只有把這些記下來,才能時常溫習,不至忘掉。通過精讀,可以獲得好的寫作方法和技巧,使我們向“深”的方向發展。
語文課外學習資源是極為豐富的,但是這些資源需要教師有意識地進行開發,有選擇地引入語文教學。不能不加以甄別全盤引用,那樣是達不到預期教學效果的。而且,語文課外學習資源的內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樣的資源,學情不同,使用的方式也應該有所調整。總之,語文課外學習資源應該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服務,要與課內學習資源一起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的語文學習大環境。
參考文獻:
[1]林芳.探究小學語文課題動態生成資源利用的策略[J].華夏教師,2015(12).
[2]閆銀堂.小學語文課,要正確使用“齊讀”[J].學周刊,201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