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釗+龍霞
摘 要:大學生閑暇時間充裕,但是利用率卻不高,通過對大學生閑暇時間利用現狀的調查分析,有針對性的進行研究,結合閑暇教育的相關理論,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時間、管理時間,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閑暇,提高閑暇時間的利用價值,從而促進自身的全面健康發展,最終達到閑暇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網絡;閑暇時間;閑暇教育
基金項目:四川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項目(SZ2012239);四川理工學院校級科研項目(2015FDY09)。
作者簡介:龍釗,1989,女,漢,四川自貢,四川衛生康復職業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灰色系統理論,郵編:643000;龍霞,1983,女,漢,四川自貢,四川理工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灰色系統理論,郵編:643000;
1 當前大學生閑暇時間的利用現狀
什么是“閑暇”?最簡單理解應是“空閑”,也就是沒有事做或者有事也沒做的時候。由此可見,所謂“閑暇”就是時間上的空量,不被占有。相對于工作時間而言,“閑暇”應理解為“自由時間”即自己可以支配的不受他人干擾的時間,具有自由性、自主性及個體性的特點。
(一)大學生閑暇時間的內涵
大學生作為現代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閑暇時間有著自身的特征,大學生的閑暇時間可分為兩個部分:在校的閑暇時間和非在校(假期)的閑暇時間,這里我們談的主要是在校期間的閑暇時間,因此大學生的閑暇時間,我們可以理解為大學生在校期間除教學計劃所安排的學習活動的時間外,可自由支配、自主管理的時間。大學生日常課程安排相對比較輕松,因此,大學生的閑暇時間占據了其大學生活中的較大部分時間,是其在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大學生閑暇時間的利用現狀
當前我國大學生每年在校時間為280天左右,這其中雙休日及法定節假日便占去了90天左右。大學生閑暇時間相對于其他社會群體而言是比較寬裕的。通過調查研究發現:59.65%的學生閑暇生活沒有計劃,缺乏統籌安排;33.24%的學生閑暇生活制定過計劃,但是沒能嚴格執行;只有8.1%的學生基本依照各自計劃安排閑暇生活。[1]在這種毫無計劃、安排的情況下,閑暇生活的內容、方式及質量不高,數據顯示:有53.6%的學生傾向于上網、聊天、逛街、溜冰等娛樂活動,24.8%的學生選擇社團參與等活動;11.7%的學生選擇讀書研討或參觀等開闊視野的活動;另外9.8%的學生不知何為閑暇,靠睡覺或發呆等消磨時光。[1]而根據美國學者納什提出的閑暇層次理論,人們在閑暇時間內所從事活動的價值有所不同。根據以上數據顯示,當前大學生的閑暇時間的利用完全停留在“零價值”的純官能享受活動和“價值為1”的單純尋求輕松刺激的娛樂活動兩個層次。[2]由此可見,雖然有非常寬裕的閑暇時間,但閑暇時間利用率缺不高。
2 基于網絡載體的閑暇教育的內涵及必要性
(一)大學生閑暇教育的內涵
1、大學生閑暇教育的定義
閑暇教育,現有的、較為統一的的觀點是:“閑暇教育旨在讓學習者通過利用閑暇時間而獲得的某種變化。這種變化會表現在信念、情感、態度、知識、技能和行為方面,并且它通常發生在兒童、青年和承認的正式與非正式的教育環境或娛樂環境中”。 [3]大學生閑暇教育,將教育的主體及對象限定在了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之中。根據這一群體的特點,把大學生閑暇教育定義為,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閑暇時間,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閑暇價值觀,教育他們形成和掌握利用閑暇時間的技能、方法,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的一種教育。
2、大學生閑暇教育的特點
①教育主體的特定性。大學生閑暇教育的主體,即是大學生這一特定群體。相對于其他社會群體而言,大學生的精力是最為充沛,閑暇時間也是相對較為寬松的。因此,大學生的閑暇教育就應當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
②教育內容的思想性。閑暇教育是關于如何利用閑暇時間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大學生正確利用閑暇時間。因此教育的內容,首先就是從思想上要正確認識閑暇,承認閑暇價值的存在。
③教育形式的開放性。大學是開放的,大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在書本中,也不僅僅是老師單純的傳授,學生被動地接受,而應該是師生的互動參與,雙向進行。閑暇教育的形式不能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應該是在此基礎上更為開放,更為創新的。
④教育功能的開發性。閑暇教育的功能應當是教導,引導學生正確利用閑暇時間,促進個體健康、全面發展。開發個體閑暇時間的利用價值和潛能,使個體在自身閑暇時間中充分認知自身,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同時,結合自身實際,利用科學可靠的方式、方法,充分挖掘自身潛能,開發自身潛力,促進自身發展。這也是大學生閑暇教育的重要目的所在。
(二)基于網絡載體的閑暇教育的內涵
開放的網絡環境可以方便大學生方便快捷地查詢和接收各類信息、靈活自主地參與各項活動,但不同意識形態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等內容相互碰撞和融合的網絡世界難免也會對鑒別能力和抵御能力尚弱的大學生帶來消極的影響,因此基于網絡載體的閑暇教育可行且必要,即在以網絡為載體的各項活動中滲透入我們預先設置好的教育信息,通過充分利用網絡的即時性、互動性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取、吸收教育信息,從而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影響、改變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而促使學生認同和形成施教者所倡導、所傳授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基于網絡載體的閑暇教育的必要性
網絡上海量的信息能夠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充足的資源,然而不假思索的“拿來主義”不僅會大大削弱大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更會讓網絡上摻雜的不良信息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故大學生閑暇教育必須加入可控性和教育性。通過有效的網絡監管和完善,盡力杜絕網上良莠不齊的信息影響目前心理和心智尚處在成長和發展期的當代大學生;通過施教者對網絡載體的有效駕馭,合理利用網絡特點、功能設計開發更利于大學生閑暇教育的活動方式;通過閑暇教育內容的合理植入更為有效的引導、教育當代大學生。endprint
3 基于網絡載體的閑暇教育的開展
(一)正確適應網絡潮流、傳播網絡正能量
在網絡無處不在的今天,每個大學生都有自己的網絡社交工具,并通過QQ、微信、微博等形成了自己的社交網絡圈。因此,大學輔導員可以在網上通過QQ、微信、微博等轉載時事熱點并發表正面評論,引導學生關注時事;針對學生的問題撰寫日志解答疑問、引導學生理性思考。通過 “正能量”的傳播,從正面做出引導及宣傳,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閑暇時間,樹立積極向上的閑暇價值觀,達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引導。具體注意以下兩點:(1)巧妙設置媒介議題。要善于抓學生的興趣點、共鳴點,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切入,以熱點話題為媒介,啟發學生產生新的、正確認識和思考,從而實現對大學生思想、注意力和行動的引導,達到隱性施教的目的。(2)準確把握學生心理狀況。利用QQ、微博、微信等多種途徑傾聽學生心聲,加強與學生交流;通過瀏覽學生的微博、QQ 空間動態及朋友圈,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準確把握學生心理狀況,從而做到教育的有的放矢,努力讓學生發自心底地接受、喜歡和欣賞,并通過引導、啟發和熏陶,讓學生在實踐感悟中自覺接受有關教育內容。
(二)主動搶占網絡陣地、構建網絡新平臺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當代大學生不再是封閉在“象牙塔”中的天之驕子,他們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的聯系日益密切,閑暇生活從內容到形式無一不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特別是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更是將一個五彩紛呈、眼花繚亂的多元化、多維度的世界展現在他們面前,越來越多的網絡資源如各類微博信息充斥著大學生的網絡生活。而當代大學生對于各類信息的甄別能力有限,因而高校急需搶占網絡高地。(1)通過構建公共教育網絡平臺正確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及網絡載體,提高閑暇教育的實效性。(2)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等發布社會主流思想,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旋律的前提下,倡導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培養學生科學的閑暇價值觀。(3)借新媒體編輯和發送各類校園活動通知和新聞。此外,各高校在加強校園網絡建設的同時,還應該加強相關制度管理及約束。
(三)積極加強網絡監管、凈化網絡現環境
一方面,網絡運營商是網絡服務的直接促銷者,運營商提供服務的時候,尤其是針對網絡游戲的服務,應對沉溺游戲泥潭的大學生有所限制。對于其玩網絡游戲,我們并不反對,但若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放在上面的話,就是一種網絡成癮、極其可怕的“病態”。因此,對網絡游戲的每個賬戶每天要相應地設定一個相對科學、健康的游戲時間標準而不是完全放任的狀態,玩游戲是為了消遣娛樂、放松心情,而不是沉迷其中而嚴重影響到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及其對閑暇時間利用效率、價值的把控力。另一方面,有學者認為,大眾傳媒中的網絡新興媒體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發展的“第四因素”,網絡新媒體作為一把“雙刃劍”,在大學生閑暇時間中發揮信息傳遞、娛樂服務等正常功能的同時,也因商業利益的驅使,使得傳播過程中“變質”,“虛擬環境”中各種誘惑逐漸侵蝕著大學生原本單純、健康的思想。網絡監管方應始終抱著主動、嚴厲、嚴謹的態度,利用技術手段強化對大學生上網環境的內容監管,如利用過濾軟件自動、及時過濾一些暴力化嚴重的游戲宣傳廣告信息,依法審查屏蔽相關游戲網站。這里要特別強調,網絡監管方要與政府在技術、政策等方面形成合力,再結合網絡運營商在《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實施的客觀壓力下,對學生合理利用閑暇時間“上網”提供技術管理支持,最終有利于其閑暇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4 小結
高校閑暇教育存在、發展的價值毋庸置疑,但確實仍面對許多現實問題,例如高校對大學生閑暇時間有效利用的缺乏合理的引導。我們首先應該以“網絡”為載體切入,除了高校及時占領網絡高地、輔導員積極引導宣傳、網絡運營及網絡監管方主動技術支持等之外,學生不斷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和培養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過程中,逐漸轉變固有錯誤觀念,建立責任意識和正確的閑暇觀,“自由”不“任性、放縱”,“閑暇”并非“可有可無、碌碌無為”。因此,學校、社會、個人三者應密切聯系,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突破網絡中阻滯高校閑暇教育發展的種種不利,從而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而自由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娟.高校大學生閑暇生活現狀分析及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0,(16):168-169.
[2]王洪平.大學生閑暇生活態度研究及其教育引導[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7.
[3]岑國禎.閑暇教育[M].國際教育百科全書(第五卷).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1990.
[4]羅洪鐵.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
[5]陳東果.當代大學生閑暇生活現狀與閑暇教育對策探究[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報.2009,(8):108-1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