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代智
摘 要:數學學習需要學生具備多方面的能力,掌握理論知識的運用能方便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需要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同時,學生需要不斷進行分析總結,在此基礎上,學生能更好地進行新知識、新內容的學習,學生能在解決數學難題時運用不同的思維,學生能尋找不同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學具;數學概念;算理;化難為易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缺乏有效學習方法,學生學習壓力大,因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上,教師可以借助學具為學生講解數學知識,教師優化課堂講學能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
一、在概念類知識講解中運用學具
學生在學習中會接觸概念類知識,比如學生很難理解“平均”的具體意義是什么,“平均”的概念需要教師運用學具來增進學生的理解,在教學中,老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之后老師可以根據每組的人數為學生分發不同的玩具,老師可以讓學生想一些方法將玩具進行分組發給每個人,學生在分發玩具時能結合小組的人數以及小組的玩具進行分配,這時老師也可以讓每個小組進行比賽,學生在比賽之后懂得如何分配玩具。不同小組根據玩具數量每個人分到的玩具數目不同,老師可以讓學生大膽發言,讓學生講述本組分配的一些想法,老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獎勵,這樣學生通過玩具的分配能找到一些分配方法,老師根據學生的參與進行相應點評,最終,學生能通過討論活動對“平均”這一概念有更深的理解,學生能以簡便的方法理解較難的概念。
二、通過模具講解計算原理
小學數學需要學生將空間想象想與數字計算相結合,圖形與數字始終貫穿著整個數學學習的過程。數學學習需要學生運用具體數字想象部分圖形,數字與圖形往往缺一不可,數學老師在教導學生也需注意數字與圖形的關系,讓學生將數字想象成空間圖形,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逐漸得到提升。學生在學習加法時,老師再給學生講解計算原理知識可以借助模具,學生個位數的加減能用手指來進行計算,但個位以上的數字加減對于初學者有一定難度,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擺火柴,比如25+26,老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如何利用火柴快速計算這些問題,學生在進行擺放時可以先擺兩個20,再將5和6擺在一起,最后學生發現5根火柴與6根火柴擺在一塊湊不成一個整數,這時,學生再把多出來的一根火柴單獨放一塊,學生最后根據自己的火柴擺放情況能很快算出一些數字,這時較為復雜的數字計算能以一種簡單的方式進行解答,學生在擺放火柴時可以選用其他方法,無論哪種方法,學生都能在學習中有收獲,學生對于復雜的數字計算能有更多計算方法,學生也能明白一些數字加減的具體應用準則,學生在最初學習階段將數字與圖形結合在一起能更好地理解計算的原理及準則,在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準則的情況下,學生的空間想象也能逐漸完善。
三、運用模具解答難題
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需要借助習題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一些知識點,但學生往往會因一道難題而絞盡腦汁,老師的講授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真正解決學生的疑問。此時,老師可以讓學生用模具來思考部分難題,比如,學生需要思考與體積有關的一些問題,同一個物體把它變為不同的圖形,經過變換的圖形體積是否會變?學生回答不一,這時老師可以指導學生用學具驗證自己的想法,比如,老師可以讓學生用相同數量的積木拼成不同的圖形,這樣學生將自己拼出的積木放入盛滿水的杯子中,學生會用不同形狀的積木做實驗,學生根據溢出的水量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做實驗,能夠更好地找到一些難題的解決方法,也能找出更好的方法學習數學。
四、運用學具帶動思考
思考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項必備能力,學生能夠學會思考,這樣學生能夠更好地發現數學學習中的一些問題,學生能夠善于總結規律,通過思考,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縝密,掌握更多學習規律。學生個人學習能力最好的體現是思考能力,同時,具有思考能力,不僅僅讓學生在學習上有較多收獲,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加善于發現各種趣事,學生個人整體素質能有較大提升。同時,小學學習階段,學生思維能力逐漸提升,學生有自己的獨特想法,學生在這一階段能養成較多良好學習習慣,這樣為數學教學奠定更好的基礎,學生考慮問題能夠更全面。可以運用學具給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比如,學生在學習空間圖形時,老師可以選擇相應學具讓學生自己制作模型,讓學生思考模型與圖形之間的關系,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想象力以及聯想能力都能有極大程度的提升。
總之,老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要學會合理運用學具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新知識,這樣學生能夠借助學具解決更多數學難題,課堂學習能有更高效率,能在數學學習中尋找更有效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張繼革.淺析數學教具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J].科學中國人,2015(17).
[2]黃卉佳.小學數學學具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