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昊
摘 要:明清時期,貴州的城鎮化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時期,許多新興城市不斷誕生,為貴州融入國家體制創造了條件,本文主要就明清時期貴州城鎮的發展脈絡和特點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明清;貴州;城鎮
明以前貴州的城鎮,基于貴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貴州城鎮數量的增加以及人口的增長都十分有限。在一定歷史時期來看,貴州城鎮的興衰與中央集權的行政區劃是密不可分。
1 明時期納入集權統治的貴州屯堡城鎮
明永樂十一年二月初二日(1413年3月3日),設置貴州布政使司。廢思州宣慰司與思南宣慰司,保留水東土司與水西土司,同屬貴州布政司管轄。從此,貴州正式成為省一級的行政單位,納入了中央集權統治的版圖范圍之內。
明朝前期在貴州建置的城鎮主要分為兩類,即是以軍事職能為主的衛所城鎮和以民事管理為主的“郡邑”城鎮。與其他地區城鎮發展具有豐厚歷史遺存的情況相比,貴州城鎮的濫觴卻晚至明朝。
明代先后在貴州設立了貴州衛、貴州前衛、威清衛、平壩衛、普定衛、安莊衛,安南衛、普安衛、龍里衛、新添衛、平越衛、清平衛、興隆衛、都勻衛、烏撒衛、畢節衛、赤水衛、永寧衛等20多個衛所。有明一代,貴州境內共設置有30衛,140余所。有人形容當時的貴州“諸衛所錯布于州縣,千屯遍列于田野。”
隨著洪武年間明朝開始在貴州大量設置衛所,貴州境內首先掀起了一個修筑衛所城池的高潮。洪武四年(1371年)12月,“置永寧、貴州二衛及瞿塘關、漢中、階文三守御千戶所。[1]如洪武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間,因“延安侯唐勝宗等往云南訓練軍士,置平溪、清浪、鎮遠、偏橋、興隆、清平、新添、龍里、威清、平壩、安莊、安南、平夷十二衛屯守”[2],明朝于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征服了云南,為了能長期控制該地區,在不能完全控制其鄰近之地——貴州的情況下,控制住經由貴州通往云南的交通線就顯得格外重要,否則,貴州土司勢力強大,“至如靄翠輩不盡服之,雖有云南不能守也”,[3]如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城普定,城烏撒[4],洪武十五年正月,城播州沙溪,以官軍一千人,土兵二千人戍之[5]。
明代貴州城鎮發展的特點:
1、衛所城鎮多建立在驛道沿線,軍事地位明顯。
衛所的選址大多是驛道的沿線位置,能保證驛道的暢通性,在胡廣進入到貴州的邊界上建立了“邊六衛”,它們是鎮遠衛、偏橋衛(今施秉)、平溪衛(今玉屏)、清浪衛(今鎮遠清溪)、銅鼓衛(今錦屏)、五開衛(今黎平)。貴陽以東建“下六衛”“上六衛”控制滇黔驛道;“下六衛”控制湘黔繹道,偏橋、鎮遠、清浪、平溪等衛主要是保證湖廣到貴州的驛道暢通;“西四衛”的主要任務是控制川滇驛道;這種布局,重點是在云南。
2、州衛同城現象明顯
從明中期開始,貴州逐漸出現越來越多的“州衛同城”現象,即衛所與府、州、縣治同治一城。明朝貴州出現“州衛同城”的現象是與貴州當地的地理、政治、經濟環境分不開的,有其政治層面與經濟層面的合理性。“州衛同城”將衛所的軍事職能與“郡邑”的民事職能合并起來,既促進了城鎮本身的發展,又有益于加深對當地的統治。
3、衛所與土司間雜,出現“環衛旨土司“的狀況。
正因為衛所插入土司地區,所以,貴州的若干衛所都兼管土司而成為軍民指揮使司。衛所設置后的最大效果,就是極大地改變了貴州的政治形勢。首先,衛所星羅棋布,控扼交通要道,占據要害,造成了建立流宮統治的大格局。其次,衛所插進土司地區,窺視動靜,熟悉情勢,置土司于嚴密的監督之下。縱觀明史,貴州首先立衛,逐步打開局面然后建立貴州都指揮使司,進一步擴大控制范圍,然后才建立貴州布政使司。
2 清朝時期改土歸流的貴州城鎮
清雍正5年(公元1727年),將四川屬遵義府,廣西屬荔波及紅水河、南盤江以北地區,湖廣屬平溪、天柱,劃歸貴州管理轄。將貴州屬永寧州劃為四川管理轄。至此,貴州延續至今的行政區劃基本確定。
明代衛所的職能是管理軍戶,府州的主要只能是管理民戶,實行“軍民分治”的狀態。清朝建立后,裁衛并縣,使行政逐漸劃一。貴州裁衛并縣主要在康熙時期,前后進行了三次;康熙十年(1671年)將龍里、清平、平越、普定、都勻五衛俱改為縣,裁安莊衛歸并鎮寧州,黃平所歸并黃平州,新城所歸并普安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以湖廣的鎮遠、偏橋二衛改隸貴州,裁鎮遠衛入鎮遠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以偏橋衛并入施秉縣,興隆衛并入黃平州,新添衛并入貴定縣,定南所并入普定縣,普安衛并入普安州,安籠所并入安籠廳,烏撤衛并入威寧府,以貴州、貴前二衛改設貴筑縣,鎮西、威清二衛,改設清鎮縣,平壩衛、柔遠所改設安平縣,安南衛改設安南縣,敷男衛及修文、擺靈、息烽、于襄四所改設修文縣,畢節、赤水二衛改設畢節縣。至此,貴州裁衛并縣基本完成。
3 清朝時期貴州城鎮發展的特點
1、改土歸流,貴州大部分城鎮納入中央集團的統一管轄之下。改土歸流之后,貴州的封建地主經濟得到了比較大的發展,城鎮商業和手工業也開始日漸興起,一些城邑的功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作為省會的貴陽,在完善其政治文化統治職能的同時,也成為了重要的商業集散和手工業生產之地,城市功能逐漸完備。遵義由之前的土司領地變為僅次于省會貴陽的商業重鎮。
2、清朝后期,城鎮近代化進程加快。鴉片戰爭以后,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日益滲透到貴州的城鎮經濟之中。外國的商品經武漢、廣西、云南入黔,主要有染料、煤油、棉紡織品等,貴陽、安順、獨山成為洋布、洋紗的銷售重鎮。同時,隨著近代工業的不斷深入,貴州也開始興辦了一些近代的工廠,如青溪鐵廠、貴州銅松思礦物總局,安順泰豐礦物公司、百花工廠等。晚清時期發生在貴州的這段歷史值得回顧,耐人尋味,它對于當今正處在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洪流中的貴州現代化工業發展而言,或許有一定的借鑒與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明實錄·太祖洪武實錄》卷70,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 1962年。
[2]《明太祖洪武實錄》卷202洪武二十三年六月乙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 1962年,第3028頁。
[3]《明太祖洪武實錄》卷141洪武十五年正月甲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 1962年,第2225頁。
[4]《明太祖洪武實錄》卷141洪武十五年正月甲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 1962年,第 2215頁。
[5]《明太祖洪武實錄》卷141 洪武十五年正月甲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 1962年,第2223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