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當防衛是刑法賦予公民的權利,鼓勵人民群眾積極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但在長期實踐過程中涉及到正當防衛的界限,如公民在受到暴力侵害后防衛導致人死亡等多種案件,導致正當防衛的法律問題受到公眾的關注,司法部門對此類案件處理中其結果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因此本文就對基于正當防衛的有關法律問題進行一一探討,對案件事實進行查明,從而為行為性質的判斷提供準確的事實依據。
關鍵詞:正當防衛;法律問題;司法部門;傷害案件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為避免國家公共利益,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及其他正當權利受到侵害,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制止不法侵害行為發生,并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則屬于正當防衛,防衛人也不比承受刑事責任。但當正當防衛超過界限而導致重大傷害的則需要承擔其相應的刑事責任,可以給予適當減輕或免除懲罰。而對于正在行兇或綁架、搶劫、強奸等危害到他人人身安全的反對行為而采取的防衛,并使不法侵害人造成傷亡的情況下不屬于防衛過當[1]。對于這一規定,雖然在刑法學上具有一定的共識,但經過我國近年來的犯罪防衛案件中對于正當防衛的范圍仍然是人們爭議的熱點,對于正當防衛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界限仍存在一定的困惑。
1 正當防衛概述
正當防衛從本質上來看是人在面臨侵害時所作出的防衛本能,目前正當防衛也是一種法定權利。在經過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人類的自衛本能從動物性防御和反擊本逐漸轉變到受到理性支配的本能,隨著國家法律制度的建立,法律成為人們制止紛爭的重要工具,通常情況下,人們維護自身權益而不被受到侵害只能通過法律途徑來實施[2]。但正常法律途徑,多數是在不法侵害人實施或實施完畢,危害結果已經造成后才開始的,并不能及時制止不法侵害和人危害結果的發生,不能對人自身權益形成保護,而人類在受到侵害時不能進行及時防衛,采取坐以待斃的方法不僅僅違背了人的天性,也會引發社會混亂。
因此在人類權益受到侵害,但又來不及訴諸法律,不能對自身權益及時保護的情況下,法律應恢復人類原始的權利,人類在面對侵害時可以采取一定的防衛措施來維護自身權益,人們的合法權益才能及時有效的得到保護,并制止不法侵害行為的發生,正當防衛制度也因此而得以發展。
總體來說,正當防衛的實施應具有五個要件:即第一,起因要件:不法侵害行為是切實存在的;第二,時間要件:不法侵害行為正在發生或正在進行;第三,對象要件:正當防衛行為需要對不法侵害人本人進行;第四,主觀要件:為避免國家、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公共權益等各項權力不受侵害的情況下實施的防衛才成為正當防衛;第五,限度要件:防衛不能超出其明顯的界限并造成重大損害。簡單來說,這五個要件可以用三句話概括:即正當防衛行為的發生需要在人類主觀意識的支配下所進行的防衛行為;在不法侵害行為正在進行或是客觀存在的情況下,對于不法侵害人所進行的防衛行為;除了特殊防衛之外,防衛行為造成結果應在限度內,這是對防衛行為結果限制正當防衛行為的發生。
2 正當防衛的主觀構成
當人在受到意志支配的情況下所實施的某種行為,并對行為實施結果持有的主觀心理態度會影響到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是否會受到譴責。根據我國刑法理論認為,在堅持主客觀統一原則的情況下,行為人對所實施行為及行為結果持有的心理態度,是行為性質認定的重要主觀因素[3]。我國刑法中也明確規定了正當防衛的主觀要件,公民在正當防衛行為實施過程中對防衛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態度通常稱為防衛意圖。當不法侵害人正在進行侵害或是即將要進行侵害,行為人在主觀上基于不法侵害人的侵害目的而對其產生了加害行為,并制止了不法侵害行為的發生和行為結果發生,但因行為人的目的不合法,因此正當防衛行為不能獲得刑法的認可與評價。由此可見,防衛意圖是正當防衛行為成立要件中的關鍵。
而防衛意圖主要分為防衛意志和防衛認識這兩個方面,防衛認識是防衛意志的重要基礎,防衛認識主要是行為人對不法侵害行為的認識,即防衛人在進行正當防衛中應認識到不法侵害行為是客觀存在的,且不法侵害行為是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行為具有緊迫性;受到損害的權益是正當合法的;不法侵害行為發生的強度及程度[4]。但目前對于防衛認識存在一定的分歧,首先是正當防衛行為的限度條件,即正當防衛人對防衛行為所發生的程度、方式及后果等都要有清醒的認識,不必造成超過限度而出現重大損害;但也有學者提出,人在緊急情況下對外界事物認知能力及自控能力都會出現一定的減弱,因此對于防衛強度方面不要求防衛人有認識。如某一女子A強行要拔掉另一陌生女子B的頭發,基于這種行為通常B的正常反應是將A的手打掉,而不是持刀防衛。這種行為可以要求防衛人應認識防衛強度[5]。總體來看,防衛認識主要是根據不法侵害行為發生的緊迫性、強度、程度及方式等,并充分考慮到人在遇到緊急情況下自身認識能力及自控能力降低等諸多因素而造成判斷力喪失或出現偏差。
防衛意志則又稱為防衛目的,即防衛人在防衛認識的基礎上通過防衛行為來制止不法侵害行為的發生,來保證自身的合法權益。通常防衛意志分為制止不法侵害行為的發生,以及確保國家、本人的公共利益和財產安全不受侵害這兩種。關于防衛意志是否有必要存在也存在著一定的分歧,其中肯定者認為,防衛人在認識的基礎上來決定是否要實施防衛行為,并達到某種心理愿望的結果,這也是防衛意志的關鍵[6]。而反對者則表明,防衛意圖限制了正當防衛行為成立的范圍,對防衛人的要求過高,在行為人遇到緊急侵害的情況下,會出現極度恐懼、緊張等意識不清的狀態,從人類本能上對侵害行為進行反擊。
3 正當防衛的法律價值
各個國家刑法中都對正當防衛行為進行了規定,是國家賦予公民一種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一種權利,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和諧,國家積極鼓勵公民行使正當防衛的權利。法律的作用不僅是追求社會秩序的價值,還存在著對社會正義和自由的價值,刑法在對正當防衛制度設計時不僅要兼顧正義、自由與秩序的平衡,還要以正當防衛制度的學理分析作為出發點,并對正當防衛制度進行正確解讀,從而來對實踐進行指導。目前對于我國正當防衛的立法規定存在著諸多見解和分歧,業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endprint
3.1 不法侵害的界定喪失了法律價值
目前我國刑法在對正當防衛中的不法侵害的界定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因此不法侵害的界定范圍存在一定的自由,而正當防衛則失去了其原本的法律價值和意義。主要體現在對不法侵害性質的界定存在矯枉過正的問題,認為不法侵害不僅僅是指犯罪行為,同樣還指的是違法行為,當不法侵害被定義為犯罪侵害時存在過窄的現象,但如果認定對所有正當防衛的發生條件均符合一般違法的情況則又存在界定過寬的問題[7]。如對于不法侵害主體,在明知對方是無責任能力人的情況下仍進行積極防衛,并造成侵害人損害仍被認為是正當防衛。從客觀角度來看,法律對弱者利益產生保護,如規定刑事責任能力和年齡,在可以對無責任能力人不法侵害行為可以避免的情況下,仍然對其進行防衛并造成重大損害的,則與法律精神和法理相違背。因此,對于精神病患者或未滿14歲人的不法侵害行為,在對不法侵害者身份未知的情況下,或是在已知但無其他方法可以避免不法侵害行為發生的情況下,才允許實施正當防衛,這點是符合法律要求的。如已知防衛行為不能達到效果的情況下而進行防衛,不僅是無意義的,也增加了對不法侵害人的傷害,這并不符合正當防衛的法律精神。
3.2 否定防衛過當的防衛權,從而造成公民自由被剝奪
防衛過當主要是由于正當防衛行為明顯超出其限定而造成重大傷害的一種防衛行為,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而對于特殊的不法侵害行為下正當防衛的必要性與否則成為業界探討的熱點問題[8]。目前我國刑法不允許對正方防衛人在受到不法侵害時所產生的防衛過當行為進行正當防衛,主要理由是,需要充分考慮防衛人行為是否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同時防衛人在緊急情況下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其次,防衛過當與不法侵害行為的本質和其根本目的不同,是一種有因行為;同時,防衛過當不利于防衛人對不法侵害行為進行制止,不能達到正當防衛的目的。雖然這些理由與法律價值追求相背離,但不可否認的是,正當防衛制度是法律給予每一個公民合法權益的保障,刑法在對正當防衛制度規定時,就要對防衛者與不法侵害人的利益平衡關系進行充分考慮,當允許正當防衛時,要求加害人與防衛人之間的利益相對平衡,刑法肯定正當防衛,否定防衛過當。如不能對所有的防衛過當行為進行正當防衛,則會導致雙方利益保護產生失衡,在法律上要求防衛過當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但在實踐過程中卻減輕處罰,對加害人利益造成明顯損失[9]。刑法不僅要保證公民正當權益和自由不受侵犯,同時還要保護犯罪人自由不受限制,如限制對防衛過當行為進行正當防衛,從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著否定犯罪人免除自由剝奪的權益,因此應對此類情況進行區別對待。如防衛人的防衛手段和侵害人侵害手段大致相同的情況下,甚至從手段上來看難以辨別損害結果的,則不允許侵害人或第三任進行防衛,否則則構成假想防衛。
4 結語
基于有罪推定觀念的影響,司法人員及偵查人員在辦案過程中仍然偏向于收集有罪證據,而排除對無罪證據的收集和審查,使審判人員對案情認定的難度提高,尤其是對于傷害案件來說,防衛行為及傷害行為的表現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對防衛人和不法侵害人的審判中容易產生混淆。為對行為性質產生正確的認識,需要對現有的證據進行細致審查,并對一些細節方面進行仔細研究和分析,對案件發生事件、地點、動機等各方面因素進行審查和證明,維護防衛人正當防衛的權益。
參考文獻
[1]儲陳城. 正當防衛回歸公眾認同的路徑——“混合主觀”的肯認和“獨立雙重過當”的提倡[J]. 政治與法律,2015,(09):27-37.
[2]趙秉志,陳志軍. 英美法系刑法中正當防衛構成條件之比較研究[J]. 法商研究,2003,(05):111-121.
[3]趙秉志,劉志偉. 正當防衛理論若干爭議問題研究[J].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1,(02):66-79.
[4]楊宗輝,郭澤強. 正當防衛制度的再思考——從刑法第20條第3款切入[J]. 法學評論,2001,(04):117-122.
[5]陳璇. 正當防衛中公力救濟優先原則的適用——以暴力反抗強拆案和自力行使請求權案為例[J]. 法學,2017,(04):12-27.
[6]安然. 認知、詮釋與反思:環境犯罪語境下的正當防衛——兼談風險社會中刑法理論的變動[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8(05):97-104+131.
[7]陳璇. 克服正當防衛判斷中的“道德潔癖”[J]. 清華法學,2016,10(02):53-73.
[8]陳偉,鄭自飛. 四要件視域下正當防衛出罪論[J].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7(04):65-71. (2016-07-06)
[9]朱雪平,楊薇. 我國與英美國家正當防衛制度比較研究[J]. 新學術,2007,(01):106-109.
作者簡介
程軼寒(1983-),男,福建泉州人,法學本科,現為泉州市豐澤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