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孜佳
摘 要:通過對“體驗性”學習的分析,詳細探討了小學品德教學中體驗性學習的具體應用,以期為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小學品德;體驗性;實際運用
小學品德作為綜合性課程,即以生活為主導,通過熱愛生活和樂于探究、良好品德教學目標的創設,對學生成長起到終身受用的作用。但是,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小學品德教學常面臨各類問題,如與生活實際脫節、教學目標模糊化等。而體驗性學習模式的運用,可有效彌補其不足,達到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的目的。
一、對“體驗性”學習的分析
1.概念
“體驗”即為結合親身經歷、實踐等方式,對周邊事物予以認知。而小學生的體驗則為對生活實際的觀察、想象,聯想與感悟等,是在學生認知能力、個體素質雙向強化的基礎上,對生活經驗予以融合。總之,“體驗性”學習是指教師結合教學目標、內容的界限,以科學且合理的層面,對教學活動與教學情境予以創設,使其能夠在學生親身領悟和移情的角度,達到自我完善、自我內化的目的。
2.教學階段
體驗性學習是對傳統傳授教學模式的摒棄,更是將心理學、哲學和科學定義為教學基礎,以融入學生實踐活動為導向,以期為小學品德教學工作的開展添磚加瓦。首先,目標明確。體驗性學習即以學生為主導,教師通過對教學目標的明確,結合教學情境的創設,對學生予以針對性引導,以此起到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其次,團隊互信。待教學目標明確并下達任務后,學生可通過自行分組的方式,強化自身團隊意識,即通過組員間集體感情的構建,使其產生團隊信任,不僅可鞏固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還可于實踐中培養其協作精神,從真正意義上將品德從課堂融入生活。
二、小學品德教學中體驗性學習的具體應用
1.情境創設
“體驗”必將在情境中產生。對此,針對小學品德教學工作,教師應結合學生生活經驗,采用多元化情境創設的方式,調動學生興趣,以此增強其學習興趣,實現被動學習向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角度邁進。對此,筆者建議教師可選用兩種情境創設模式,即問題情境、故事情境。
第一,問題情境。以學生認知能力、思想范圍、心理特點為界限的教學問題,能夠在智力性、挑戰性的層面調動學生思維能動力,使其深入問題情境。例如,在“我和外國小朋友”教學課程中,教師為強化學生對中國、外國小朋友不同點的解讀。即通過《各國兒童心連心》歌曲的引入,引發學生對外國小朋友的認知,并從國籍和膚色、眼睛與服飾、語言以及風俗等層面,總結中國小朋友和外國小朋友的差異點。
第二,故事情境。教師在講解“聽爺爺講故事”中,可以重陽節、敬老日為參照,其在年輕時均為社會及家庭做出貢獻。而通過對今日行為的思考,引發學生的剖析。如王爺爺年輕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參與生產建設和技術革新等工作,退休后仍以社區維護與小區治安為己任。幾十年來,以培育兩代人的辛勞,樹家風傾和睦。教師可通過上述故事情境的引入,促使學生認識到尊老、敬老、愛老是中國傳統美德,而如何在此基礎上做好敬老愛老的行為準則,是教師、學生重點學習的內容。
2.以生活回歸為導向,喚醒學生認知
品德學科,以學生生活認知空間為導向,充分彰顯教學與實踐中密切關聯的價值。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喚醒其認知空間,則應以生活實際為切入點,通過生活活動的開展,促使學生能夠從真正意義上體驗生活和融入生活。例如:在“擁抱秋天”課時中,教學目標是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基準,開展“秋游”活動。即設定教學問題導入:“秋游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學生則可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對秋游地點和時間、線路、目的地與活動等結果進行匯報,并通過秋游計劃的制訂,篩選最優秋游方案。隨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對秋游注意事項予以明確,如環境整潔和注意安全、游客相處與紀律遵守、互幫互助等。該種教學模式的施行,能夠在實際生活的層面,將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感產生共鳴,促使其可在生活體驗中獲取快樂。
3.角色扮演,感悟生活
針對實際品德教學工作,學生不應僅作為“觀眾”,而是應通過“觀眾”向“演員”角色的演變,使其達到知識深化與感悟的目的。以角色扮演為核心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學生情感體驗、心理體驗的強化,還可從品德解析的層面,推進其價值觀的樹立。
綜上所述,品德是小學生成長的基礎學科,以良好品德形象的樹立,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對此,教師可在品德實際教學中,以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為導向,通過體驗生活與感受生活的領域,培養學生正確品德觀念的樹立,以此達到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祁建根.體驗式學習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的運用[J].小學教學參考(綜合版),2016(11):53.
[2]陳紅兵.體驗式教學在小學思品課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32):134.
[3]雷賀.淺析體驗式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2):159-1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