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琰玨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它既是對課堂上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的鞏固和檢查,更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平臺。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怎樣才能做到減負不減質?能否在指導學生“會學”的同時,還能讓學生“樂學”?這是英語老師應該積極思考并付諸實踐的問題。鑒于此,教師應勇于突破習慣定勢,多設計一些具有創新性和實踐性的個性化作業,讓學生動手、動腦、動情,只有充滿了情趣,學生才不會把作業當成負擔,才會讓學生感到快樂。而“快樂的個性化作業”的設計應是開放式的,宜打破課內與課外界限、學校與家庭、社會的界限及學科界限。
一、趣味型作業,激發學習動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靠動作、聲音、顏色等一般感覺來思維的。趣味性作業的設計,能有效引發學生的認知需要,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
1.畫一畫
學生對于畫畫是非常感興趣的,因為畫要表達的意思往往直接明了又富有情趣。學生對于感興趣的事,大多比較投入且印象深刻。將畫畫和英語學習相結合,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如時間的表示法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難點,有的孩子很容易就會把時間搞錯,特別是5B Unit 7碰到了諸如“a quarter to six(5:45)a quarter past six(6:15)half past six(6:30)”之類的題目,就很容易犯迷糊,面對這一情況,有的老師反復講學生反復抄還是沒用,況且這樣的操作,不僅老師吃力,學生也反感。這時,就可以改變一下策略,不要讓學生一抄了事。可以讓學生在他們所抄時間的旁邊畫上一只表示該時間的小鐘,以畫來代替中文注解。這樣一來,既形象有趣,又方便理解記憶。
2.做一做
如,在學習5B Unit 1 A new term后,布置了制作一張英語課程表的個性化作業,在這張課程表中,包含了本單元的新單詞和重點,孩子們也非常愿意完成這張課程表,完成之后,這張英文版的課程表就取代了孩子以前中文版的課程表,這樣的作業,不僅完成了對本單元重點的梳理和掌握,而且實用性非常強。
又如,在學完4B Unit 1時,布置了制作個人信息卡的作業,信息卡上涵蓋的就是Unit 1的重難點知識,學生在制作個人信息卡的過程中,更是有效地對Unit 1的知識點進行了一次愉快的復習和操練。
3.演一演
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講到利用表演進行教學有兩方面的好處:第一,由孩子進行的以動作為基礎的表演,能夠直接地使課文聯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第二,這種情境教學本身包含創作的諸多因素,能促使孩子的思維發展,激發孩子們的創作意識。基于此,每教完一篇課文或者上完一次英語電影地方課程,我就讓學生在課余仿照所學課文,設計他們自己的對話,并在下節課表演,由同學當評委。每個孩子都有很強的表現欲,都想得到老師的表揚和同學的認可,所以每次表演(作業)都非常認真,一些內向膽小的孩子也得到了鍛煉。同時也為以后課本劇的排演奠定了基礎,并切實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在愉快、和諧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其個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這樣的趣味性作業,把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興趣、創新意識、質疑能力等融入其中,有效地為學生的再次學習、創造、發展提供了機會,使每個學生都喜歡這樣的個性化作業,并在個性化作業這個樂園中全面發展。
二、實踐型作業,拓展學生思路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上,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我們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通過自己的實踐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途徑,然后指導學生把自己探索的過程記錄下來,這樣不但解決了實際問題,也有利于創新意識的形成。
1.歸納型
在學習完一到兩個單元的時候,我通常會布置一個單元重難點知識的梳理作業,可以通過對最近學習的單元重點知識的梳理,深化學習效果,從學生被動的知識輸入到主動的深化和有效輸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更提升了一個臺階。學生也非常樂于完成這樣的作業,每次歸納作業的完成質量也非常高。形式也從老師建議的歸納重難點上升到對本單元一些易錯題和知識點拓展的層面,并由一開始簡單的A4紙歸納上升到了歸納小報的制作,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學會對知識的自我整理和自我的二次學習。
這些歸納型的作業,通過學生的自主歸納,讓學生在歸納中總結,在總結中提升,在提升中思考,在思考中深化,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既能深化知識理解,又能激發探究意識。
2.搜集型
學生通過社會調查搜集,用一顆世界心一雙智慧眼來發現我們身邊的英語,進一步認識英語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和世界的影響。教師從現實生活中挖掘潛能引發學生去發現、主動學習身邊的英語,營造自由寬松的氛圍,并把這些身邊的英語寫下來、記下來,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拓寬了學生的國際視野。
如,通過發現記錄生活中的英語,學生發現生活中有很多英語學習的素材,并提出在班級設置“生活中的英語”學習角,把生活中的英語記錄下來在班上與同學們一起分享,此舉不僅加大了學生的詞匯量,更拓寬了學生的國際視野。
3.創造型
這一類型的作業設計最能體現學生的創新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利用有限的詞匯創造出“活”的作業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特長,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主動發展。
如:編兒歌、英語歌曲。童謠和英語歌曲既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能培養其英語語感和節奏感,還能促進其理解英語意思,幫助記憶。如果能讓學生嘗試編一些簡單的童謠,既可鞏固所學的知識,又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牛津英語4A Unit 9集中教了表示感覺的形容詞tired,ill,hot,cold,hungry,thirsty,sleepy和bored。這些單詞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短暫性的記憶是可以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難免會有學生遺忘。于是我就布置了一個特殊的家庭作業:要求學生把這些單詞編成歌謠。這個作業的難度較大,所以在課上我先編了一個:Bored,bored,Im bored,please give me a story book!本以為學生可能完成不了這個作業,但第二天檢查發現學生都完成得非常好,有的在父母的幫助下編的兒歌比老師的還好。endprint
三、開放型作業,張揚學生個性
在設計開放性作業的內容時,要抓住學生愛表現、愛活動的特點,將理解、積累與運用、思維與表達緊密聯系,將學與玩、學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學科間的整合,課內外、校內外的融合,在張揚學生個性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1.錯題集錦
學生獲取的知識無論簡單還是復雜,都是建立在通過感知而獲得感性知識的基礎上。學生感知事物不仔細、不全面,表現在作業中,就會出現諸多錯題。通過錯題集一方面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學會歸納分析、梳理知識點,抓住問題的關鍵,能條理化、系統化地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也使我們老師能分析出不同學生和整體教學存在問題的傾向性,便于抓住重點,發現規律,并據此有針對性地設計復習題,學生自己也懂得了如何依據錯題,重點攻關、補救、反思、進取、創新,各方面相得益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為提高。
2.英語循環“日記”
寫英語日記是學習英語的一種好辦法。通過寫日志,學生可以達到溫習所學單詞、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目標。若持之以恒,可大大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在英語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把每天發生的有趣的事情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也可以編寫簡單的小故事,這種以日記形式記錄的個性化作業既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又可以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有的孩子還采用了圖文結合的方式,從而使相關知識的學習互相促進,各種思維方式互相融合,大大提升了學生寫英語作文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3.3+X套餐
由于學生存在著智力水平、認知結構和學習動機、心理、個性等方面的差異,學習能力發展不均衡。因此,進行作業設計時要盡量從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出發,建立多層次的彈性作業結構。
如:“3+X套餐”,就是學生每個學習階段的“第四餐”。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前分好1~8個小組,由小組長招募美編、文字編輯、撰稿人這些人才,每個單元或幾個單元結束后,設計一張“3+X套餐”,可以幾個學生合作一起完成,其中的“3”有語法總結版塊、典型例題版塊(收集重點例題或容易錯的題目)、閱讀拓展版塊,“X”是完全的五花八門,有的寫笑話(有的學生把以往的錯題編成笑話,告誡同學們不犯類似的錯誤)、有的畫英語漫畫、有的寫小日記、有的猜謎語等,這些內容分布在“套餐”版面的各個角落。設計制作好的“套餐”按小組順序互相練習和學習。
英語個性化作業有別于傳統作業的簡單低效與被動復制,它在強調聽、說、讀、寫、演、唱、畫等英語基本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的主動實踐、獨立思考、積極探究與合理表現,更注重讓學生在作業中釋放自我潛能,體驗到努力后的滿足、愉快與自信,并獲得個性的和諧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將得到極大的鍛煉和提高。它與傳統作業一樣也是鞏固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途徑,但與傳統作業不同的是,我們這些個性化作業的設計不僅給孩子創造了一些權利,讓他們能自由選擇;也給孩子創造了一些機會,讓他們能主動體驗;還能給孩子設置一點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這些個性化作業把學生帶到了一個實踐的樂園,帶到了一個體驗的趣園。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將自己的真情實感都融入了作業之中,不僅能讓學生體驗作業中的樂趣,而且能真正實現教學的“輕負高效”,讓學生輕松上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