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摘 要:EQ也是素質教育的范疇,在教育的過程中,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重視學生的喜怒哀樂,重視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的培養,已經不容忽視,將EQ融入課堂,融入素質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必不可少。
關鍵詞:素質教育;IQ;EQ
一、什么是EQ
EQ又稱情商或情緒智力,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世界情商之父、心理學博士戈爾曼認為:“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一個成功的人,IQ即智商占20%,而EQ即情商占80%。”
二、EQ也是素質教育的范疇
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提倡多年,但素質教育現狀也還是中國教育的傷痛,在教育的過程中,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重視學生的喜怒哀樂,重視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的培養,已經不容忽視,將EQ融入課堂,融入素質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必不可少。
看看雙休日后一些孩子那倦怠的臉吧,他們不會為長征過草地的艱難而動容,因為他們認為過去的事與他們無關;也不會替衣著襤褸的失學兒童難過,因為他們認為那是失學兒童的父母沒本事;更不會為身旁顫巍的老人讓座,因為他們認為要尊老更應該愛幼。而在舞臺上,這些孩子們可以甜甜地唱著《我愛五星紅旗》,可以流著淚講《王二小》,可以滿懷激情地彈奏著《從小懂禮貌》。舞臺上的孩子歌聲很甜很甜,舞臺上的孩子舞姿很美很美……彩燈閃爍的舞臺上,哪兒還能看到EQ閃耀的光彩,難道這就是“素質教育”嗎?我真擔心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會不會只是“歌舞一族”。在這里我不是反對“素質教育”,而是覺得很多人對素質教育的認識確實走進了誤區,給教育帶來了損失,蒙在“素質教育”上的“不白之冤”,應該澄清一下了。
三、走出“素質”的誤區
首先要澄清的是,“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而不是一門具體的課程或一種具體的教育教學方法。它是通過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各方面的各種活動來進行的。寓“素質教育于知識教育之中”,只是一種途徑。
其次,要弄清“素質”的含義。什么是“素質”?它有廣義、狹義、中義之分。狹義的“素質”,《教育在詞典》中指出:“素質”是指個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點,它包括生理系統、感覺系統和運動器官的特點,其中包括腦的特性尤為重要。它們通過遺傳獲得,故又稱遺傳素質,亦稱“稟賦”。狹義的“素質”強調的是“后天發展的主體可能性”。即人的智商(IQ)。中義的素質概念一般是指“未來發展的主體可能性”。亦即“發展潛力”或“發展潛能”。廣義的“素質”泛指整個主體現實性,即在先天與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發展的總體水平。廣義的“素質”概念包括“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也包括德育方面。素質教育中的素質,筆者認為應指廣義的素質。而人們一般認為“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就是素質教育的全部,這是片面而狹隘的。
走出“減負”的誤區。什么是“減負”?筆者認為,所謂“減負”,就是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減掉那些過于機械重復的作業,更重要的是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有的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本來就不多,再“減負”,就“減沒”了。光上學,不做作業,光做作業不用批改,批改了也不用看,其結果只會導致知識的貶值。大會小會反復強調“減負”,廣播電視報紙“添柴”增溫,似乎教得越多越有罪,教師們整天提心吊膽,惟恐成了與減負精神對著干的“典型”。但是,誰都明白,沒有一定的練習,就沒有知識的鞏固,沒有知識的鞏固,知識的運用就無從談起,學而不用,干嗎要學?倘若學生連課本上的基本的知識都無法掌握,所謂的“素質教育”豈不成了“空中樓閣”“水中月”“鏡中花”了嗎?于是,于心不忍的教師便斗膽偷偷布置一些練習,可是學生似乎并不配合:“老師,不是減負了嗎?怎么還布置家庭作業?”教師又該如何回答?看看這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場面吧,上級領導要來視察工作的消息一傳開,辦公室里一片忙亂,一疊疊作業轉眼間便被教師們“五馬分尸”,不知塞到哪些抽屜去了。桌上冷冷清清地擺放著教科書。“減負”已走到了極端。沒有一定量的作業,學生那種刻苦的精神靠教師的幾句說教就能養成嗎?在這里,我想談一個奇怪的現象,有的孩子布置十題八題的作業都認認真真、快速地完成,而且并不覺得累,而有的孩子哪怕只做一題也覺得多,磨磨蹭蹭,折騰半天,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智商較高的學生當中。而EQ高的孩子,因為是自覺主動地學習,因而不覺得苦和累。單單通過“減負”來減輕學生負擔,倒不如把培養學生的EQ提到議程上來。我布置家庭作業的時候,往往有學生來主動地問:“老師,我想多寫一點,成嗎?”“那當然好啦!”
考試不是素質教育的死敵,而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現在流行的素質觀念教育很可笑:光上學不做作業,光學習不考試,光考試不打分(有的也打A、B、C),光打分不公布(擔心又刺傷了哪個學困生幼嫩的心靈)。有教育無考試,我們還有什么教育標準、人才標準、素質標準?考試作為至今唯一通行全球,可以體現公平、公正、公開原則,結果令大多數認可的選材形式,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與否的標志。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沒聽到哪里揚言要取消考試,反而擴大了考試的規模,改變考試的內容和形式。關鍵問題不在于考與不考,而是考什么和怎么考?其實,考場不僅是智力的大批拼,也是EQ的大賽場。看,在高考中有的學生能沉著應戰,有的雖“養兵千日”,用兵時刻卻昏倒“沙場”。考試中,情緒智商的差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考試的結果。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考核還會更苛刻,更殘酷,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雙高”——IQ高、EQ高。如果取消了考試,恐怕只會讓許多人的素質和其財產、背景成正比!
四、EQ的培養和發展也屬于素質教育范疇
從廣義的素質概念“人的身心發展的總體水平”來看,EQ也蘊含于“素質”之中。國家教委人員在1997年《人民教育》第七一八期上發表的《關于素質教育問題的思考》中提出“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是素質教育的主要任務”中看出EQ的培養也是素質教育的任務之一。
當今,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正像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沖擊著傳統教育——應試教育的營壘,它要求我們培養出的人才“能夠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
五、關于EQ的培養
健康的情感是培養EQ的起點,要教會孩子感覺到別人的感受,懂得愛。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每當看到有人摔倒時,孩子們總是喜歡笑個不停,他們覺得很有趣。他們不知道這是對別人的一種無形的傷害。我不是采取批評的辦法,而是問孩子們:“如果摔倒的是你,你會怎么想?”孩子說:“我希望別人扶我起來,安慰我。”“那你就這樣去做吧!”于是,孩子們爭相扶,不笑了,扶起了摔倒的孩子。
一個EQ高的人,并不一定成功,而一個IQ中等,而EQ高的人,往往能有所建樹,就說愛迪生吧,小時候,老師對他媽媽說:“你的孩子是弱智兒,我們沒法教他!”結果這個被認為IQ低的人,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認為,創造發明只要一分的靈感,但必須付出九十九分的血汗,這血汗,就是EQ所涵蓋的堅強的意志和性格。畢竟“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動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明”。
參考文獻:
[1]經柏龍.教師專業素質的形成與發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2]孫俊才.情緒的文化塑造與社會建構:情緒社會分離視角[D].上海師范大學,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