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炎臨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63)
電廠燃料輸送系統的設計及應用實踐微探
陳炎臨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63)
首先分析了電廠燃料輸送系統的概況,然后以煤泥的輸送為例來闡述電廠燃料輸送系統的設計與應用實踐的情況,主要針對煤泥的特征及對輸送系統的要求、煤泥鍋爐對燃料及燃料系統的要求進行說明,最后針對煤泥這種物質總結了煤泥電廠鍋爐燃料輸送系統的結構運用,旨在為電廠輸送系統的設計與應用實踐提供理論依據。關鍵詞:電廠;燃料;輸送系統;煤泥
發電廠的燃料輸送系統主要完成煤的接收、輸送、儲存及設施的組合,主要分為卸煤、上煤、儲煤和配煤4個步驟。輸送系統的首端是卸煤,主要接收廠外的煤,這部分主要包括卸煤設備和受卸裝置;輸送系統的中間環節是上煤部分,主要完成煤的輸送、破碎、除鐵、篩分以及計量等環節,上煤設備主要包括給煤設備、電子皮帶秤、帶式輸送機、篩碎設備以及除鐵設備;輸送系統的緩沖環節是儲煤,主要是為了調節電廠中煤的供需矛盾,其設備主要包括筒倉等各種煤場機械;最后一個環節就是配煤部分,主要是將煤按照運行要求配入原煤斗,其設備主要是配煤機械有犁式卸料器。除了這4個部分外,燃料的輸送系統還包括水沖洗系統、煤場噴淋系統、布袋除塵器以及氣暖和水暖等輔助系統。本文主要根據煤泥的特性來對電力系統的設計與運用進行說明。
煤泥是電廠輸送系統輸送的主要物質之一,選煤廠的壓濾車間主要產生煤泥,一般情況下煤泥輸送流程見圖1.
圖1 煤泥輸送流程
就煤泥的形態來說,主要呈現漿狀物,主要成分是細煤顆粒和水,具有高黏性的特點,并且它的流動性較差,不便于運輸,因為高黏性使得在運輸中容易黏附在運輸設備的表面,同時它還會隨著存放時間的增長變得干燥甚至板結,更加不容易除掉,這也增加了運輸的難度。另外,輸送設備會受到煤泥中水分變化的影響,如果在給料時使用的是振動或立式的給料斗,煤泥的增加會導致給料量的增加,水分如果變大,煤泥成型的設備的成型質量也會變差。除此之外,煤泥在離開壓濾機后,不可避免地會有金屬緊固件、棉紗、碎石子以及鐵絲等一些雜物混進煤泥中,一旦這些雜物混進煤泥中,就很難進行清理,同時這些雜質也會導致運輸設備受損傷,嚴重時可能造成某一運輸環節的堵塞。
針對以上煤泥的特征,在進行煤泥運輸系統的設計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要注意設置容量比較小的貯倉,同時在進行煤泥的存放時要盡量縮短煤泥的存儲時間,不要長時間進行煤泥的儲存;②在進行煤泥的輸送系統設計中要注意水分監測調節設施的設計;③要針對煤泥容易黏結的情況,設計讓黏結和多余的煤泥回流的設備;④針對伴有雜質混入的情況,要設清除雜物的設施。
本文所描述的主要是一個新型的流化床鍋爐,采取的是大粒度和高位給料方式,這樣可以保證燃燒效率保持在比較高的狀態。要進行大粒度的給料,在進行鍋爐設計時煤泥團必須保持30~50 mm的條狀,煤泥要具有一定的塑性,煤泥的水分含量必須保持在25%~27%,這樣煤泥可以形成條狀物,便于運輸。另外,煤泥的水分含量對鍋爐的燃燒效率和運行也有一定的影響,煤泥水分的蒸發量會隨著煤泥水分的增加而增加,這樣燃燒的效率會被降低。同時,給料機的給料量也會隨著煤泥水分的增加而增加,這會導致鍋爐爐床的溫度下降,但是如果煤泥的水分變小,則會導致給料機的給料量減小,這也會導致爐床的溫度降低。以往的實踐證明,煤泥水分最適宜的狀態是在25%左右。
煤泥輸送系統的大致流程為貯存、裝料、水分保證、雜物清除、黏結和多余煤泥的出路以及燃料成型、給料幾個過程。下面就這幾個流程進行詳細的說明。
煤泥主要在場地進行貯存,在系統中設置的有貯倉,在進行煤泥的輸送時主要是先把煤泥從貯存的場地運送到爐頂給料機上。
在裝料的時候,最好在膠帶機的尾端設置振動給料斗,避免在裝料的過程中造成黏結現象,同時保證能夠進行均勻的裝料。
為了保證進入膠帶機上的煤泥的水分,最好在膠帶機的尾部安裝一臺微電腦紅外線水分儀。檢測水分的范圍最好在20%~30%之間調節,要保證水分不在儀器調定范圍內時及時給出警報。如果有警報發生,操作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灑水,也可以選擇水分合適的煤泥進入系統。
在振動給料斗的出口處最好設置篩子來清除煤泥中的雜物,利用篩子將雜物與煤泥分離開。
應該在膠帶機的首端設置清掃裝置,對黏結在膠帶機里的煤泥進行清掃。因為在進行煤泥的振動拌和時,不能均衡地進行攪拌,可能會將煤泥帶到膠帶機的首端,所以需要安裝清掃裝置進行黏結煤泥的清掃工作。
綜上所述,電廠燃料輸送系統的設計及應用是電廠比較重要的一項任務。為此,不僅需要對機械設備進行不斷的改進,同時還要加強對電廠燃料輸送系統設計技術的研究與發展運用,盡可能地做好電廠燃料輸送系統的實踐運用工作,為電廠的燃料輸送系統的設計與運用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1]郎毅翔.電子皮帶秤在電廠燃料輸送系統中的應用[J].起重運輸機械,2005,12(8):73-74.
[2]李然,龍衛.灰色秸稈生物質電廠燃料輸送系統布置設計[J].吉林電力,2014,42(3):55-56.
[3]朱韶坤.生物質電廠燃料輸送系統的設計研究[J].科技與創新,2016(19):114.
TM619
A
10.15913/j.cnki.kjycx.2017.21.095
2095-6835(2017)21-0095-02
〔編輯:劉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