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芬
(東莞供電局,廣東 東莞 523008)
“兩庫”管理機制在線損異常管理中的應用
王慧芬
(東莞供電局,廣東 東莞 523008)
根據線損異常的管理要求,應更好地落實異常線路、臺區的排查處理工作。結合東莞城區供電分局工作實際,參考項目管理方法,通過建立線損異常分線、臺區的“排查庫”“處理庫”,并制訂相應的入庫、出庫、管理、考核、通報等五大管理機制,強化了線損異常的PDCA閉環管理,有效降低可線損的兩個“異常率”。
線損管理;線損異常;線路;臺區
線損管理一直都是電網企業輸配電環節節能減排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綜合反映電網規劃設計、生產運行和經營管理水平的主要經濟技術指標之一。總結近來線損管理中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關鍵還是落在一個“分”字上,“分”就是指線損的“四分”,指對所管轄電網采取分區、分壓、分線和分臺區的綜合管理方式,圍繞線損“四分”管理也開發了大量的信息系統,但僅僅依靠信息系統和技術手段,沒有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仍然無法保障線損“四分”的常態管理和“分”出問題的后續處理跟蹤。我局針對這些問題,開展了線損精細化信息化管理和分線分臺區線損“兩個對比”工作后,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
線損異常管理涉及營銷、配電、計建多個部門,異常線路、臺區的排查、處理關鍵在于各部門、班站和個人的工作配合及其成效。以往,線損異常排查、處理在分解為具體目標和任務后,并未進一步轉化成具體、可評估的方案及周詳嚴密的計劃和可監控、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查的機制,導致各方面的行動指向性、統籌規劃性不強,不夠集中于目標,也造成了歸口部門解決線損異常存在一定的難度。
我局針對各種異常情況,通過建立線損管理的“排查庫”“處理庫”機制,使“兩庫”成為牽動線損異常排查、處理的指令庫,規范線損異常的資料管理,強化異常線路、臺區動態跟蹤,推進線損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并推廣“兩庫”。
每月8日前完成對初次啟動異常的線路、臺區分析,并啟動異常處理,及時將異常情況上報并入庫。對于未能確定異常原因的線路、臺區經線損管理專責審核后納入線損異常排查庫,線損管理小組按照排查庫內的異常臺區、線路訂制每月的線損排查計劃;對于異常原因確定的線路、臺區,線損管理人員在落實處理措施后,經線損管理專責審核后納入線損異常處理庫,安排處理。

圖1 線損異常臺區處理庫
對于查明異常原因的線路、臺區,經線損管理專責審核后移出排查庫;對于處理完成并線損恢復正常的臺區、線路,經線損管理專責審核后移出處理庫。
各處理責任人每月25日前完成所負責處理的異常線路、臺區處理進度的填報,并將報表發至線損管理人員;線損管理人員每月26日前對本月線損排查、處理情況進行統計,并滾動更新“兩庫”。
每月根據線損異常排查、處理情況,通過警示燈機制進行考核:藍燈表示本項工作已完成;綠燈表示目前工作進度可控(未超過計劃完成時間);黃燈表示目前工作進度輕微落后于計劃(超過計劃完成時間1個月內);紅燈表示目前工作進度嚴重落后于排查、處理計劃(超過計劃完成時間1個月)。
每月線損工作例會后,3個工作內日發布線損月度工作會議紀要及“兩庫”情況,通報線損異常排查、處理情況。線損異常臺區處理庫如圖1所示。
電網的電能損耗不僅與電網的結構和負荷性質有關,而且還與企業的管理水平密不可分。
在電網企業的線損管理中,往往通過采取規劃降損、技術降損、管理降損和運行降損等措施減少電能在電網傳輸過程中損耗和損失。管理線損是影響指標是否能完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的電能損失在整個實際線損中占有較大的比例,而理論線損是分析能否完成指標提供的一個有力技術理論支撐。
事實證明,通過“兩庫”管理機制在東莞城區供電分局實際運行,2016-01—2016-08,城區分局10 kV分線異常率為0%,0.4 kV臺區異常率為0.33%.通過通報完成情況及預警監控,提高了線損異常排查、處理的效率,強化了線損異常PDCA的閉環管理。
[1]方桂初.淺談如何降低管理線損[J].科技與企業,2013(23).
[2]唐天偉.配電網線損管理技術[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8(35).
[3]劉茶.詳解管理線損[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08(06).
[4]杜雪.基于信息系統的線損四分常態化管理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F407.61
A
10.15913/j.cnki.kjycx.2017.21.081
2095-6835(2017)21-0081-02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