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波
創 作
往事并非如煙
◇ 樊波

樊波,1957年生。現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術學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江蘇省美學會副會長,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論藝委會副主任、秘書長。著有《董其昌研究》《中國書畫美學史綱》《時間與存在》《畫中歷史》《中國水墨·樊波卷》《中國人物畫史》《中國繪畫風格論綱》《書畫美學與文藝評論集》。
記得十年前我曾在《中國書畫》刊登過自己的作品,如今看來似乎不忍卒讀,不知現在奉上的拙作在若干年之后是否還會產生類似的感受。正如人生年復一年的演化,藝術也是環環相生的推進,其間定有一種內在的不可否定的關聯。
近幾年,多有人勸我放棄學術研究,而全力轉向繪畫,然而我內心的心靈之房卻隱隱聽到某種模糊的音響……我固然在年少時期就與繪畫結下不解之緣,但它始終像一個飄忽的精靈飛旋在我的頭頂若即若離,又如揮之不去的煙云彌散于我的周遭忽生忽滅、飄忽不定。而學術研究卻始終如一位睿智的哲人以一種誠摯的目光注視著我,提醒著我,也催促著我。于是我知道我至今還是無法與之割舍,我與學術還有一段尚須續簽的盟約之緣,不過好在我的學術研究就與繪畫有關,我相信那閃動不定的繪畫精靈會在學術理性的無形牽引中離我不遠,并且時時會張開它那動人的翅翼,向理性之智顯示它狡黠的魅力。
如果說學術研究于我而言乃是一種莊重的承諾的話,那么繪畫創作則更像我人生的如歌的散板。說實話,我對畫界許多大展了無興趣,從不想躋身其間一競高下,現在很多畫展名錄,就像政壇坐次排名一樣,令人啼笑皆非,故不必為伍而自取其辱。盡管繪畫那樣美妙誘人,但我對之從沒有產生神圣的使命感。正如古人對之視為“墨戲”一般,中國畫的創作亦如同我身心松弛時的自我解脫和放逐。我承認筆墨運行中的心手交合之于宣紙那份纏綿、流連,那種愜意神怡的水墨編織,那種意趣橫生的妙韻和意境捕捉之間的恍惚之感,那種與古人心神交往而又自抒機軸的隱秘的喜悅……這一切都似乎難以與外人道也。我不想對自己的作品作更多的文化闡釋,我自信流瀉的筆墨既與往昔的名跡相連,又與自在的胸臆相通;我既向往古意的幽深,又確認筆下的旋鋒依然裹挾這不可遏制的生命節奏,我以抵至心性的線條體貼著自然山川的形體,又欲凌虛蹈空而以籠被全幅的氛圍加以統攝—這大概就是古代文人所說的“自適”吧。自己感到稱心如意,滿足且愉悅,而不計較他人的眼色和評議,這是我的繪畫主旨嗎?本文題目《往事并非如煙》,似乎常出現在文學的表述之中。
明人董其昌說,繪畫往往使人分享一種煙云供養的樂趣,我不知至今是否依然可以領略到這種福分,而只覺得它似如輕煙飄去,如今又輕盈地回旋在我 身邊,撩動著我的發際和思緒……
責任編輯:宋建華

樊波 松石圖 70cm×46cm 紙本設色 2015年

樊波 玄宰筆意 70cm×46cm 紙本設色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