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學南
(鄭州大學 外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及物性視角下英語新聞語篇的批評性話語分析
——以《印度時報》對“一帶一路”的報道為例
尚學南
(鄭州大學 外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批評性話語分析是通過語篇分析來剖析權利和意識形態對話語的操控,及物性系統是揭示這一隱含因素的有效工具。以《印度時報》有關“一帶一路”新聞報道作為語料,對及物性系統中各過程進行具體分析,探究語篇背后隱含的意識形態。研究表明,印度對“一帶一路”戰略態度模糊,通過話語建構對大眾形成意識導向。
批評性話語分析;及物性;“一帶一路”;《印度時報》
“一帶一路”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大多數沿線國家積極響應,希望借此拉動本國經濟的發展。但是,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環路聚集點,在“一帶一路”全面推進進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印度,對“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并沒有公開明確表態。[1]
關于印度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態度,我國學者的研究主要從國際關系、國家安全、地緣研究、貿易往來方面著手,較少從語言方面探究印度的意識形態建構。筆者查閱相關資料,找到一部分從語言方面進行研究的文章,例如,陳風華和董成見從系統功能語法理論角度對《“一帶一路”規劃》英文版做了詳細闡述,[2]王強基于評價理論對印度“一帶一路”報道的態度資源進行解析。[3]語言是人類表達思想的媒介,政治新聞語篇面向全體大眾,它的語言編碼有特定標準,旨在向讀者傳輸相應利益集團的價值取向、情感傾向和意識形態。本文在及物性視角下對《印度時報》有關“一帶一路”的新聞報道進行解析,幫助讀者了解語篇背后隱含的深層政治因素。
批評性話語是一種新視角的語言研究模式,將語言層面與社會層面結合起來。辛斌指出,批評性話語分析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話語與社會、意識形態、控制及權力之間的關系,試圖解釋語言中的權勢關系和不平等現象。[4]語言與社會密切相關,語言是社會的反映,也是社會的組成成分;社會實踐處于各種權力關系網中,并受權力的支配,反映一定的意識形態。在分析方法上,批評性話語分析主要以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法作為分析工具。系統功能語言學主張語篇分析不僅是對語言和語言使用進行分析,而且要聯系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對語篇進行評估。[5]
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核心思想之一是純理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概念功能是指語言對客觀世界物質過程、事物狀態及事物關系的直接反映,包括經驗功能和邏輯功能。經驗功能指的是語言對人們在現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中的各種經歷的表達,換言之,就是反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中發生的事、所牽涉的人和物及與之有關的時間、地點等環境因素。[6]及物性是經驗功能得以體現的主要方式之一。“及物性”概念不同于傳統語法中的動詞及物性,它描述的是整個小句,它的構成要素是參與者、過程和環境。Halliday根據活動和事件的性質將人類的經驗世界分成六個不同的過程:物質過程、行為過程、心理過程、言語過程、關系過程和存在過程。[7]同一事件可以由及物性系統中不同的過程表達,或同一過程中構成成分的不同位置安排,特定表達方式的選擇取決于說話者的目的,因此,言語表達方式蘊含說話者的意識形態。
本研究通過將新聞語篇中的小句按照及物性系統進行分類,研究上述六個過程中各參與成分之間的關系,剖析話語的構建過程,向讀者揭示語篇背后所隱含的利益集團的情感傾向和意識形態。
(一)語料信息
《印度時報》是印度比較權威的、反映印度政府觀點的官方英文報紙。本研究隨機選取《印度時報》官方網站*http://timesof india.indiatimes.com/.上有關“一帶一路”的新聞報道10篇,共計形符3367個,小句/過程275個。按照及物性的六個過程對語料逐個定性,并統計各個類別的數量,可以得到各過程分布情況,具體見表1。

表1 《印度時報》中“一帶一路”報道的過程類別
由表1可知,過程分布主要集中在物質過程(占比57.10%)、言語過程(占比20.00%)和關系過程(占比15.27%),心理過程和存在過程分布較少。
(二)及物性過程分析
及物性的構成要素主要是過程和參與者,在多數情況下還有環境成分[8],每個構成要素在各過程中的功能作用各有差異,也因此成為新聞語篇建構意識形態和情感傾向的有效手段。印度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態度模棱兩可,體現在相關新聞報道的措辭中,以下選取典型例子進行剖析。
1.物質過程
物質過程是人的認知經驗中存在的最普遍的一類小句,它表示的是具體所做的事情,主要包括動作者、目標和環境。通過對物質過程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印度人眼中的有關“一帶一路”戰略的相關情況和印度對此的反應。
例1.The MSR aims to connect China′s ports with ports in Vietnam, Malaysia, Indonesia, India, Sri Lanka, Greece and Kenya.*具體見《印度時報》官方網站上的文章:China ready to sign friendship treaties with neighbors:Xi Jinping. 28. Mar. 2015.
例2.India along with 21 members joined the bank being floated by China to focus o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具體見《印度時報》官方網站上的文章:China pushes Silk Road plan, AIIB during neighborhood summit. 19. Oct. 2014.
例1中物質過程的動作者是“海上絲綢之路”,過程是“連接”,目標是“中國港口和其他國家的港口”,直接說明“海上絲綢之路”的目標是將中國港口與其他國家的港口聯系起來,打造一個開放、共贏的區域性經濟架構。例2中物質過程的動作者是“印度”,過程是“加入”,范圍是“亞投行”,印度和21個成員國加入了亞投行,旨在發展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
《印度時報》在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性質、目的、倡議進行報道時,大部分比較符合事實,對“一帶一路”的真實情況進行敘述,向大眾展示,有利于讀者正面了解“一帶一路”的真實情況,根據自己的思考對這個國際事件進行審視;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大量金融機構的投資,其中就包括亞投行,雖然印度并沒有公開表示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支持,但并未拒絕與“一帶一路”相關的金融、貿易項目,而是抓住機會,積極參與進來,希望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
例3.India will not give a blanket endorsement to the MSR project but support where the synergies of the two countries meet.*⑤具體見《印度時報》官方網站上的文章:PM Modi changed India’s‘attitude’towards MSR. 4. Jul. 2016.
例4.China should increase maritime cooperation with India to dispel misgivings.⑤
例3的動作者是“印度”,過程是“不支持”和“支持”,目標是“海上絲綢之路”和“兩國合作”,印度不會全力支持“海上絲綢之路”,但是對兩國之間的其他合作持肯定態度。例4物質過程的動作者是“中國”,過程是“加強”,目標是“海上合作”,范圍是“印度”,中國應該加強與印度的海上合作項目,并消除印度的誤解。
印度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態度很明確:公開表明不會全力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但是肯定兩國之間的其他貿易合作,且強調中國在目前“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指出中國應努力的方向。印度之所以排斥“海上絲綢之路”,是因為中國的發展戰略涉及印度洋,而印度洋是印度經濟得以發展的重要依托,其對印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中國在印度洋開展各項活動,則勢必會影響印度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因而印度對“印度洋”這一重要戰略地位有所顧慮,擔心中國對印度本國發展造成沖擊。但是,印度發展依托于印度洋,印度不想錯失有關海上各項合作,所以希望在安全范圍內加強與中國的海上貿易往來。
2.言語過程
言語過程是通過講話交流信息的過程,通過所講內容可以直觀表達情感態度,主要構成要素有講話者、受話者、說話內容、范圍和環境。政治新聞語篇的一個特征是引用相關人員的話語,再做評述,以豐富新聞報道的內容,論述自己的觀點。
例5.Xi also said China′s vision to build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will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to expand trade and economic connectivity.*具體見《印度時報》官方網站上的文章:China pushes Silk Road plan, AIIB during neighborhood summit. 19. Oct. 2014.
例6.The article said in a rare public criticism against the project.*具體見《印度時報》官方網站上的文章:Chinese think tank caution Beijing over Silk Road projects in disputed regions. 19. Aug. 2015.
例5的說話者是“習近平”,說話內容是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將會為這個區域的經濟貿易往來創造機會。例6的說話者是“文章”,范圍是“公開批評”,說話內容是“反對這個倡議”。這篇文章基本上公開表明對“一帶一路”持否定態度。
間接引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話語雖加入了媒體人的態度,但基本上按照習近平主席講話的原意進行轉述,說明“一帶一路”將會對整個相關區域的相關國家帶來益處,創造大量的機會,使參與國獲得實質性的效益,讀者首先接收到相對積極的信息,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對“一帶一路”做出審視,有利于對“一帶一路”戰略愿景的積極宣傳;而引用其他評述性文章的消極內容,看似與《印度時報》本身無關聯,但這種免責申明從側面反映了印度政府的觀點,比直接的拒絕更加引人深思,讀者會根據這種晦澀的表述形成多種猜測,從而對“一帶一路”戰略產生排斥心理。
綜上所述,一方面,《印度時報》依照客觀公正的標準刊寫新聞內容;另一方面,通過引述他人話語內容來表明印度模糊的態度。這種做法會極大地影響印度本國人民,乃至其他國家民眾對中國提倡的“一帶一路”的看法。
3.關系過程
關系過程主要反映的是事物之間的關系,包括歸屬和識別兩大類,又可進一步劃分為內包式、環境式和所有式,構成要素有載體、屬性或被認同者、認同者。關系過程可以傳達出印度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歸屬,通過字面含義進一步挖掘深層次的態度和原因。
例7.It is more than the Marshall Plan and that China′s gain is not other′s loss.*④具體見《印度時報》官方網站上的文章:China admits mistrust about mega Silk Road project. 31. Jan. 2015.
例8.MSR was regarded as a main center for the Indian Ocean region.④
例7屬于歸屬類中的內包式,載體為“一帶一路”,屬性為“不同的”,意味中國的“一帶一路”與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不同,中國的收獲不意味著他國的損失。例8屬于識別類中的內包式,被識別者是“海上絲綢之路”,識別者是“印度洋的中心”,“海上絲綢之路”觸及印度洋的中心。
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與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有著本質的差別。“馬歇爾計劃”是美國有意借助經濟援助實施控制歐洲的戰略部署;中國的“一帶一路”旨在共建一個合作、共贏的區域性經濟架構,使參與國都能獲得實質性收獲,與“馬歇爾計劃”有著本質區別。《印度時報》的這一報道使讀者了解到兩者之間的差別,有助于宣傳“一帶一路”戰略;印度洋對印度本國的發展至關重要,《印度時報》宣稱“海上絲綢之路”觸及印度洋的中心地帶,從側面表達它的不滿,暗含中國這一戰略背后隱含了巨大陰謀——企圖通過貿易往來打通印度洋通道,加固中國的影響,這一語氣直觀地將中國塑造成一個懷揣陰謀詭計的政客,惡意中傷,也歪曲了“一帶一路”的真正內涵和宗旨。
4.心理過程
心理過程是一種感知過程,描述的是內心世界的思想、喜好、欲望和感受等,主要構成要素為感知者、現象、范圍和環境。心理過程是最貼近態度表達的小句過程,能對意識形態和情感傾向形成很好的架構。
例9.But currently Prime Minister Narendra Modi changed India′s attitude toward MSR after he came into power.*具體見《印度時報》官方網站上的文章:PM Modi changed India’s‘attitude’towards MSR. 4. Jul. 2016.
例10.China needs to respect other nations involved in the project.*具體見《印度時報》官方網站上的文章:Chinese think tank caution Beijing over Silk Road projects in disputed regions. 19. Aug. 2015.
例9的感知者是“印度領導人莫迪”,心理過程是“改變”,現象是“印度的態度”,范圍是“海上絲綢之路”,環境是時間“他掌權之后”。印度領導人莫迪在掌權之后就改變了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態度,變得消極。例10的感知者是“中國”,心理過程是“必須尊重”,現象是“其他國家”,范圍是“參與‘一帶一路’的相關國家”,中國必須尊重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的相關國家。
莫迪執政之后,印度政府改變了之前對“一帶一路”的溫和態度。莫迪作為印度總理,他的觀點和態度會對本國民眾和其他國家造成很大的影響,削弱中國在“一帶一路”戰略推進過程中的行動力。《印度時報》公開指出莫迪對這個戰略愿景的抵觸,同時公開指出中國不尊重其他參與國,更是會削弱中國的影響力,有損中國努力建立起來的國際形象,這是對中國政府的直接批評。報道的意識導向意圖明顯,抹黑中國形象,并在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進行離間,極度不利于中國“一帶一路”的宣傳和戰略項目的實施。
5.存在過程
存在過程是表示有某事物的存在的過程,一般只有一個存在物,使用較為頻繁的是“there”,但它在句中不表達任何概念功能。存在過程的一個特點是引入新的信息,且結構較為清晰,便于辨別。
例11.There is some geostrategic design behi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①
例11是典型的“there be”句型,環境為“在一帶一路戰略背后”,表明某種現象的存在,“一帶一路”戰略背后隱含著中國計劃的一些地緣戰略。
“一帶一路”涉及范圍和國家甚廣,連接亞歐非大陸,已獲得六十多個國家的明確支持表態,這不單單是幾個國家之間的多邊關系,而是形成了一個貿易網。如果“一帶一路”戰略得以順利實施,則勢必會增強中國的影響力,印度擔心中國會借此機會部署國家戰略,包括地域方面,影響印度的國家安全。存在過程的信息引入較為直觀,這樣的語句直接將中國的形象摸黑,將中國解讀為“借助經濟手段擴展本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印度時報》這種極具消極意義的報道表明印度對“一帶一路”持否定的態度。
(三)印度對“一帶一路”的意識形態總結
及物性系統中各過程的使用包含了媒體作者的特殊目的和情感傾向,通過話語建構對讀者形成一定的意識導向作用。 本研究選取的《印度時報》中有關“一帶一路”新聞報道語料,主要運用物質過程、言語過程和關系過程組織語篇,為印度政府表達自己的觀點服務。
通過使用物質過程,《印度時報》主要描繪“一帶一路”的戰略發展目的、性質、宗旨,以及中國相關發展情況、目前開展的具體合作項目和存在的一些隱患。言語過程主要引用中國、印度和其他相關國家的政府官員的話語、一些評述性文章的內容,一方面尊重客觀事實,通過轉述他人的真實話語對“一帶一路”戰略進行介紹,另一方面借他人之言表達印度政府對“一帶一路”戰略存在疑慮和擔憂,曲解中國的真實目的,反映印度消極的態度。關系過程主要用來描繪“一帶一路”戰略的性質、內容及各國之間的聯系等,印度在對“一帶一路”進行客觀介紹的同時,也對中國與他國之間的交流合作進行評價,指出中國應全面系統地推動各種合作項目,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肩負起應有的責任,從側面反映印度對中國政府能力的質疑。心理過程和存在過程主要描繪印度對“一帶一路”戰略搖擺不定的態度及“一帶一路”戰略存在的各種缺陷的評價,總體構成一個消極語義氛圍。
印度對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態度呈現出兩面性,既想要抓住機遇,通過相關貿易合作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又擔心中國的最終目的是拓展其在印度洋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從而危及印度本國的利益。
批評性話語分析是通過對語篇的組織進行解碼,剖析語篇背后隱含的情感傾向和意識形態。本文在及物性系統的視角下對“一帶一路”新聞語篇進行剖析,研究印度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和背后隱含的深層原因。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是旨在惠及所有參與國的區域性經濟構想,以合作為戰略實施的依托方式,形成聯系緊密的貿易合作網絡,同時推動政治、文化等的長遠交流,是一個宏偉的國際戰略構想。《印度時報》在報道“一帶一路”戰略時基本按照戰略本質內涵進行描述,但同時也指出中國身處領導地位所做的不足,并惡意解讀“一帶一路”是中國擴大影響力的一個貿易合作手段,通過引用的方法組織語篇,編碼印度政府的情感態勢。中國應重視語言的力量,關注語言帶給“一帶一路”倡議的潛在威脅,加大“一帶一路”倡議的宣傳力度,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為世界經濟健康平穩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林民旺. 印度對“一帶一路”的認知及中國的政策選擇[J]. 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5):42-57,157-158.
[2]陳風華,董成見.基于語料“一帶一路”系統功能語法理論闡釋[J].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100-107.
[3]王強.基于評價理論的新聞評論分析——以印度對“一帶一路”評論為例[J]. 哈爾濱學院學報,2016(1):134-138.
[4]辛斌.語篇互文性的批評性分析[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
[5]戴煒華,陳宇昀. 批評語篇分析的理論和方法[J].外語研究,2004(4): 12-16.
[6]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子.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8]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2017-05-10
尚學南(1991- ),女,河南新鄉人,鄭州大學外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
H313.3
A
1674-3318(2017)04-006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