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醫院(462300)田智慧 張珊 劉會敏
舒適護理作為一種有效的護理模式,使人在生理、心理、社會、精神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2]。為提高創傷性骨折患者的護理質量,對我科近半年收治的創傷性骨折患者實施舒適護理模式,并取得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附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出院時焦慮情緒標準評分比較

附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比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128例創傷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女患者分別為88例、46例;年齡在18~70歲之間,中位年齡為(50.1±3.8)歲;骨折部位:髖部骨折82例,脛骨平臺骨折20例,脛腓骨骨折9例,踝關節骨折17例。兩組患者的資料數據,在年齡、性別、骨折部位上對比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如入院宣教、靜脈輸液、肌內注射、注意事項告知等;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舒適護理服務模式,具體如下。
1.2.1 營造舒適的住院環境:盡可能根據患者的要求安排患者入住病房,為患者提供舒適的病房環境;減少患者家屬探視次數,只留一個陪護,禁止在病房內大聲喧嘩;病房定時開窗通風、調節空調溫度,保持室內溫度、濕度、光線適中,適當擺放綠色植物。
1.2.2 生理舒適護理:①身體和體位的舒適。對臥床的患者應評估臥位是否舒適及患肢是否處于功能位,對于髖部骨折、腰椎骨折、骨盆骨折的患者應每1~2小時為患者進行翻身1次,抬高患肢輕輕按摩受壓處皮膚。定期更換床單及衣服,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以免皮膚破潰感染。②疼痛護理在換藥、輸液等護理操作中要保持動作輕緩,防止牽拉。用自制冰袋進行間斷冷敷,每2小時1次,每次20分鐘,每日10次[3],能有效減輕腫脹、疼痛,減少出血;也可通過深呼吸,放松訓練法、轉移注意力等方法減輕疼痛,必要時給予鎮痛藥物口服或應用止痛泵持續鎮痛。③飲食的舒適護理。骨折病人應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溫涼流質飲食及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對于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低脂低鹽,飲食少食多餐,提供相關食譜作為參考。④排便的舒適護理。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病人可適當進行活動,按摩腹部以促進腸蠕動,訓練患者床上排便,養成每日排便的良好習慣。排便時并為患者提供隱蔽的環境,可用床簾遮擋。
1.2.3 實施舒適心理護理:①護理人員要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主動與其用心交流。護士主動介紹自己,語氣親切、溫和,每天對病人說三句問候的話:今天您好嗎?有需要我幫忙的地方嗎?我能跟您聊聊嗎?每天對病人說三句鼓勵的話:很好!我們一起做!謝謝您的配合!②保護病人的隱私權;尊重患者權益;贏得患者認同;對病人進行心理舒適按摩;家人的關愛、社會的支持是病人戰勝疾病無窮的力量。③尊重病人信仰,精神的關懷讓病人得到心靈的滿足。
1.3 觀察指標 從患者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的情況評價其舒適度,根據住院患者焦慮評分標準對兩組患者進行焦慮情緒評分,并對患者進行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此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數據進行分析,SAS評分、采用均數差表示并進行t檢驗,護理滿意度得分采用均數差表示并進行t檢驗,以P<0.05作為比較差異顯著的評定標準。
2.1 比較兩組骨折患者的舒適度變化。實驗組生理舒適64例,心理舒適62例,社會關系舒適59例;對照組生理舒適60例,心理舒適56例,社會關系舒適52例;實驗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2.2 舒適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實驗組的S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t檢驗結果為P<0.05;詳細數據見附表1。
2.3 實驗組對各項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均好于對照組,見附表2。
舒適護理是以患者的身心感受為中心,通過環境護理、生理舒適護理、心理護理干預等對患者實施更為舒適的護理服務,以提高患者的身心舒適度及社會適應能力。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僅接受常規護理,實驗組在此基礎上接受舒適護理,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舒適度指標改變上及SAS評分改善程度均優于參照組,護理滿意度得分也比對照組高,均P<0.05;足以說明對創傷性骨折患者實施舒適護理的價值及優勢所在。舒適護理轉變了護士的護理理念。在護理中應用新的理論和方法來創新的活力;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創新系統。我們快樂,才能給病人快樂!一句關懷的話,可以給病人生活的勇氣;一份誠懇的愛,可以給病人無窮的希望;一個精細的護理,可以給病人身心的舒適。
綜上所述,對創傷性骨折患者實施舒適護理模式效果理想,對減輕患者疼痛感、改善心理狀況、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均有積極作用,具有重要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