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積福,李煥玉,李 靖
?
心理訓練對預備役人員體能訓練疲勞影響效果研究
王積福,李煥玉,李 靖
長江大學體育學院,湖北荊州,434023。
目的:探討心理訓練在預備役人員軍事及體能訓練過程中減少疲勞的作用效果。方法:選取預備役軍官54人,隨機分成心理訓練干預組(27人)與控制組(27人),心理訓練持續進行4周。心理訓練方法主要包括漸進放松訓練、呼吸放松訓練與音樂放松訓練,采用MFI-20問卷與選擇反應時實驗評價其疲勞程度的大小。結果:(1)MFI-20測量結果顯示,心理訓練干預前后,干預組的疲勞總分前后差值要顯著大于控制組的前后差值(t=5.85,p<0.05);(2)反應時測量結果顯示,干預組與控制組被試選擇反應時呈現逐漸減少趨勢,且干預組的反應時前后差值顯著大于控制組的前后差值(t=4.68,p<0.05);(3)干預組在選擇反應時任務中正確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但與控制組之間差異不顯著(t=0.79,p>0.05)。結論:隨著心理訓練的持續進行,預備役人員體能訓練產生的疲勞程度逐漸減緩,選擇反應時也逐漸縮短。總之,心理訓練在減緩預備役人員軍事及體能訓練疲勞感方面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心理疲勞的減緩效果更為明顯。
心理訓練;預備役人員;體能訓練;心理疲勞
軍人心理訓練,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過模擬戰場環境和體驗活動,有意識、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軍人個體和集體的心理實施某種特定的影響,以培養他們完成戰斗任務所必需的心理品質,提高其心理活動能力的一種特殊訓練活動[1]。心理訓練對軍人心理素質的改善方面存在諸多研究,如藍新友等人[2]通過對某部全訓士兵進行8個月的心理訓練,發現心理訓練是提高軍人心理社會應激耐受力的有效手段。甘景梨等人[3]采用心理衛生教育、團體咨詢和個別咨詢相結合的心理訓練模式對532名官兵進行心理訓練,發現心理訓練有助于提高軍人的自我和諧水平。此外,研究還發現心理訓練能夠調節戰斗機飛行員軍事應激反應,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4]。Carl A C.et al(2012)研究發現,與對照組相比,戰后士兵通過一定程度的心理訓練,其創傷后應激障礙與抑郁癥狀會有所緩解,生活滿意度會有所提高[5]。可見,心理訓練對于軍人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或多或少都是有益處的。然而,目前國內外缺乏關于心理訓練對于預備役人員體能訓練中疲勞程度影響的相關研究,故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采用常用心理訓練手段,探討心理訓練在減少預備役人員在日常軍事及體能訓練疲勞的作用程度。
選取預備役軍官54例,男48例,女6例,年齡32—52歲,平均41.3歲。其中,少尉及上尉共20例,少校及中校共34例。文化程度:專科5例,本科39例,研究生10例。隨機分成心理訓練干預組(27例)與控制組(27例)。所有被試聽力及認知能力均正常,在心理訓練前12h內未服用任何藥物及含咖啡因、酒精類的飲料。
1.2.1 心理訓練方法 采用三種心理訓練方法來探討其對疲勞程度的緩解作用[6]:(1)漸進放松訓練:通過訓練以誘發全身各部位肌肉放松,從而克制人們在緊張焦慮時的情緒反應,達到一種心身泰然的境界。漸進的安排則是通過局部一組一組的肌肉群的放松,循序漸進地擴及全身。(2)呼吸放松訓練:即腹式呼吸訓練,也即用腹部進行呼吸,腹式呼吸的用力點在腹部,無論吸氣、吐氣都要求從鼻、喉頭、經氣管直到腹部(丹田),然后再沿原路呼出。(3)音樂放松訓練,采用音樂放松治療系統對預備役人員進行音樂放松訓練,有針對性的選擇合適預備役人員的放松音樂和訓練方案。音樂放松可以幫助個體緩解壓力、宣泄情緒、塑造人格、陶冶情操,在緩解個體疲勞狀態方面也具備積極的作用。
1.2.2 疲勞測定工具(1)多維疲勞量表(MFI-20)。該量表由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院Sments[7]在1995年設計,包含20個條目,分為5個部分,即綜合性疲勞、體力疲勞、活動減少、動力下降以及腦力疲勞5個維度。每個條目為5分制,其中表述疲勞的條目2、5、9、10、13、14、16、17、18、19,為正向計分;不表述疲勞的條目1、3、4、6、7、8、11 、12、15、20,為反向計分,其分數越高,說明疲勞癥狀越嚴重。例如:“我容易累”這個條目;表示不疲勞的條目分數越高說明越不疲勞,例如:“我精神很好”這個條目。平均克倫巴赫系數為0.84,說明有很好的內部一致性。(2)E-prime 2.0心理實驗編程軟件。反應時是心理學實驗中最普遍采用的心理活動指標之一。它可以測定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功能,分析人的感覺、注意、思維、個性差別等各種心理活動。心理疲勞、注意力對個體的反應時影響較大,故通過反應時來側面反應個體的生理疲勞程度。因此,利用E-prime 2.0軟件進行編程,通過反應時來評定預備役人員在軍事及體能訓練后的疲勞狀態。反應時實驗為選擇反應時實驗,即在屏幕上隨機出現紅色方塊或綠色方塊,要求被試對紅色方塊按F鍵,對綠色方塊按J鍵。
1.2.3 研究的具體方案及流程 本研究擬采用干預組與控制組不間斷前后測(一個月內)的研究設計,研究的具體方案:(1)在預備役人員體能訓練結束后,開始正式心理訓練之前,分別利用MFI-20、反應時測試軟件評定該54位預備役人員的基線疲勞狀態。
(2)采取一個月內連續不間斷監測的方式,即在這一個月內伴隨預備役人員軍事及體能訓練的同時,連續對該27名預備役人員進行心理訓練與疲勞評定,具體安排如下:每周的周1、周3及周5晚上7點至8點之間進行一個小時的心理訓練,連續進行4周,共計12次心理訓練,且除第一次心理訓練前進行一次疲勞基線評定外,在每周5晚上心理訓練后對27名預備役人員的疲勞狀態進行測試,故共測試5次。
(3)在對心理訓練組進行心理訓練的同時,另外27名對照組的預備役人員進行一個小時的休息,并且疲勞測定的時間點與心理訓練組保持一致,即第一次進行心理訓練前進行疲勞基線測試,每周1及周5晚上進行一次疲勞狀態測試。詳見圖1。
采用EXCEL 2007與SPSS 17.0 軟件包進行數據錄入及相應統計分析,主要統計方法為描述性統計分析以及干預組與對照組前后差值獨立樣本t檢驗,并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從多維疲勞量表得分,對兩組被試(各27名)的疲勞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所得結果見表1。從該表中可以看出,干預組被試與控制組被試在體力疲勞、腦力疲勞、動力下降、活動減少4個維度上得分沒有顯著性差異,且在疲勞總分上兩組被試也不具備差異,說明兩組被試的疲勞狀態處在相同的基線水平上,排除初始水平不同這一額外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表1 兩組被試的多維疲勞量表得分(MFI-20)比較結果一覽表(干預前)
對兩組被試在開始干預前,進行選擇反應時測試,所得結果見表2。從表中可以看出,兩組被試的反應時和正確率均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兩組被試在反應時與正確率這兩維度上基線得分基本一致。

表2 兩組被試選擇反應時基線測試結果一覽表
在近一個月的心理訓練過程中,兩組被試分別進行了5次MFI-20問卷測試,所得結果見表3。從該表中可以看出,隨著心理訓練的進行,干預組的疲勞總分逐漸減小,且減小的趨勢較為明顯。而控制組的疲勞總分有減小趨勢,但不明顯。對干預前后(干預組與控制組)差值(干預5-干預1)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現兩組被試的疲勞得分具有顯著性差異,t=-5.85,p=0.00<0.01。說明心理訓練干預對預備役人員的疲勞緩解作用效果比較明顯。

表3 兩組被試MFI-20得分情況一覽表(共五次測試)
伴隨MFI-20測試的同時,兩組被試同時進行選擇反應時的測試,個體的反應時與正確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個體的疲勞狀況,反應時與正確率所得結果見表4。在反應時維度上,從表4中可以看出,干預組被試的反應時有逐漸減小的趨勢,而控制組被試的反應時得分減小趨勢不是很明顯,對干預前后(干預組與控制組)反應時差值(干預5-干預1)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現兩組被試的反應時具有顯著性差異,t=-4.68,p=0.00<0.01。

表4 預備役人員干預前后反應時與正確率變化情況一覽表
在正確率維度上,干預組被試的正確率有顯著提高的趨勢,而控制組被試的正確率則沒有明顯變化,對干預前后(干預組與控制組)正確率差值(干預5-干預1)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現兩組被試的正確率沒有顯著性差異,t=0.79,p=0.44>0.05。
本研究結果顯示,從兩組被試的多維疲勞量表(MFI-20)得分可知,兩組被試干預前后疲勞總分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心理訓練對預備役人員的疲勞狀態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這與諸多類似研究結果保持一致。研究發現,適度的心理訓練可以調節個體的情緒狀態,提高意志品質,理解與掌握相應的動作技能過程。研究還發現,經過心理訓練特殊作業軍人的心理素質可以得到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得到提高,同時也可以降低軍人應激中的心理和生理反應[8]。此外,張莉與劉亞棟[9]研究發現表象訓練能夠有效降低新兵心理應激水平及訓練傷發生率。研究還發現,心理訓練對促進軍校學員的心境、人際關系和自我認識的提高,降低身體不適感和強迫癥狀有著明確作用[10,11]。因此,說明心理訓練有利于改善軍人的心境狀態以及緩解個體的疲勞程度。
此外,所謂的疲勞是指機體生理過程不能維持其機能在特定水平上和不能維持預定的訓練強度[12]。預備役人員在軍事及體能訓練中產生的疲勞主要包括心理疲勞與生理疲勞,其中關于心理疲勞概念的界定,目前在該領域中主要有以下幾個相關概念:心理耗竭(Burnout)、慢性疲勞綜合癥(CFS)、過度訓練性疲勞(staleness)、過度訓練綜合癥(overtraining)和心理疲勞(mental fatigue)。此外,預備役人員在體能訓練中表現出生理疲勞反應,諸如頭昏眼花、記憶力下降、四肢乏力、腰膝酸軟、失眠等累、痛、憋、煩4個方面的表現。個體的反應時與正確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生理疲勞的大小。董曉莉[13]等人研究發現,心理干預可提高新兵心理健康水平,有效降低軍訓傷發生率,故這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本研究結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被試的反應時要顯著地短于控制組,而干預組與控制組在干預前后其正確率不具備顯著性差異,說明經過4周的心理訓練,預備役人員的生理疲勞狀況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劉寒凌[14]等人研究發現綜合心理訓練能減少軍官的心理癥狀,對提高軍官總體心理健康水平效果顯著。此外,心理訓練對高性能戰斗機飛行員的心理健康水平、人際信任及自我和諧程度有明顯改善,并優于未經訓練者[15]。可見,心理訓練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與改善軍事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
眾所周知,經常承受接近人體生理極限的超量的訓練負荷,必然會引起訓練疲勞(生理與心理疲勞),并直接影響著個體身體機能的恢復及訓練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心理訓練是個體的一種控制與自我控制的過程,可以增強身心健康的需要[16]。且軍人心理訓練在軍事及體能訓練中所占據的客觀地位也越來越來突出。本研究通過對預備役人員進行為期4周的心理訓練干預,結果發現心理訓練在預備役人員體能訓練中具備調節與恢復身心疲勞的作用。因此,隨著信息化戰爭的日益興起,對軍隊的心理素質及訓練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訓練疲勞會嚴重影響部隊的整體訓練水平。預備役人員作為部隊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需加強預備役人員的心理訓練任務,進一步改善他們在軍事及體能訓練中產生的疲勞感覺。
[1] 張 偉,劉曉紅,倪 方,等.現代戰爭對戰時軍人心理的影響及心理訓練實踐的探索[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04):308~310.
[2] 藍新友,等.心理訓練提高軍人心理社會應激耐受力的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2,22(05):551.
[3] 甘景梨,等.心理訓練對軍人自我和諧等因素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05):311~313.
[4] 胡乃鑒,田建全,王洪芳.心理訓練對戰斗機飛行員軍事應激損傷防護效果[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08):1 161~1 163.
[5] Carl A C.et al.. Mental health training with soldiers four months after returning from Iraq: randomization by platoon[J].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012, 25, 376~383.
[6] 李權超,徐 書.軍事訓練心理學[M].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0:159~160.
[7] Smets EMA, Garssen B, Bonke B,et al. The multidimensional fatigue inventory(MFI)sychometric qualities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fatigue[J].J Psychosom Res,1995,39: 315~325.
[8] 王 芳,婁振山,朱 霞.軍人心理訓練研究進展[J].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1,29(03):228~230.
[9] 張 莉,劉亞棟.表象訓練對新兵軍訓心理應激及訓練傷影響的觀察[J]. 人民軍醫,2016,59(01):3~5.
[10] 劉懿萱,等.團體心理訓練對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01):46~48.
[11] 楊 柳,等.團體心理訓練在高性能戰機飛行員心理健康維護中的應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04):574~578.
[12] 徐澤民,張繼輝.運動性疲勞的產生與消除[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8(06):54~55.
[13] 董曉莉,解好群,薛 峰.心理干預對新兵心理健康水平及軍訓傷發生率影響的研究[J].人民軍醫,2012,55(03):194~196.
[14] 劉寒凌,等.綜合心理訓練對軍官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09):1 343~1 345.
[15] 萬 憬,等.高性能戰斗機飛行員心理訓練效果[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06):850~852.
[16] 金淑麗,張大治.高爾夫心理訓練研究文獻綜述[J].四川體育科學,2016,35(01):56~58.
Effect of Mental Training of Reservists on Physical Training
WANG Jifu, LI Huanyu, LI Jing
Institute of P.E.,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ental training in reducing the physical fatigue of military reservists. Methods 54 military reservist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mental training intervention group(27 people)and the control group(27 people), and mental training continued for four weeks. Mental training methods included progressive relaxation training, breathing training and relaxation music relaxation training, and we used MFI-20 questionnaire and the experiment of choosing reaction to evaluate their degree of fatigue. Results(1)The results of MFI-20 measurement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of fatigue scores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uring the mental training(t=5.85, p<0.05);(2)The reaction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gradual decreasing trend on the choosing reaction of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of reaction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4.68, p<0.05);(3)There was a gradual growing trend on the reaction time task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t significant(t=0.79, p>0.05). Conclusion With the ongoing of mental training, the fatigue of reservists resulted by the physical training had been slowing and choice reaction time was gradually shortened. In short, the mental training would play a certain role in reducing the fatigue of reservists during military and physical training, especially the palliation effect of mental fatigue is more obvious.
Mental training; Reservists; Physical training; Mental fatigue;
1007―6891(2017)05―0058―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5.14
G804.86
A
2016-10-13
2016-10-14
長江大學預備役部隊心理教育訓練研究中心課題,項目編號:CDY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