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鵬飛
趣說印花稅
蔡鵬飛
“stampduty/tax”,英語“印花稅”,其中“stamp”翻譯過來是“加戳、蓋章”或“郵票”的意思,所以該稅可名之曰“政府蓋章稅”或“郵票稅”。前一種說法,說的是印花稅的本質,后一種說法,說的是它的表象,因其票證看起來像郵票,所以稱之為“郵票稅”亦無不可。
荷蘭是印花稅的始作俑者。1624年,荷蘭發生了財政危機,要渡過危機當然是收稅,但又怕人民反對,執政者摩里斯便和大臣們一起想辦法。但“食肉者鄙”,大家把眉頭皺來皺去,商議了N天,硬是想不出個兩全其美的妙法。沒辦法,就公開招標,謀求斂財之妙策。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個家伙就獻上了“政府蓋章稅”的良策。他觀察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契約、借貸憑證之類的單據很多,一旦征稅,稅源將很大。另外他還察覺到,人們總是覺得,憑證單據上有個政府蓋的印章,心里就穩當了,不再七上八下。怎么才能得到政府蓋章?花錢買唄!這錢,就是“政府蓋章稅”。因為心理上的安全需求,民眾對此應該不會反感的。實施之后,果如此人所料。大家都覺得,花了少少的一點錢,買到了心里的安穩,值得!而荷蘭政府呢,雖然每份單據上收取的都是“少少的一點錢”,但數量巨大,集腋成裘,稅收總量就大了。如此,大家都對“政府蓋章稅”表示滿意。
有了這么好的聚斂妙法,各國自然紛紛效仿,制定相應的“印花稅法”,規定征稅的范圍與稅率,根據稅率印制不同面值的稅票。丹麥在1660年、法國在1665年、部分北美地區在1671年、奧地利在1686年、英國在1694年先后開征印花稅。它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成為世界上普遍采用的一個稅種。到了1854年,奧地利印制了形如郵票一樣的稅票。印花稅至此就完全成型了。
印花稅,這個從千萬個應征者設計的方案中精選出來的“杰作”,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口中稅負輕微、稅源暢旺、手續簡便、成本低廉的“良稅”之榜樣。英國哥爾柏的名句是:“稅收這種技術,就是拔最多的鵝毛,聽最少的鵝叫。”印花稅就是具有“聽最少鵝叫”特點的稅種。但實際上,它是一個很明顯的“劣稅”,“聽最少鵝叫”不等于該稅合理,只是合情而已。從大的方面說,印花稅是政府以機巧之心、利用國民的心理弱點給自己斂財的一個招數,可以說有點欺騙的意味,從而缺乏一種天然合法性。后面各國紛紛收取印花稅,顯然是政府貪婪的表現。
如果說1624年的荷蘭政府是因為財政危機,不得不如此,那么其他國家政府呢?他們也都發生了財政危機嗎?就算都發生了財政危機,那么危機解除后為什么還要征收印花稅呢?把權宜之策常規化,除了貪婪還能說什么呢?這和政府為納稅人服務的職能背道而馳(當然那時候的西方也都沒發展出這種思想,只要能騙過民眾為政府斂財,傻子才不干

10月18日,武漢市江岸區地稅局納稅服務科和大智稅務所的同志一起收看黨的十九大開幕會盛況,聆聽習總書記的報告。大家表示要深入學習講話精神,學做結合,以優異成績向黨的十九大獻禮。
(圖/文:廖小英)哩),客觀上對社會的發展也毫無好處,英國人很早就給印花稅起了個別名,云“知識稅”,阻礙知識的傳播,能是好東西嗎?
從具體操作層面講,印花稅的問題也很大:其一是不以納稅人負擔能力為標準;其二是一物流通次數愈多,稅負愈重,易造成重復課稅;其三是如果課稅物品中,必需品多于奢侈品,則貧者稅負重于富者,完全沒有公允可言等等。事實也證實了印花稅窒阻社會經濟發展的弊病。
到了上一世紀末葉,美國、德國、法國、瑞典、芬蘭等西方各國紛紛廢止印花稅,東方的日本、新加坡也分別在1999年和2001年廢止了印花稅,中國及其香港、臺灣等地區,也在征收印花稅的措施方面不斷退讓。如此看來,印花稅的前途并不光明,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它就成了一個歷史名詞,成為歷史的一聲嘆息、一段回憶。
把“stampduty/tax”叫成“印花稅”,是中國人的發明。光緒十五年(1889),總理海軍事務大臣奕劻奏請清政府開辦用某種圖案表示完稅的稅收制度。這可能就是把“stampduty/tax”稱之為“印花稅”的緣故,很皮相。奕劻的奏章沒有被準許。其后,1896年和1899年,陳壁、伍廷芳分別再次提出征收印花稅。
到1903年,清政府才下決心正式辦理,但立即遭到各省反對,旋即放棄。1907年,奕劻因禁止鴉片,又請清政府開辦“印花稅”稅收業務,并草擬了《印花稅規則》及《辦事章稅》,于是清政府再次推出“印花稅”,決定先由直隸試辦,還先后在日本與美國印制了印花稅稅票,在英國印海關專用稅票,但仍然遭到商民反對。拖到1911年,清朝嗚呼哀哉,清政府的“印花稅”征收大業中道崩殂,再也沒機會實現了。
1913年,北洋政府開始征收印花稅,初時利用清代所存的印花稅票加蓋“中華民國”字樣后暫用,不久專印長城圖印花。從1913年至1949年底,除了“中華民國”印制發行的印花稅票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革命根據地、解放區也印制了多種印花稅票。
解放后征收印花稅,也是“廢物利用”,用舊政府所存印花稅票加蓋后使用,隨后專門設計印制五星紅旗與地球圖的印花(收藏界曰“旗球圖”),后來還有“機器圖”和“鴿球圖”印花稅票。1958年取消印花稅,并入工商統一稅,中止了印花稅票的印制。直到30年后的1988年,又恢復征收印花稅,發行了新中國第三套印花稅票“建設圖”,后來又印制發行了兩套印花稅票。
印花稅在中國歷史不長,花樣不多,但用途廣泛,比如把印花稅票當郵票用(看來,英語“stampduty(tax)”這個詞兒大有道理,“郵票稅”啊!現在收藏家們收藏的多是這種),更比如把它當鈔票用(國民黨時期的解放區,大概因為不愿意用“偽鈔”,就大量采用以印花稅票代替鈔票的方式進行交易。我在一些郵票展上看到不少這種“稅鈔票”),更更比如還當“贖罪券”用過。
1950年初,貴州大定縣(今大方縣)百納區發生了一起反革命暴動事件,被鎮壓后,區政府安排多名稅干去做參與暴動的人的思想工作,幫助他們悔過自新,寫“認罪悔過書”。但是光寫這個還不行,稅務干部還要讓這些人買印花稅票貼上去,這才算正式生效,政府就既往不咎了。也就是說,印花稅票在這里的作用和中世紀天主教給教徒賣的“贖罪券”類似,令人驚異。為啥印花稅票會有這么廣泛的用途?無他,只因為它和郵票、鈔票一樣,同屬國家發行的“有價票證”。
而如今,印花稅票的收藏又開始盛極一時了,甚至在國際交往中,印花稅票的藏品還作為國家領導人贈送給國際友人的禮物呢。這種收藏很有意義,印花稅票不僅外表精美,而且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折射出時代的政治、經濟、稅收制度狀況和社會演進,反映出特定時期的歷史事件,有著特殊的歷史文化教育意義。
比如有一張民國五年的山西賣身契,是丈夫賣妻子的,上面貼有4角錢的印花稅票。這說明了當時婦女社會地位的低劣程度,也說明了社會經濟民不聊生的境況——誰會沒事賣自己的媳婦玩?而4角錢的印花稅票,說明了當時的稅政還是很牛的,真正做到“應收盡收”了,可是,賣媳婦也得納稅,民國政府是多么的不恤民生,不就赤裸裸地展露出來了嗎?這樣的政府不倒臺,天理難容!
真實的歷史是無價的,作為歷史證據的稅票藏品,也應是無價的。

9月28日,湖北省稅務學會《智能制造稅收政策研究》課題研討會在武漢市國稅局召開,省局和省稅務學會領導出席會議。武漢市國稅局的課題《稅收促進智能制造發展的對策研究——基于武漢市智能制造企業的實證分析》被評為一等獎。 (圖:程敏強/文:曉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