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廣東實驗中學 翁曉君
活化教材創新活動綜合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
——一節英語聽說公開課設計與教學的反思
廣東省廣州市廣東實驗中學 翁曉君
本文從高中英語教學的客觀實際出發,指出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惟有立足教材,合理開發聽說或閱讀訓練語篇,結合語篇滲透跨文化知識;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靈活運用視頻等資料,創設真實情境,讓每個學生得到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跨文化交際;聽說教學;微技能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如同魚與水,相輔相成;剝離文化,語言表達則失去載體。因此,語言教學必然要密切聯系本族或他族文化,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應該貫穿于整個高中的語言學習過程中。國家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教育部 2003)指出,高中英語課程應強調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可見,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是語言學習的使命,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世界公民的必經之路。
跨文化交際面臨的挑戰是交際者感知和應對現實和“流動著的”事務的能力,而不僅是知曉和記憶一些固定的知識(劉學惠 2003)。誠然,跨文化交際不僅包括“知識”向度,如目標語民族相關的文化事實,包括歷史發展、社會制度、一般習俗、各種特定場合的禮儀和禁忌等,也指向在具體情境中個人主觀演繹規范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應滿足于課本和單純的傳授知識,只讓學生了解既有文化事實和掌握一些現成的交際規約,而是引導學生去主觀感受現實的事物,去“親歷”跨文化情境,并作出自己對文化現象的解釋和判斷。一句話,去“建構”自己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和能力(劉學惠 2003)。
筆者本次公開課的教學內容為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模塊四Unit 12 Mind your manners聽說課教學。有關跨文化交際的話題學生平時接觸較少,與當下校園實際生活關聯很少,相關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局限于教材,無法把教材和當下國際交流相結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學生必然視野局促,埋頭書本,無法于真實情境中“建構”自己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和能力,無法點燃學習熱情,無法成為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當代中學生。因此,教師應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教材的聽說文本為綱,開發符合學生實際需要的任務,在任務設計中調動學生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促使學生把對本族和他族文化的理解內化為一種真實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意識、敏感性。筆者針對Mind your manners的話題,把教材內容與拓展任務相結合,進行了聽說教學與任務活動綜合技能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嘗試。
本課時圍繞兩段聽力語篇展開,一篇圍繞不同國家見面行禮的不同方式,另一篇則圍繞日常生活中各國表情達意或開放或含蓄的各種方式。既要訓練聽力技能,又要傳授不同文化的差異性表現。教材聽力設計跨度過大,比較籠統,不利于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的聽力技能。因此,筆者根據教材實際,適度改編拓展了教材內容,設計了突出主旨大意和聽取本課關鍵細節信息的聽力圖表,如對相關關鍵動詞cover、bow、join、touch及其詞組等的提取,既指導學生關注不同文化見面行禮的具體表現,滲透跨文化交際的基本日常禮儀,又針對性地指導學生聽力微技能,鍛煉抓取關鍵信息的聽辨能力。
【教學片斷1】
本課聽力環節中,筆者讓學生借助表格抓取關鍵信息,并且利用key words總結歸納主旨大意,引導學生訓練聽力總結歸納技能和細節信息抓取微技能。
【講義】
Task 1:
(1)Listen and find out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passage.
The passage deals wit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Listen and focus on the key words: verbs.

參考答案:
Task 1:
(1)The passage deals with how different cultures greet each other.
(2)cover the left hand with the right hand and bow; cover one hand with the other and bow slightly or quite low depending on whom they are greeting; join their hands in front of their faces and bow their heads;touch his heart, mouth and forehead to show respect;give each other the “high fi ve”.
【教學反思】
本聽力任務有兩目的:一訓練微技能;二滲透跨文化交際基本禮儀。究其落腳點,最終要落實到聽力微技能訓練上。在聽懂、聽全的基礎上,才能利用聽力材料篇章里關于跨文化交際的客觀知識指導實際生活中的個人主觀行為。
為了落實以上教學目標,筆者根據教材實際,在第一部分的聽力材料中設計了聽取主旨大意,一步步地引導學生總結歸納聽取general idea的技巧,即:①注意聽力材料的標題;②串聯聽力材料的關鍵詞,在腦海中形成整體畫面;③聽力過程中,時時做預測,驗證預測。其后,在聽取關鍵信息環節,引導學生重點關注動詞、數字、5個wh-因素等,并適度滲透利用符號或縮寫等速記技巧。目的是通過深度練習,鍛煉聽力的微技能,讓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從反映來看,由于方法技巧的點撥到位,學生很快能定位關鍵信息,總結歸納大意。而挖空的關鍵信息為各國不同見面文化的表現形式,亦為以下教學環節埋下伏筆。
【教學片斷2】
Part 2聽力材料關于各民族表情達意或含蓄或開放的表達方式,節選了教材的練習編排。在聽力過程中,引導學生重點關注關鍵詞。
【講義】
Task 2: Practice your listening strategies!
(1)Listen for the main idea of the listening material for the fi rst time.

Strategies: Write down key words and try to form a whole picture.
Key words:
(2)Listen for details to complete table for the second time.
√=yes, often; ×=not so often or never

Typical behaviour Italians British Japanese Americans Show anger in serious situations Use a lot of hand movements Looking directly at people Interrupt/speak at the same time Not mentioned Say “please” and“thank you” a lot
【教學反思】
其實,Part 2聽力環節的設計是對Part 1聽力微技能訓練成果的驗證。學生能否利用聽取主旨大意和關鍵信息的微技能指導相關的聽力訓練?從課堂實效來看,在Part 1聽力微技能的引導和訓練的基礎上,學生在Part 2聽力過程中進展順利。只有在引導學生進行充分訓練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能力,舉一反三,面對相似題型時才會迎刃而解。
如何適度根據教材實際,選擇和開發適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在活動中培養學生批判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是筆者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重點思考的問題。
Spitzberg(2000:357)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作了如下界定:跨文化交際能力廣義地說可以理解為這樣一種印象,即這一行為在某一特定的語境中是恰當和有效的。在真實的社會交往情境中,只有對其他文化具備敏感性,合理判斷其是否恰當,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個人主觀行為。因此,能否在具體情境中判斷其跨文化行為的合理性極為關鍵。在做出合理判斷的基礎上,才能在各種場合中得體、恰當地表現。
【教學片斷3】
為了培養學生綜合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筆者提前錄制了一段錄像,要求學生根據特定情境中各人物的表現,做出判斷。
【講義】
Task 3: Watch a short video and fi nd out whether the persons behave properly in the video.
Chen: a university student in Guangzhou
Cathy: an exchange student from Britain
Relationship: acquaintance (not a close friend)
What aspects were the man’s questions about? Was the woman comfortable with the questions? Did the man act properly?
From my point of view, the man/woman in the video acts improperly/properly becau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反思】
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畢繼萬(2005:66)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在跨文化交際環境中由語言交際能力、非語言交際能力、語言規則和交際規則轉化能力以及文化適應能力組成的必備綜合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復雜長期的過程,一方面通過課堂傳授相關文化的知識或對比,另一方面通過真實的大量社會活動的磨練才能將相關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能力。筆者認為:要實現能力轉換的前提是具備判斷的意識。真實的語境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在討論過程中能夠運用在聽力過程中獲取的關于其他文化表情達意的不同方式進行有理有據的判斷,訓練了跨文化交際意識、敏感性、包容性。
張紅玲(2007:70)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定義為: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際知識,能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跨文化環境中,并且在心理上不懼怕,主動、積極、愉快地接受挑戰,對不同文化表現出包容和欣賞的態度。語言交流源于生活,來自生活。在中學階段,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亦要跟生活聯系起來,促使學生將視野轉向課堂之外,有意識地關注不同文化的生活實景。
【教學片斷4】
在教材基礎上,筆者拓展了三個國家中國、英國、日本的dos和don’ts清單,要求學生圍繞餐桌禮儀、日常交往、見面問禮等方面展開。此環節設計意圖引起學生對本族文化和他族文化異同比較,與生活實際聯系,全面培養跨文化交際敏感性,以達學以致用之目的。
【講義】
Task 4: Brainstorm in a group of four to make a list of dos and don’ts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people from these countries—China, Britain, and Japan.
(1) Chinese

(2) British

(3) Japan

【教學反思】
在英語課程中,應努力倡導學生的積極參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建構知識、提高語言能力,而且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探究等活動方式,完成任務和實現目標(教育部2002)。學生反應熱烈超出意料,交上的成品讓人驚喜,他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能聯系實際,比較本族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的異同,而且在運用過程中逐漸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敏感度。
3. 認識與感悟
筆者在課后再一次對本案例作了進一步的反思,關于高中階段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總結了以下幾點認識和感悟:
(1)立足教材,合理開發聽說訓練或閱讀語篇,結合語篇滲透跨文化知識,包括歷史、禮儀、文化異同等。根據教材的實際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補充、拓展、取舍和調整,在此基礎上編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技能訓練題,兼顧教學設計各環節間的難易梯度和各層次學生的需求。
(2)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隨著新世紀現代化技術的普及,學生視野越來越開闊,接觸外來文化的可能性日益增加。因此,教師在課堂的語言教學中,要有時刻聯系生活實際的意識。惟有教師秉持聯系生活的語言教學意識,才能培養學生關注生活、靈活運用的語言意識,進而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
(3)靈活運用視頻等資料,創設真實情境,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采用多元化的評價,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課堂的交流過程,讓每個學生體會到運用語言交流的喜悅與成功,讓每個學生得到發展。
無論是從文獻來看,還是根據我們自身的經歷來判斷,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都是一個復雜且長期的過程,不是僅僅在課堂上通過講課就可以實現的(胡文仲 2013)。在中小學階段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此階段,教師通過創造性使用教材,聯系生活實際,綜合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可以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畢繼萬. 2005. 第二語言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J]. 中國外語(1):66-70.
胡文仲. 2013. 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定位[J]. 外語界(6):1-8.
教育部. 2002. 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 2003.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劉學惠. 2003. 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培養:一種建構主義的觀點[J]. 外語教學與研究(1):34-36.
王薔,Michael Harris. 2009.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必修)[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張紅玲. 2007. 跨文化外語教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Spitzberg B. 2000. 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 Samovar L A, Porter R E (e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9th Ed.)[C].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375-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