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文
摘要:如今,音樂不僅是人們生活與工作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更是建設及發展整個社會文化的重要標志,小到學校教育的全面發展,大到社會的進步與民族的振興,音樂教育的作用都不容小覷。接下來就從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入手,探討提出優化策略,助力普通高校提高公共音樂教育質量。
關鍵詞:普通高校 公共音樂教育 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8-0072-02
公共音樂教育是普通高校中以普及性為主的一種藝術教育活動,其對象是所有在校學生,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熱愛音樂的情感,提高大學生的藝術文化修養。然而現階段,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音樂變成可有可無的擺設、點綴,不僅教育教學模式單一,且教育過程過于理論化、知識化,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實踐體驗,忽視學生的課外音樂需求,導致學生只接觸到孤立的音樂知識點,缺乏對完整音樂的認知,逐漸失去學習興趣,不喜歡上音樂課。鑒于此,優化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成為一項重要課題,急需加強探討與研究。
一、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提升大學生音樂素養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大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承受著較大的學習壓力,音樂課程被學校所忽視,部分任課教師甚至為了考試占用音樂課程的時間讓學生補習,音樂知識的傳授得不到保障,導致大學生未接受系統音樂教育,音樂素質整體薄弱。而公共音樂教育就是培養大學生音樂能力與素質的教育,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讓大學生在音樂中欣賞、歌唱、表演、創作,形成不同的感受,提升音樂素養。
(二)培養大學生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是大學生發現美的基礎,每一名大學生的審美意識、鑒別能力都是不同的,公共音樂教育就能引導學生向往美、追求美[1]。音樂沒有實體形象,也不是可見的造型藝術,它是由聲音運動,對人的聽覺產生作用而引發人的聯想,使人獲得似乎能感受到的形象。盡管音樂表達的是不確定的內容,但能引導大學生聯想、想象,體會音樂意境,達到情感共鳴,感受音樂魅力,潛移默化提高審美能力。
(三)增強學生社會適應性
現在有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往往缺乏和同伴的交往,部分學生形成自卑、膽怯、多疑、孤僻等不良性格,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人際協調能力。而音樂的情緒性極強,表達積極樂觀的情緒能使大學生受到深遠的影響,在積極、健康的情緒體驗中形成陽光的心態,促進學生交往,對大學生發展社會適應能力有重要意義。所以公共音樂教育能滿足大學生的社會性需求,在增強大學生社會適應性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
二、優化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策略建議
(一)科學調整教育課程資源配備
學校課程資源配備是輔助普通高校優化公共音樂教育的重要手段,但部分高校并未專門配備音樂教室,只有階梯教室、多媒體設備等,這體現出高校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度不夠,使公共音樂教育課程缺乏保障,希望相關部門能出臺關于普通高校配備專門音樂教室的規定。而對于其他課程資源設備,如鋼琴,這幾乎是每一所普通高校都配備的,還有一些民樂樂器、管樂等,但這些都是為學校的管樂隊、民樂隊等配備的。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中的器樂進課堂和中小學階段的音樂教育并不相同,不可能給每一名大學生配備樂器,因而需要音樂教師對學校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
例如:普通高校的音樂教師很少在課程教育教學中使用樂器,學校配備這些資源也只是為組織藝術活動,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用鋼琴彈奏樂曲主題部分,或使用樂器為學生演奏,以加深大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印象,讓學生感受新穎的課堂氛圍,大大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知識、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和主動性。因此,希望普通高校科學調整公共音樂教育課程資源配備,教師要有效應用這些資源,有序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優化公共音樂教育[2]。
(二)合理充分利用網絡文化資源
網絡不可或缺,網絡中豐富的資源已經是組成課程內容的重要部分,是改進教學手段的良好途徑。而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承擔著引導大學生拓展音樂文化視野的職能,要把大學生培養成有知識、有能力的優秀人才,應用網絡文化資源就能很好地輔助教師實現公共音樂教育這一目的,使大學生獲得文化探索平臺,讓學生通過視聽欣賞深化對音樂的體驗,更好地適應公共音樂教育學科。
例如:當教師在開展公共音樂教育工作時,就可利用網絡文化資源補充課堂內容,加強文化拓展。即教師可引導大學生在網絡里檢索有關于音樂作用的音響音像資料、圖片、文化背景知識以及有關于文化音樂領域的歷史文獻資料等,更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夯實公共音樂教育文化拓展基礎;引導學生按照公共音樂學習內容,通過網絡搜索有關于音樂文化的其他學科資料,做到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整合,如果條件允許還可撰寫一些感受、小論文,不斷加深學習對音樂文化的體驗;通過利用網絡文化資源,不僅教師有效拓展公共音樂教育教學視野、增加課程知識含量,學生還能獲得更廣闊的學習空間,進行研究性學習,逐漸形成勇于探索、積極創新的精神,從而主動對音樂文化進行探究,輻射對人類優秀文化的探究興趣,充分發揮公共音樂教育的文化拓展功能,顯著提升大學生音樂素養和藝術水平。
(三)優化公共音樂教育實踐活動
第一,在普通高校的日常工作中融入公共音樂教育,營造校園濃厚的文化氛圍。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有活力、有朝氣、有理想是其顯著的心理特征,思維具備獨立性、邏輯性與抽象性,且正形成辯證思維。他們對知識、感情以及體現自我意識等的需求迅速發展,需要學校及教師帶領學生開展多姿多彩的校園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藝術氛圍,營造優良育人環境,正確引導、教育大學生的思想、情感、情緒,培養他們對情感的控制與調節能力,豐富他們對公共音樂教育的實踐體驗。例如:教師要有意識地在學校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滲透音樂教育概念,在學校廣播臺開設中外名曲欣賞欄目,或在學校社區開展音樂藝術節活動,或針對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實際情況舉辦專題音樂講座,讓大學生欣賞、感受藝術真諦,開展健康審美活動。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開展形式各異的公共音樂教育探索,讓學生在活潑、愉悅、富有創造性的學校生活里感受美的法則,形成審美觀念、掌握審美技能、陶冶美好情操,實現全面發展。
第二,在大學生的社團活動里融入公共音樂教育,持續拓展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空間,提高實踐效果。音樂是一種表演的藝術,而學生業余藝術社團就是公共音樂教育實踐的重要載體,學校及教師應鼓勵其發展。例如:鼓勵大學生成立銅管樂隊、合唱團、舞蹈隊、話劇團等藝術團體,在校園里定期開展演出活動,積極參加各高校組織的或是社會上的各種文藝活動,把學生變成藝術活動的主人,由學生自主參與、獨立組織,共同推進藝術活動的開展。在藝術活動中,學生能充分彰顯、發展自己的個性,形成健康文化心理,并通過實踐活動變成真善美的傳播使者[3]。與此同時,通過一系列音樂訓練,還能培養大學生形成優良的品質。例如:大合唱要求大學生的聲音統一、和諧,參加大合唱的一系列訓練與演出活動就能有效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增強他們的團隊協作意識,形成合作精神,這對大學生的個性發展與特長展示有利,對大學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也有利,奠定了大學生今后適應不同人際關系組合、從容參與社會競爭的基礎。
第三,在社會實踐中融入公共音樂教育,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這不僅能拓展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空間,還能使大學生獲得提升綜合素質、形成優良品質的良好平臺與途徑。例如:高校可在寒暑假期間把公共音樂教育實踐活動轉向社會,積極組織大學生們分批分期深入農村、廠礦等特殊社會環境,參與形式多樣的社會音樂實踐活動,在給人們送去音樂表演的同時讓學生汲取現實生活中的營養,積累音樂創作素材,豐富社會知識、人文知識,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與社會適應性。良好的社會實踐體驗還能促使大學生萌生高昂的創作與審美激情,在艱苦的社會環境里磨練意志、體驗情感,不斷豐富、升華大學生的音樂經驗。這是鍛煉大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對優化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意義重大。
三、結語
音樂能從大學生的內心深處陶冶他們的情操,使他們保持并發展想象力,幫助大學生樹立完美人格,真正發揮出公共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當下,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不管是課程教學還是音樂實踐均需要不斷改進和優化,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
參考文獻:
[1]章蔓麗.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實踐辨析[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6,(02):71-75.
[2]張剛.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現狀分析與改革思考[J].戲劇之家,2015,(13):252-253.
[3]張譯心.對我國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相關問題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6,(28):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