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雪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首都文化建設,兩次視察北京均強調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是城市的一張金名片;前不久,總書記專門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做出重要批示,強調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對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在市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中,明確提出了“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的文化中心建設總體思路,并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納入“十三五”規劃。
2017年9月6日,昌平區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學習傳達了北京市委精神,通報了《昌平區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運行機制》《昌平區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工作規則》以及相關工作重點任務清單,全面啟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工作。成立了昌平區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區委書記擔任組長,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擔任第一副組長,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和區政府分管副區長擔任副組長,區委辦、區委組織部、區委宣傳部、區發改委、區規劃分局等35個單位的主要領導為成員。結合相關工作規則和昌平區工作實際,為更好地貫徹落實市委精神,成立了“一辦六組”的工作運行機制;辦公室設在區委宣傳部,主任由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兼任,六個專項工作組分別為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長城文化帶建設組、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組、歷史文化地標建設組、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組。9月14日,召開了領導小組辦公室專題會議,傳達學習了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飛進同志的批示精神,研究了各專項工作組相關任務推進項目。
正式啟動大運河文化帶和歷史文化地標工程建設,在《昌平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重點項目清單》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建設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首批9個推進項目已經確定,分別是大運河源頭風貌再現,永安古城歷史文化展示,居庸關長城歷史文化展示,燕平書院和昌平文廟再現,南口老工業文化保護,佛巖寺搶救性修復,朝宗橋搶救性保護利用,重要歷史文物遺跡標志,傳統村落、特色文化村落和昌平州縣治所村落修繕保護。
根據清單安排,明年,永安古城歷史文化展示開始施工,預計明年10月完工。居庸關長城歷史文化展示目前正在撰寫展陳內容大綱,明年年底完成布展工作。今年啟動燕平書院和昌平文廟相關史料收集,完成選址工作,2020年完成整體復建。佛巖寺上下寺搶救性修復將于2019年完成。2019年完成G6輔路新橋建設,朝宗橋將正式進行騰退;2020年完成文物修繕,對公眾開放。
建設歷史文化地標,為“一城三帶”文化中心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在全市16個區中,昌平區是唯一涉及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三個文化帶”建設的區。同時,還擁有明十三陵、居庸關等世界文化遺產和大運河
白浮泉、銀山塔林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工作任務較重。
盡管如此,昌平區委、區政府面對重任,卻毫不慌亂,有條不紊地對建設工作著手布局。這源于昌平區委、區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昌平區委、區政府于2012年在全市各區中率先啟動的一項重大文化工程,由專家領銜,歷時5年,將昌平的歷史沿革、文化遺址、自然地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進行系統的挖掘整理,匯編成20冊“北京昌平歷史文化叢書”以及一批音像制品。目前,20冊圖書已全部上市。這套叢書為昌平區啟動大運河文化帶和歷史文化地標工程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得不讓人佩服昌平區委、區政府在歷史文化地標工程的超前眼光。
有著6000多年人類生活居住史、2000多年建縣史的昌平,素有“京師之枕”“股肱重地”的美譽,數千年的文明史和建城史孕育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昌平歷史沿革和建置是什么樣的?明十三陵是如何營建的?”……在一套共20冊的“北京昌平歷史文化叢書”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為了以創新思維傳承和保護好這份承載著豐富寶藏的文化遺產,堅持可持續發展,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歷史文脈在發展中永葆生機,“昌平歷史文脈梳理工程”首次系統挖掘、梳理和總結了昌平有史以來的歷史文化,找尋昌平在首都歷史文化譜系中的人文坐標,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昌平區各個歷史階段的文化特征和豐富內涵,以及昌平獨特的歷史人文風貌和文化魅力,打造昌平獨特的文化名片,成為區域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里程碑。
據工程中心專家組組長、北京市考古學會會長齊心介紹,這次文脈梳理工程不同于一般的考古發掘或文物調查,涉及歷史、地理、人文、水利、非遺、考古等方方面面,大到一個區域的關隘和帝陵遺址,小到村子里的一棵古樹、一口老井、一段河流、一個故事都在梳理范疇。
文脈梳理工程按照宏觀歷史地域、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概況,文化遺址、考古發掘、重要文物,古籍文獻、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特殊地域、特殊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等四條脈絡,被細化為20個課題,每個課題對應一本歷史文化叢書,包括《昌平簡史》《昌平地理概覽》《昌平探源》《溫榆河》《昌平考古發現》《昌平史跡要覽》《昌平寺廟》《昌平石雕石刻》《明十三陵概覽》《明長陵》《明定陵》《昌平清代王府》《昌平清代園寢》《名人名著話昌平》《昌平民俗非遺概覽》《昌平史話》《十三陵水庫》《銀山塔林》《鞏華城》《居庸關》。
為了確保歷史文脈梳理工程所匯編的書籍能夠更好地傳播并發揮作用,編委會和專家組成員在保證梳理工作科學、嚴謹和客觀之外,更在內容上區別于純粹的學術研究,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昌平的“文脈家底”娓娓道來。endprint

大運河·白浮泉遺址的歷史意義與規劃
大運河·白浮泉遺址位于昌平區城南化莊村東的龍山,是元代京杭大運河最北端的水源。可以說,沒有白浮泉,就沒有漕運進大都,也就沒有元大都當年的空前盛景。2013年3月5日,國務院公布大運河·白浮泉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運河·白浮泉遺址的歷史意義
大運河·白浮泉遺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她是大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南貨北運的一項國家系統工程,建成后因水源問題,南方漕運只能到達通州,而無法直骯進京。元朝太史令郭守敬經過多年詳細勘測,取白浮泉,建白浮堰,“欲東反西”引導水西折而南,匯至昆明湖(昆明湖古稱甕山泊,這一引水渠被命名為“白浮甕山河”,全長約32公里),后導入積水潭,經崇文門至通惠河,為漕運進京提供了充足水源,從此“京師無轉餉之勞”。元代熊夢祥((析津志》稱,昌平白浮泉為“京閘壩之源”。明代因修皇陵,認為水流西行為風水大忌,而將白浮甕山河廢棄斷流,導致通惠河漕運功能大為下降。所以說,白浮泉是大運河的源頭,與通惠河相伴而生、榮枯與共,共同成為運河文化史上的重要承載。
她是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經典杰作。郭守敬作為世界級的水利專家,在打通白浮甕山河的過程中,提出并成功運用了以海平面為零點的海拔標準概念,這比德國數學家高斯早了560余年。白浮泉引水選線,循山麓繞行60余里,而海拔高度緩緩下降不過數米,其精確程度令人驚嘆。郭守敬正是利用這極其微小的海拔落差,沿途設置了12個“清水口”工程(就是渠道與山溪的平面交叉工程),避開了白浮泉東南的沙河、清河兩條大河低地,順利將白浮泉水導引入京,解決了幾代人未能破解的難題。這一成功的水利實踐經驗,當之無愧為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經典杰作,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鑒意義。20世紀60年代開鑿的京密引水渠,自白浮泉至昆明湖段,即循白浮甕山河故道,足見當時設計施工之精準。
她是北京城息息相關的重要水源。元朝定都北京時,京城已經集聚了50多萬人口,需要大量生產生活資料和用水。白浮甕山河引水工程的順利實施,為元大都開辟了前所未有的新水源。不僅使南來漕船經通惠河得以直泊京城,豐富了京城人民的物質供應,極大降低了南貨進京的成本;還將北京西北地區諸水與京城既有水系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積水潭附近千帆爭流的壯麗景象;同時,也為京城眾多人口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為城市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條件。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即稱:“其為利之溥與歷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關者,首推白浮泉。”
她是古代祈雨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大運河·白浮泉遺址由都龍王廟和九龍池組成。都龍王廟位于龍山之頂,始建于元朝,是北京歷史上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的敕建龍王廟,代表“龍王泉祖之廟,為諸泉水之始”,經數百年傳承,形成了特色的龍山廟會文化和祈雨習俗。現還存有8塊明清時期石碑,詳細記錄了數次祈雨的靈驗經歷,因此香火繁盛,歷代均有捐資,妥善修繕。每年農歷六月十三日,附近州縣的民眾還要在山門下的戲樓演戲三天,作為祭祀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現存建筑仍有元代風格,坐北朝南,三合布局,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殿內塑有龍王坐像。此外,龍山一帶還曾有龍泉寺、白衣庵、蓮池、觀音洞、甘露亭魚池等多處古跡名勝。
大運河·白浮泉遺址保護利用設想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結合昌平區第五次黨代會啟動的昌平歷史文化地標工程,昌平區對大運河·白浮泉遺址的保護利用進行了系統規劃,擬按照“一泉三廟一樓、兩山兩水兩村”的總體構想,建設大運河源頭白浮泉遺址公園,成為北京地區研究、展示、宣傳大運河文化帶的標志性公共文化設施。
“一泉三廟一樓”,指對白浮泉進行整修,重現“燕平八景”之一的“龍泉漱玉”景觀;對都龍王廟和龍泉禪寺進行保護修繕,重建白衣庵;在都龍王廟山門下恢復古戲樓,建設“水”文化主題廣場,恢復龍山區域整體歷史風貌,傳承歷史文脈。
“兩山兩水兩村”,指將龍山與鳳山通過水系、步道、綠化帶有機連接,實現遙相呼應;將東沙河(現昌平濱河森林公園)與白浮甕山河(現京密引水渠)的景觀進行整體規劃,加強環境整治,形成京北地區一條富有大運河文化底蘊的園林景觀綠帶;對化莊村進行棚戶區改造,對白浮泉村進行有機更新,強化龍山周邊村落與大運河·白浮泉遺址的自然關聯。
為實現上述目標,擬劃定大運河源頭白浮泉遺址公園保護范圍,明確保護內容,強化保護措施。具體如下:向北將白浮泉路以北、超前路以南、振超路以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用地增加為環境協調區范圍;向西擴大文物保護綠地范圍,與鳳山形成綠化體系,鳳山西側匯佳學校用地增加為環境協調區范圍;向南增加運河以南文物保護綠地范圍。保護內容包括:規劃范圍內的文物本體和其周邊由山體環境、自然植被和特色風貌所組成的核心區域進行整體保護,對確保核心區域內的風貌、特色完整性而必須進行建設控制的地區進行管控,對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增加與運河相關的展示功能。
在加強大運河·白浮泉遺址公園建設的基礎上,還將對白浮甕山河(現京密引水渠昌平段)強化水質保護,改造兩岸道路,在河岸兩側建設30米寬綠化帶,對沿線運河文物古跡進行標志,打造白浮甕山河運河文化景觀帶。與此同時,將進一步加強沙河(溫榆河昌平段)的水系治理,加強沿線生態修復與景觀提升,為通州運河提供基本達標水質。
(編輯·宋冰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