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 張合虎 王秀山
【摘 要】本文介紹了“導師制和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在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專業的實施情況。實踐證明,該方法在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工程素養和適應社會能力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產品開發能力明顯提高。
【關鍵詞】導師制;項目制;復合人才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7)17-0027-002
Study of the "Tutorial System and Project Driven" Teaching Method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CHEN Ying ZHANG He-hu WANG Xiu-shan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50002,China)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utorial system and project driven,and the implementation in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jor from the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Practice result has proved that this method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training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adapting social ability of the compound applied talents,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are obviously improved.
【Key words】Tutorial system;Project driven;Compound applied talents
0 前言
如何在農業院校大力發展工科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復合應用型人才,一直是專業建設思考的問題。作為河南農業大學的工科專業,機電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肩負著培養信息產業高端工程技術人才的重任,盡管目前該專業每年都有一批優秀的本科生走向企業研發崗位,但與我們的期望還有一定差距。課題組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怎么讓該專業的學生經過四年的學習能夠脫穎而出,達到名牌高校同類專業應有的水平,讓他們畢業后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系院兩級教學組織都在探索和嘗試各種教學方法,試圖找到適合本校學生的最佳培養方法。為此,“導師制和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課題組負責人在2010年時,對該專業2009屆學生做過一次小范圍的試驗,根據大一的考試成績及平時表現,挑選5名同學作為試驗樣本,這5名同學的學習能力代表了全班30名同學的總體狀況。三年內,這些同學多次參加全國電信類行業比賽,多次獲得一、二、三等獎,畢業后4名同學去了上市公司,1名同學考上了研究生,試驗獲得圓滿成功。對2010級、2011級、2012級和2013級本專業同學也進行同樣的試驗,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采取“導師制和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的最終目的是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榨取”到極限,讓他們奠定堅實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去和全國名牌高校的同類專業學生展開就業競爭,實現他們無悔的人生。同時,該類方法也能為其它課程和專業學習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打造機電學院就業和招生的雙豐收。
1 研究對象和研究環境簡介
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于2002年獲批成立,隸屬于電氣工程系。該專業源自于1985年的農業工程系的電工教研室,2002年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2006年畢業第一批學生。目前,該專業為河南農業大學校級特色專業。該專業共開設10門核心課程,分別為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理論、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通信原理及線路、智能儀器儀表設計、計算機網絡技術、嵌入式操作系統。以上課程融合了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的相關課程,可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寬口徑專業。
目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在職專業教師12人,實驗教師4人(計算中心2人、電工電子實驗室2人),專業在校生260人。其中專業教師中:博士5人、碩士7人,教授1人,副教授5人,講師6人,年輕教師在此期間占教師隊伍的70%。
2 “導師制和項目驅動式”教學法的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框架
“導師制和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精神和工程素養,結合機電工程學院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學生實際情況特制定出以下規則:
(1)導師的配備時間安排在大一的下學期,根據教師人數和學生人數的數量,每名教師配備5名同學。
(2)項目的啟動從大一入學開始,大一的項目主要是提高專業的興趣,大二的項目主要是圍繞主干核心課程信號與系統、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和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等展開,所選項目主要是對課程的鞏固和整合。大三主要是圍繞32位芯片的驅動開發和實時操作系統學習。大四以企業實習為主,從大二開始參加行業和全國性的比賽。優先選用企業提供的項目,鼓勵解決企業當前難題的項目。
(3)開設前要求學生先自學一些課程,比如數電基本知識、單片機運用和編程類課程等。endprint
(4)系里或導師從企業或其它途徑獲得的項目經系里審核后上網備選,要求項目必須緊扣工程實踐,綜合運用所學過的知識,同時學習解決問題的新知識。要求項目知識涵蓋本專業的主干核心課程。
(5)導師的日常管理,這是關鍵,也是難點。
(6)項目考核,包括對學生和導師的考核,考核專家由企業和教師組成。
通過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工程能力都得到鍛煉,未來中國制造業轉型就需要綜合工程實踐能力很強的人才。每個項目背后都有1位導師和1個學生團隊,每5名學生組成一個團隊,他們在導師和企業專家的指導下,完成來自企業與實際工程問題相關的項目,體驗市場調研、產品設計等工程產品開發的各個環節,最后通過項目成果展示或答辯環節接受評審考核。
“導師制和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可以針對一門具體的核心課程展開,比如《信號與系統》,也可針對幾門核心課程的綜合展開,還可以針對專業展開,使用起來非常靈活。
2.2 研究路線
本研究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社會責任感與創新創業能力相機和、堅持學院領導與導師指導相結合、堅持常規教學與特殊培養相結合的育人方法。
研究路線如圖1。
2.3 研究結果
從2009屆學生做嘗試,采用“導師制和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和專業能力,到現在已經5年,與09屆以前的學生相比,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明顯提高,達到了最初的目的,也說明了這種教學方法適合農業二本院校的工科學生實際。
這一培養模式將傳統的灌輸式學習轉變為探索式學習,構建了開放的學習環節,為學生提供獲取知識的多種渠道。同時,這種教學模式也構建了企業、高校聯合參與工程教育的產學研合作平臺,不僅解決了企業實際工程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也讓教師充分了解了企業的實際需求和前沿熱點,實現“三贏”。
圖1 研究路線圖
3 結論
本文介紹了“導師制和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在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專業的實施情況。5年實踐證明,該方法在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工程素養和適應社會能力方面有明顯的優勢。本科教學是一個學校辦學的宗旨,向社會輸送優秀的畢業生學校的責任和義務。怎樣才能把二本層次的學生培養成社會責任感強、就業前景好、能力突出是一個亟待研究課題。為此,本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王秀山,李勉,王永田,等.深挖課堂潛力,變抽象理論為綜合運用能力[J].科技視界,2015(1):184,3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