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成林
在近年來的高考全國卷歷史主觀題中,第40題(2017年第41題)因其命題風格穩定、材料選擇新穎、能力考察多變,充分體現了全國卷高考歷史試題“求新、求變”的命題原則而深受命題者的歡迎。命題的變化必然會帶來應對策略的更新,傳統題海訓練法已經不能適應高考歷史的需要,加之政史地三科合堂考試對學生答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探尋第40題的新解法成為當前高三歷史教師組織復習的當務之急。筆者在仔細分析近3年部分全國卷歷史第40題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總結出一套以“定向閱讀、綜合分析、術語做答”為核心的三步解題法,用于實際教學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以2017年高考歷史全國2卷第41題為例與老師們探討。
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雍正時期,各地奏請開礦,清廷經常以“開礦聚集亡命,為地方隱憂”為由,下達“嚴行封禁”“永遠封禁”等命令;對一批朝廷獲利甚多的礦產,則由朝廷和地方官府嚴加控制。
1872年,李鴻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廠“日需外洋煤鐵”極多,“可憂尤甚”,他建議清政府“設法勸導官督商辦,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準洋人代辦......于富國強兵之計殊有關系”。清政府采納李鴻章建議,決定先在部分地區試辦“開采煤鐵事宜”。
——摘編自載逸主編《簡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國“一五”計劃指出:“礦產資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進度,資源供應的保證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產力、建立新工業基地、正確地規定工業建設計劃的先決條件。”為此國家要求“有計劃地展開全國礦業的普查工作”,“加強對某些從前沒有發現或很少發現的和目前特別缺乏的資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區上不平衡的資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和所學知識,分析清政府與雍正年間與19世紀70年代礦業政策的差異及原因。(15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清代礦業政策相比,新中國“一五”計劃期間礦業政策的特點,并簡析其意義。(10分)
第一步:定向閱讀。準確答題的前提是對材料的合理解讀和有效信息的提取。定向閱讀是根據設問定向句讀材料,明確材料的主旨并從中提前有效信息的閱讀。與其它閱讀不同,它是對材料進行宏觀理解上的微觀閱讀。這里的定向是指閱讀基點定向于試題設問的方式、內容、要求與材料的結合點。定向閱讀有助于提高閱讀的針對性,它分為定性初讀和定量精讀兩個層次。
1. 定性初讀。定性初讀是從材料和設問的整體出發,用較少的時間瀏覽材料全文,在宏觀理解的基礎上把握材料的主旨。初讀兩段材料的內容、出處和兩個問題可知,本題材料的主旨是考察清政府和一五計劃兩個不同時期礦業政策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同時還考察學生運用比較史學等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2. 定量精讀。定量精讀是指在把握材料主旨的基礎上逐句閱讀材料內容,提取與定向有關的信息,包括材料中與定向相關的顯性信息以及與所學知識有聯系的隱性信息。通過定量精讀實現試題考察知識與課堂所學知識、試題考察能力與課堂養成能力的兩結合。
材料一:
句①雍正時期,各地奏請開礦,清廷經常以“開礦聚集亡命,為地方隱憂”為由,下達“嚴行封禁”“永遠封禁”等命令;對一批朝廷獲利甚多的礦產,則由朝廷和地方官府嚴加控制。顯性信息:清朝雍正時期,政府加強對礦產控制,禁止民間開礦。隱性信息:清政府的經濟政策受到中國傳統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主要涉及的自我儲備知識有重農抑商政策等。
句②1872年,李鴻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廠“日需外洋煤鐵”極多,“可憂尤甚”,他建議清政府“設法勸導官督商辦,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準洋人代辦......于富國強兵之計殊有關系”。顯性信息:以李鴻章為代表的部分官員的思想發生改變,對開礦從實行“嚴行封禁”“永遠封禁”變成提倡“官督商辦”。隱性信息:西方列強的入侵在帶給清政府經濟危害的同時,也引發國人對西方列強的抵制和產生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主要涉及的自我儲備知識有洋務運動等。
句③清政府采納李鴻章建議,決定先在部分地區試辦“開采煤鐵事宜”。顯性信息:清政府試行“官督商辦”開礦。隱性信息:清政府的傳統經濟政策出現變化。
材料二:
句①新中國“一五”計劃指出:“礦產資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進度,資源供應的保證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產力、建立新工業基地、正確地規定工業建設計劃的先決條件。”顯性信息:新中國重視礦產資源的勘查。隱性信息:將礦產資源普查納入“一五計劃”,新中國將重工業確立為當時發展經濟的重心。主要涉及的儲備知識有一五計劃的背景、內容和影響等。
句②為此國家要求“有計劃地展開全國礦業的普查工作”,“加強對某些從前沒有發現或很少發現的和目前特別缺乏的資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區上不平衡的資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顯性信息:國家對礦業資源普查有計劃,加強對稀缺資源的普查力度。隱性信息:國家對礦業普查的重視突出了國家迫切發展重工業的需要。
定向閱讀有助于明確閱讀的指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盡量確保材料信息提取的完整性和高效性。
第二步:綜合分析。歷史是記載和解釋人類活動進程的一門學科,歷史的問題在于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對歷史事物的認識必須將其置放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中,包括當時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社會主流思想、歷史文化傳統、地區間的橫向交往和縱向聯系等。綜合分析就是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史學思想的指導下,運用計量史學、比較史學等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從上述因素中尋找歷史的合力,讓歷史的合力與所分析的歷史事件發生作用,進而找出這些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特點和意義,分析的內容和采用的分析方法要根據試題考察的要求有所區分。本題綜合分析如下:(見右表)endprint
綜合分析有助于學生全面、完整地理解材料,真正體現考試大綱多視角、多類型、多層次地認識歷史。
第三步:術語做答。術語整合是指根據試題的設問指向,用歷史學科的專業語言對前兩個步驟所得出信息進行分類、整合、并運用歷史專業術語進行做答的過程。弄清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幫助學生養成基本的歷史思維能力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就全國卷歷史高考試題而言,其設問指向主要涉及三個方面“是什么”(歷史事件發生的過程與歷史特點)、“為什么”(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或背景)、“怎么樣”(歷史事件的影響或評價)。據此,本題擬定答案如下表:
1.(1)差異:雍正時期政府強化礦產管理,嚴禁地方私自開礦;19世紀70年代允許采用官督商辦的方式發展礦業。(2)原因:雍正時期國力強盛,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19世紀70年代受國內階級矛盾和西方列強入侵的影響,中國國力衰弱,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給統治者帶來不小沖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通知方式的認識;滿足本國洋務運動的需要,統治者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開始松動。
2.(1)特點:國家重視礦產資源開發;國家有計劃地開展礦產資源普查;國家尤其重視對缺乏資源的普查和勘探。(2)意義:有利于促進我國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發展;有助于我國“一五計劃”的順利完成;有助于我國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用歷史學科術語進行規范做答,是考生參加歷史高考的必備技能。用術語做答不僅能避免考生在大題過程中語言的口水話和方言化,而且還能精煉答題語言。
參考答案:
(1)差異:雍正年間嚴禁地方開礦,政府嚴加控制礦產;19世紀70年代政府允許以官督商辦的方式開采礦產。原因:受西方生產方式的影響,開展洋務運動的需要,對維護統治的方式認識有所變化,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
(2)特點:優先進行礦產資源的勘探,有計劃地開展礦業普查和勘探工作,重視對特缺乏資源的普查和勘探。意義:有利于改變我國工業落后面貌,為“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提供支持。
實踐證明以“定向閱讀、綜合分析、術語做答”為核心的三步法是解答高考歷史全國卷第40題的一種普適性方法,復習中引導學生掌握并熟練運用此法能較快地提升學生第40題的得分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 李平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