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駿
慕課最早出現在2008年,阿利克·克勞斯教授首次開設基于網絡的課程——《傳媒與開放教育》,為之后慕課的誕生與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與技術準備。2011年,慕課開始井噴,在短短幾年中,獲得了不亞于印刷術的贊譽。2011年斯坦福大學的Udacity課程與Couraera和edX聯盟,創建了高等教育領域的慕課平臺。從此,慕課快速蔓延至全球,與慕課三大聯盟合作的高校越來越多,全球有上千萬的學生學習過慕課課程。慕課時代已然到來,世界正處于慕課引起的教育革新的風暴之中。翻轉課堂興起于2007年的美國 ,“先教后學”的教學模式就被翻轉成“先學后教”。后來這一教育模式受到了廣泛的歡迎,而逐漸傳播開來。翻轉課堂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實施先學后教的課堂教育,不僅給學生以更多的學習的自主權,密切了家庭與學校的關系,也推動了教育制度的變革。慕課與翻轉課堂緊密相連,慕課的出現使得翻轉課堂中的微視頻內容更加廣泛和深刻,也完善了翻轉課堂的教育環節,兩者將共同推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陳玉琨田愛麗編著的《慕課與翻轉課堂導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一書系統而詳細地介紹了翻轉課堂與慕課,從客觀、理性的視角描摹翻轉課堂與慕課的發展演進,從世界各國的實踐經驗出發一步步深入探究慕課背景下翻轉課堂的發展與完善,探討其對現代教育生態的影響。本書共有六章,從慕課與翻轉課堂的誕生發展實踐講到兩者依據的知識理論基礎、微視頻的制作、進階作業與診斷性測驗等細節問題,再到慕課背景下翻轉課堂的發展實踐與對現代教育的影響,帶領讀者一步步深入到慕課與翻轉課堂的深層次問題中,結構緊湊。本書具有以下幾點特點:
第一,內容詳盡,思路清晰,循序漸進,通俗易懂。慕課與翻轉課堂興起,并依托先進技術迅速走遍全世界,它們的興起在世界上掀起了一陣網絡學習風,各種學習資源在網上都可以便捷地獲得,傳統的教育方式正面臨巨大的挑戰。編者首先詳細介紹慕課與翻轉課堂興起的背景,及其興起過程、特征與意義,讓讀者對慕課與翻轉課堂有初步的了解,并通過美國、加拿大等的實施經驗加深讀者對慕課與翻轉課堂的了解。然后,編者詳細介紹了慕課與翻轉課堂系統設計的學科知識圖譜的構建,詳細講解了慕課的知識結構與翻轉課堂進行的過程,從科學理論的角度展示慕課的科學性以及翻轉課堂中蘊含的邏輯規律。接下來,編者用兩章的篇幅介紹教學微視頻的制作和進階作業域診斷性測驗,這是與傳統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同的環節,也是慕課與翻轉課堂的特色。這兩個章節在向讀者交代慕課與翻轉課堂的關鍵所在的同時,也是通過與傳統教育方式的對比肯定慕課與翻轉課堂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最后,編者跳出翻轉課堂本身,從整個社會教育的高度俯視慕課背景下的翻轉課堂,肯定翻轉課堂所肩負的教育工作,深入探討翻轉課堂對于整個現代教育生態的巨大影響。可以看出,編者在編輯本書的過程中胸中有乾坤,循著清晰思路層層鋪一開,然后一步步,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將慕課背景下的翻轉課堂展示給讀者。
第二,理論聯系實際,用大量的實例說明增強說服力。如,在第一章編者介紹了慕課與翻轉課堂的興起及其意義和價值后,特意舉例了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實施翻轉課堂的措施,以及慕課在這些國家的實施情況,印證了慕課與翻轉課堂的價值。在第五章,編者為了讓讀者對慕課背景下的翻轉課堂的實施現狀與優勢有更為深刻的認識,采用了美國與中國的翻轉課堂實踐對比,考察了中國重慶市聚奎中學、深圳南山實驗教育集團、溫州第二中學的翻轉課堂的實踐探索,給讀者更為直觀的感受。
第三,視野開闊,緊跟潮流。編者著眼于世界較為先進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從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科技出發,引導出慕課與翻轉課堂這兩種廣受好評的教育模式,體現出編者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的態度。慕課與翻轉課堂都是起源于國外,所以要論述慕課背景下的翻轉課堂必須要研究國外的慕課發展與翻轉課堂的實踐,但若只介紹國外的慕課與翻轉課堂就顯得過于片面了。編者憑籍深厚的教育學功底,在介紹過程中適當穿插慕課和翻轉課堂在中國的引進與發展,就將對慕課與翻轉課堂的介紹轉到在中國實施的問題軌道上來,不僅更具有實踐性,也更容易被中國讀者所接受。全書并沒有流入理論介紹的俗套,特別是在最后一章對翻轉課堂改變現代教育生態的探討將本書的境界提升了一個層次,展示出編者的學識高度與對翻轉課堂的認識的深刻性。
當前,受科技進步的影響,人們的知識結構與認識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信息大爆炸中海量信息快速傳播,讓知識成為共享信息的一部分。教育也受到科技進步的影響,傳統的發生在教室中的面對面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求知需求,慕課的出現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求知欲望,翻轉課堂的實施也推動了教育模式向更為人性化的方向發展。中國的應試教育備受詬病,當前的教育生態受到慕課背景下翻轉課堂的影響正在逐步向完善的方向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加強對慕課以及翻轉課堂的研究,尤其重視翻轉課堂對改革教育模式的推動作用。本書對慕課背景下翻轉課堂的研究探索無疑可以給人們以啟示,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有重大價值,所以受到讀者青睞。
(作者系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圣達樓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