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瓊
摘要:從《彼得·潘》的內涵意義和創作手法的角度對詹姆斯·巴里所要表達的兒童成長理念進行分析與論述。首先對《彼得·潘》中主要故事人物彼得·潘和溫迪的隱喻象征,以及主要故事情節的隱喻象征進行了研究,從中挖掘出兒童成長的困惑以及成長的要義。同時,對《彼得·潘》內涵核心中呈現出對兒童成長的深刻見解進行了探究和闡明。
關鍵詞:彼得·潘;成長困惑;隱喻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7)10-0118-03
引言
《彼得·潘》不僅是一部兒童題材的故事劇作,更是具有深刻內涵的文學作品。對《彼得·潘》的內涵進行深入的挖掘,不僅能夠了解詹姆斯·巴里的創作技巧以及兒童成長的要義,更能解讀出人類進步與發展的本質。詹姆斯·巴里借用《彼得·潘》中兒童成長的故事隱喻,表達了責任感與理性思維是人類實現文明進步的根本這一深刻內涵主旨。文學創作中的隱喻是文學作品內涵在故事情節當中的呈現,也是故事結構中的重要構成部分。一部完整的文學作品,就是作品內涵主旨在故事結構中的分散式呈現。這些分散著的作品內涵由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串聯,并最終在故事的結尾給讀者完整性的感受和認知。隱喻的功能就是在故事結構中特定的位置呈現出特定的意義,進而帶給讀者特定的感受。
一、彼得·潘和溫迪的人物隱喻
詹姆斯·巴里《彼得·潘》的創作構思中,巧用象征意義來引起讀者對作品內涵的理解與共鳴。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故事人物和故事事件本身具有一定內涵意義,詹姆斯·巴里將這些“象征意義”在故事的結構中穿插設置,實現故事內涵能夠在整部作品中進行系統化的呈現,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彼得·潘》內涵的深刻感染力。這些設置在《彼得·潘》中的“象征意義”都是巧妙地隱藏在故事情節當中,使讀者在閱讀過程當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這些意義,這種通過側面表達的內涵意義就是故事中的隱喻。
1.彼得·潘
在《彼得·潘》的創作中詹姆斯·巴里首先將主要人物進行作品內涵的象征意義設定,彼得·潘作為作品的主人公,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首先從主人公名字的設定說起,彼得是很多英國男人的名字,同時也是很多英國男人在小時候曾經用過的小名。彼得這個名字對于英國讀者來說首先聯想到的就是名字的擁有者是一個小男孩,這正是詹姆斯·巴里創作的用意。用一個名字的象征意義,引導讀者對故事內容產生一定的導向,幫助讀者更準確地理解即將閱讀的內容,進而使作品的內涵更加容易地傳遞給讀者。彼得·潘的姓氏——潘,是神話人物赫爾墨斯的兒子。潘是半人半獸的形象,具有一定的能力和智慧,同時具有一定的原始獸性,使潘成為了人性與獸性的復雜矛盾體。《彼得·潘》主人公采用潘作為姓氏,其用意也極為深刻,象征著主人公的性格構成,同時也暗示了故事情節的展開方向[1]。那就是故事人物彼得·潘,從不懂世事的蒙昧狀態向著具有理性思維的完人方向成長的故事。
2.為彼得·潘縫補影子的溫迪
溫迪是故事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具有深刻象征意義的人物。溫迪的出場要從《彼得·潘》故事的最開始說起,彼得·潘在故事的展開情節中去偷聽達林太太給孩子講睡前故事,被保姆狗發現后慌張逃走,但將自己的影子丟在了達林太太家窗外。達林太太發現后將彼得·潘的影子收放在自家的抽屜當中。彼得·潘在發現自己影子丟失之后返回到達林太太家尋找,但是在找到自己影子后無法將其粘回到自己身上所以哭了起來。彼得·潘的哭聲驚醒了睡夢中的女孩溫迪,溫迪幫助彼得·潘將影子縫補在身上,并帶著彼得·潘和自己的弟弟一起飛往了永無島……在這一故事情節的描寫中,詹姆斯·巴里運用了象征手法,將彼得·潘和溫迪的關系進行了精彩的呈現。首先影子是個人自我另一半的象征,溫迪幫助彼得·潘縫補影子象征著溫迪就是彼得·潘自我另一半的深刻寓意,彼得·潘只有通過溫迪的幫助才能實現自我的完整,也就是實現彼得·潘的自我成長。所以詹姆斯·巴里在整部作品的開端用這樣的人物出場方式和隱喻,對故事情節接下來的發展進行了鋪墊,并在讀者心里設定了一定程度的“預期值”,使讀者在“預期值”的引導下展開對作品內涵的探索。溫迪形象的隱喻與彼得·潘的形象隱喻形成了對比和反照,詹姆斯·巴里對兩個故事人物的精心設計是《彼得·潘》故事魅力的關鍵,同時也是《彼得·潘》故事情節發展的驅動核心[2]。
二、永無島的象征意義
彼得·潘和溫迪以及溫迪的弟弟三個人來到了永無島,展開了在永無島的一系列探險與游戲的生活。這一部分故事內容占據了整部作品的大部分篇幅,是《彼得·潘》故事結構中的主干部分,同時也是眾多兒童讀者最為喜聞樂見的部分。
1.彼得·潘拒絕長大的原因
永無島是彼得·潘和溫迪最初的向往也是眾多兒童的向往,同時也是現實生活中很多成年人的向往。所有對永無島具有向往精神的人,在心理學上都是不想長大的人。永無島滿足了一個具有兒童心理特征的人的所有需要,在永無島中可以無拘無束地玩耍游戲、可以冒險探索滿足好奇心,而且可以不再受到父母的約束。正因永無島滿足了兒童心理的需要,所以永無島可以說是兒童不想長大的原因,也是彼得·潘不想長大的原因。從心理分析角度講,永無島的象征意義主要是指代不受任何約束、任性而為之的生活環境。每一個兒童在成長階段都是受到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對其行為的管制與約束,兒童在成長中并不清楚這些來自父母或監護人的管制的重要意義,兒童只是單純地處于人性本身對自由的向往而產生對約束的排斥。這里反應的是一個人性本質與理性本質的沖突問題,單純地站在人性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是幼稚的兒童思維,必須以長遠的成長角度來對其分析,認識到理性約束對人性的重要意義,這也是詹姆斯·巴里在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深刻涵義。《彼得·潘》用兒童的成長隱喻人類的成長與進步,并提出人類的進步必須擺脫人性本身原始的一面,勇于去接受,也必須去接受理性思維對自身的約束與幫助,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類的進步,故事中的彼得·潘也只有從永無島中離開并接受理性知識的教育才能實現真正的成長。endprint
2.彼得·潘必須長大的理由
彼得·潘在永無島中生活的這部分故事情節,生動而準確地刻畫出彼得·潘這個不想長大的孩子形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彼得·潘的行為也充分說明了彼得·潘必須要進行成長的必然性,同時也反映出人類發展與進步的根本需要——明辨是非的理性思維。在永無島中的彼得·潘是沒有理性思辨能力的半獸性心理狀態,這與其姓氏(潘)的內涵隱喻所指的神話人物相同,都是具有人性本質但是處于蒙昧的未受理性教育的狀態。在故事中彼得·潘分不清自己與動物之間的區別,同《圣經》中亞當與夏娃未吃禁果前的心理狀態相同,都是依靠動物本性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快樂”的生活,亞當與夏娃在吃掉禁果之后失去了一定程度的“快樂”,但是獲得了分辨是非與善惡的理性思辨能力,進而亞當與夏娃實現了成長。《圣經》中所表達的隱喻就是人類的進步必須要擺脫獸性的一面,向理性化思維發展[3]。雖然這一成長過程會有一定的痛苦,但這是人類實現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彼得·潘》中雖然沒有彼得·潘吃掉禁果的情節,但是故事設計了其他情節來推動彼得·潘的成長,那就是他的同伴溫迪首先領悟到了成長的需要,并果斷采取勇于成長的行為,同時也帶動了彼得·潘的成長。
三、成長的意義
1.溫迪的成長
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中,溫迪的成長推動了永無島部分的結束,也推動了彼得·潘成長的進程。是《彼得·潘》的故事結構中的重要轉折點,同時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溫迪的成長原因,象征了兒童心理走向成長的原因,同時溫迪的正面成長,也表明了人類實現進步與發展的重要因素——責任感。兒童心理與成年人心理之間的差別很多,但歸根結底就是責任感的差別,成年人因為知道自身的責任與義務,所以清楚自身的行為。而兒童幾乎沒有責任感,所以兒童的行為比較任性,現實生活中一些成年人的行為也會比較任性,也是缺乏責任感的表現。所以人類逐漸成熟的標志就是責任感的體現。
詹姆斯·巴里在《彼得·潘》中用溫迪的成長情節來隱喻人類的成長過程。在故事情節的設計中溫迪首先獲得理性的啟蒙,了解到了自身對成長的需要。詹姆斯·巴里為了著重表現正向成長的意義,將溫迪成長的過程進行了生動的刻畫。溫迪在帶領彼得·潘和弟弟來到永無島以后,初期與彼得·潘一樣過著無憂無慮、任性而為的歡樂童年生活。但是溫迪在游戲中扮演其他孩子媽媽角色的過程中,通過對他人的照顧逐漸找到了責任感的意義,最后在內心深處終于明白了人必須要面對責任并勇于承擔責任的意義,并做出了離開永無島回到現實生活中的決定。離開永無島,是決定向童年告別的隱喻象征,同時也是成長要義的體現。回到現實中承擔自身的責任,是成長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2.溫迪的家長形象
兒童的父母以及其他監護人在兒童的成長中具有重要的引導意義,不僅能夠幫助兒童健康的成長,同時也能夠影響兒童人格形成的模型。在《彼得·潘》中的故事情節主線中,也就是在永無島中并沒有安置家長性質的故事人物,根據故事情節的設置也不能安置這樣的故事人物在永無島中。詹姆斯·巴里創造性地將溫迪的自身成長與家長角色進行有機融合,不僅表現了溫迪成長的意義,同時也說明了家長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意義。根據這一作品內涵的表達要求,故事情節是這樣設計的:溫迪在永無島中與彼得·潘等孩子一起游戲,溫迪扮演媽媽的角色來照顧其他孩子,這樣的游戲經歷使溫迪找到了自身成長的意義,也就是責任感。這樣的情節說明了媽媽形象在兒童心中的積極而巨大的影響力,并說明了家長對兒童的責任。在這一部分的故事內容中,詹姆斯·巴里借用溫迪的游戲形象刻畫出家長在兒童成長中的參與意義,以及正面引導的作用。同時,也用彼得·潘的成長過程與溫迪做出了鮮明的對比,用反照的創作手法生動地表現了有無家長正確引導對兒童成長的重要影響。彼得·潘不僅沒有明晰責任感的要義,而且表現出了拒絕成長的欲望。而已經趨于成長的溫迪則堅決地帶領彼得·潘離開永無島,幫助其實現成長。這一點也正說明了家長或監護人在兒童成長中進行管制與約束的必要性和積極性。
四、兒童游戲的教育意義
兒童成長的過程離不開父母以及監護人的正確引導和幫助,這是關鍵的客觀因素。但是決定性的因素是兒童的主觀因素。兒童主觀上成長動因的形成是兒童實現成長的根本原因,也是兒童實現成長的核心推動力。詹姆斯·巴里在《彼得·潘》中,運用彼得·潘和潘迪不同的成長經歷來對這一觀點進行闡釋。首先彼得·潘是一個不想長大的孩子,不僅在彼得·潘的主觀上沒有成長的驅動力,而且在溫迪成長之間也沒有客觀驅動力。溫迪首先實現了心理層面的成長,溫迪的成長是受到了媽媽形象這一客觀因素的影響。但是這一客觀因素并非直接作用于溫迪,而是溫迪主觀上對游戲的實踐經驗進行的理性反思。所以實質上溫迪是通過主觀的理性思辨產生的成長動因,并且這一動因真正地、有效地推動了溫迪的成長。
溫迪的主觀動因是其成長的關鍵,而溫迪的主觀動因的形成是源于溫迪與彼得·潘在永無島中的游戲[4]。詹姆斯·巴里在《彼得·潘》中對這一部分的創作可謂是隱喻運用的經典,不僅將故事情節發展進行了邏輯上的前后銜接,更對故事內涵進行了充分而準確的呈現。在故事情節中,溫迪通過在游戲中扮演媽媽的角色,使其獲得了人應該具有責任感并需要勇于承擔責任重要的啟示。這說明了人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能夠獲得經驗,并在對經驗的反思中實現主觀意識形態的轉變。而兒童的游戲活動就是兒童群體的社會活動,是成人社會活動的縮影。兒童在游戲的過程中獲得生活的經驗并對經驗進行感性層面的認知和進一步理性批判與反思,最終在兒童意識中形成一種價值觀念,并指導兒童的行為、影響兒童的成長。雖然沒有成人社會的復雜性,但是對兒童具有同樣的影響力。兒童就是通過游戲活動來實現主觀意識的形成與發展的,游戲活動對兒童思維與意識的成長具有直接的影響力。這是詹姆斯·巴里通過文學創作形式,表達出對于兒童成長的重要觀點。也是《彼得·潘》這部優秀文學作品對兒童成長教育問題提出的核心意見。
結束語
《彼得·潘》的作品內涵核心是對兒童成長要義的闡述,也是對人類文明進步需要理性思維這一觀點的表達。彼得·潘將溫迪的兩種不同成長經歷和成長方向相互對照,呈現出兒童成長中家長和監護人的客觀影響力的作用,突出強調兒童的責任感形成這一主觀因素的核心作用,并表現出游戲活動對兒童主觀意識成長的重要影響力。通過對《彼得·潘》內涵的深刻挖掘和系統化分析,不僅掌握了文學創作中對于隱喻和象征等重要創作手法的運用精髓,更為當今兒童成長的教育找到了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楊釗.《彼得·潘》的誤讀——《彼得·潘》給予我們長大的理由[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32—35.
[2]李娜.求真求雅形神兼備——讀朱賓忠教授等的新譯《彼得·潘》[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26—29.
[3]駱蕾,譚斌.“彼得·潘寫作”視野下兒童的生活與教育——我們如何創作兒童文學,兒童文學如何塑造我們的兒童[J].教育學報,2010(1):42—45.
[4]張佩佩.形的傳承,意的相悖——《彼得·潘》與《不老泉》互文性解讀[J].昆明學院學報,2015(2):33—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