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山
摘要:中職學生管理是中等職業學校的重要工作。中等職業教育與中職學生管理工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應確立以學生為本的中職學生管理工作理念,樹立愛心管理的中職學生管理工作原則;建立中職學生管理工作“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德育體系,發揮中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體作用。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理念;工作原則;實施
中圖分類號:G718.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7)10-0077-03
一、中職學生管理的特殊性
中等職業教育作為一個跨界的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和就業導向的教育[1],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中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要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具有較高的思想品德水平、掌握一定技術技能,具有良好職業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要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就需要不斷更新職業教育理念,從中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出發,研究中等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從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需要出發,不斷探索新路徑、新方法。多角度、多領域深入開展中等職業教育研究,不但研究職業教育理論、課程與專業建設、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以及中等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建設,也要研究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管理等,因為這些都是實現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因素。
學校工作離不開學生管理,學生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學校的總體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對于中等職業教育而言,同樣如此。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將直接關系到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關系到中等職業教育目的和任務的實現,關系到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關系到國家建設和未來發展。管理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學生管理同樣如此。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特點眾所周知,不必諱言,因此,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管理更是一門有著自己特殊性的科學和藝術。這是由于中職學生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群體,這個群體有著更大變數,做好中職學生管理工作,具有特殊的挑戰性,探索一套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的辦法,是職業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在中職學生管理方面,應進行大膽探索、有益嘗試,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促進中職學生管理工作的優化,達致理想的學生管理工作效果。
二、中職學生管理的理念和原則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管理內容豐富,其主要內容包括:確立“以學生為本”的學生管理工作理念,這是學生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樹立“愛心管理”的中職學生管理工作原則,讓中職學生管理充滿溫情,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一)確立以學生為本的中職學生管理工作理念
滿足中職學生健康成長、良性發展的需要,以中職學生的成長發展為本,一切學生管理工作都圍繞這一根本目的展開。真正樹立服務觀念、完善服務機制、提高服務者素質,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注意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管理為服務,提高管理效能,做到服務育人。創造良好的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管理、生活環境,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做到環境育人。但是,目前很多學生管理工作者并沒有真正確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工作理念。隨著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傳統的學生管理思想已經很難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學生管理工作急需從以學生為本出發進行全面的改革創新。
(二)樹立愛心管理的中職學生管理工作原則
愛心管理是中職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則。愛心管理源于企業管理,也同樣適用于學校管理,包括中職學生管理。用愛心構筑中職學生管理工作激情的源泉,把學生視為親人、朋友和老師,破除管理的生硬冰冷,建設良好的管理人際關系,促進師生和諧,推動中職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
把中職學生當作“親人”和“朋友”。“親其師,信其道”是我國的傳統古訓,在今日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仍然適用,也同樣適用于中職學生管理工作。一些中職學生,在學習上表現出興趣缺乏、動機不足,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他們對于來自教師的尊重、理解和友善,有著強烈的渴望,并愿意做出積極回應。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中職學生的學習和管理具有重要影響,促進了中職學生的成長和轉化。中職學生管理工作者,要積極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知其所想,解其所惑,用一顆真誠的心和親人、朋友般的溫暖去感化他們。相信運用這樣的信心和耐心,中職學生管理工作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把中職學生當作“老師”。中職學生雖然處于在校學習階段,有許多方面需要學習和提高,但他們身上仍然有許多方面,值得中職學生管理工作者學習。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相互促進、終身學習的辯證關系,同樣適用于中職管理工作者和中職學生。中職學生有自身的優勢和長處,中職學生管理工作者若能保持空杯心態,謙虛謹慎,不但能推動管理工作的積極開展,也能促進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開創中職學生管理工作新局面。
三、中職學生管理的實施
德育是一切教育工作的靈魂,也是學生管理工作的靈魂,在中職學生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學生管理離不開德育工作,中職學生管理亦如此,離開德育,管理將失去支撐和意義。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抓牢德育,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體現。應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中職學生管理德育體系,即構建全員德育體系、全程德育體系、全方位德育體系,同時注重建立中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體系,實現中職學生德育工作的全覆蓋。
(一)建立中職學生管理工作三全育人德育體系
三全育人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個全面的、系統的育人指導思想和原則,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教育模式。廣義的“三全育人”是一種教育理念,并不僅僅局限于德育范疇內,不能將其簡單地等同于德育指導思想;狹義的“三全育人”主要是一種德育理念,強調在德育體系內,從育人主體的“全員”、育人時間的“全程”和育人空間的“全方位”三個方面,調動多方德育力量,構筑德育立體結構,形成強大的德育合力[2]。
1.建立中職學生管理工作全員德育體系endprint
“全員”即人人,是就育人主體而言的。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管理,不單單是中職學生管理人員的工作職責,每個職業教育工作者,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參與了中職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生活,都有這樣的職責和使命。因此,中等職業學校每一名教職員工,不論是學校領導,還是普通職工,不論他具有怎樣的個人背景和經歷,都應該改變被動介入的局面,樹立參與學生管理工作的意識,為中職學生管理發揮應有的作用,積極主動參與到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來,形成人人參與學生管理工作、人人做學生管理的良好中職學生工作氛圍,開創中職學生工作新局面。
建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管理工作全員德育體系,尤其要注重發揮班主任在中職學生管理中的德育主導作用。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是發揮這一作用的前提;建立良好的班集體,是實現這一作用的基礎;適宜的表揚與批評,是實現這一作用的重要手段;關愛學生,做好后進生幫教轉化,是實現這一作用的突破口。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必須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和思路,不斷更新工作形式和內容,把握新時期中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勇于實踐,多出好的管理成果。支持班主任參與產學研結合、專業實踐能力培訓等專業活動,提高班主任隊伍素質。要抓住關鍵、多措并舉,發揮班主任在中職學生管理中的德育主導作用,通過班主任卓有成效的工作,發揮優勢,有力推動中職學生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
2.建立中職學生管理工作全程德育體系
“全程”即全過程,是就育人時間而言的。中職學生在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全過程中,德育應貫穿學生管理工作始終。宜精心設計,打造全程德育體系:從新生入學到完成學業畢業,從在學校上課到去企業實習,從學期上學到寒暑假放假;在校期間,周周有教育主題,月月有教育活動,年年有教育規劃;放假和實習期間,也要與學生家庭、企業積極聯絡,搭建中職學生管理工作德育網絡,實現全程德育覆蓋。同時,注重發揮團委及各種類型社團的作用,充分挖掘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為中職學生的發展創造空間。
3.建立中職學生管理工作全方位德育體系
“全方位”即全面,是就育人空間而言的。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階段是中職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為人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應在深入分析中等職業教育和中職學生特點的基礎上,搭建中職學生管理工作全方位德育體系,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民主法制和紀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與創業教育等,通過顯性德育和隱性德育相結合,充分運用多種德育方法,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守法愛國、自愛自強、珍惜生命、尊重他人,有能力創造幸福生活。
綜上,努力實現思想、目標、制度、文化育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以中職學生德育全覆蓋,促進中職學生管理工作實施,達致中職學生管理目標。
(二)發揮中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體作用
“教育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構成的統一體。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這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曾引起較廣泛的共鳴。因此,引導學生有效地開展自我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3]。關于自我教育,學者們有各自不同的定義方法,在此,選用馮春芳在《自我教育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一文中的定義。自我教育是指個體(群體)根據社會規范和社會發展需要,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把自身作為發展對象,通過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而影響其身心發展的社會活動[4]。其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主體性、自控性、內向性、社會性、終身性等方面。主客體的直接同一是自我教育的本質特征,即教育的主體和客體融為一體,相互重合,教育者、施教者同時又是受教者,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同時就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客體[5]。
以上是學者們基于學術研究的定義,體現了學術研究的嚴謹和規范。筆者曾從事多年的中職學生管理工作,對學生的自我管理,有比較深刻的實踐體驗。筆者認為,拋開學術研究定義的嚴謹要求,對于學生的自我教育,也可以做如下比較通俗的理解。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向上”和“向善”的心理傾向,也就是愿意通過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好,并且在“努力”和“變得更好”的過程中,享受成長的喜悅。對中職學生來說,這一心理特點也是同樣存在的。這也是學生自我教育的原動力,其作用不可小覷。中職學生管理工作,應盡可能地發掘學生內心的這種正向的心理能量,通過有效的學生管理工作方法,使學生樂于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中達到自我完善,從而實現中職學生管理工作的目標。
有研究者認為:自我管理既是一種創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又是一種發現自我價值的藝術;對于社會、企業和個人都非常有用,對于人的成功則更是至關重要。并進一步指出:自我管理是指一個人主動調控和管理自我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過程,其實質是自我控制,作為主體的自我,一個人需要進行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與自我調適;作為客體的自我,一個人需要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與自我反饋[6]。筆者在多年中職學生管理工作實踐中,對學生自我管理有如下理解。“自我管理”是指人不需借由外界壓力,而完全是在自覺自愿的情況下,對自我進行約束和引導,中職學生的“自我管理”,也是如此。中職學生管理工作,應積極引導學生自我管理,把“管理”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要,強化其對學生管理的認同和支持,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生管理工作效果。
中職學生的自我管理主要包括學習生活、業余文化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實現中職學生自我管理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學生干部在學生自我管理工作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要建立一支強有力的中職學生干部隊伍,這支隊伍一定要紀律嚴明、嚴格規范,實行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并充分發揮學生干部在學生管理中的帶頭作用,形成良好的校風、班風和學風,極大提高學生管理的效率。學生干部隊伍的建立和產生,可以通過教師推薦與民主選舉相結合的方法,他們在學生中應具有較高的凝聚力,能把學生緊密團結在自己周圍,共同進步。同時,他們與同學一起學習生活,能比較及時地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為學生管理者及時處理問題提供真實的情況。
引導中職學生開展自我管理,可采用多種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可根據各種學生社團特點并結合專業特色,引導和組織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如:辯論賽、演講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專業技能大賽、專題講座、舞蹈大賽等,通過這些活動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和主動性,達到寓教于樂。同時,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使學生變被動管理為主動參與管理,逐步培養學生自覺約束自己,展示正能量,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再如,學生寢室是學生在校進行多種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也是學生學習和實踐自我管理的重要場所,通過組織寢室安全檢查、衛生評比、內務評比和寢室文化引導等形式,引導學生自主生活能力,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學會在寢室中相互協作,提高自主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中職學生管理是中等職業學校一項重要而又艱巨的長期工作,其中還有更多的領域有待深入探索。
參考文獻:
[1]姜大源.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經驗與規律[J].職業技術教育,2011(19):5—10.
[2]范小鳳.論新時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運作機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3]王建立.學生自我教育的路徑淺析[J].教學與管理,2011(6):52—53.
[4]馮春芳.自我教育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J].前沿,2004(3):76—78.
[5]鄭國慶.自我教育與他人教育的互動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4(1):196—197.
[6]李家龍.對自我管理要素體系及其實現的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