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正明
摘 要:針對某水庫實際情況,在明確水庫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制定一套以鋪設復合土工膜為核心的綜合整治方案,并對方案的實施過程進行深入分析,包括鋪設復合土工膜時應注意的技術要求與注意事項,最后得出本工程取得理想效益,有大范圍推廣應用價值的結論,為其他類似防滲加固工程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復合土工材料;庫底透水處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TV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30-0162-02
水庫經過長時間的運行容易發生滲漏,而庫底透水則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滲漏問題,直接影響水庫正常蓄水與用水。處理庫底透水的傳統方法不僅工藝復雜、工期長、成本高昂,而其處理效果很難保證,已無法滿足工程實際需求。因此,亟需采用一種新型材料來解決庫底透水的難題,即采用復合土工材料。
1 水庫基本情況
某水庫壩址上方流域的總面積為3.0km2,是典型的石灰巖地區。水庫于六十年代中期投入使用,主要作用在于灌溉和防洪,是小(2)型水庫。該水庫的正常運行能保護其下游近2km范圍內耕地和居民的生產生活安全。自水庫建成之后,充分發揮了灌溉與減災功能,不僅有效改善了當地的生產條件,還進一步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滿意的綜合效益。
水庫現狀庫容、興利庫容與死庫容分別為65萬m3、43萬m3和6萬m3。其樞紐工程包括三大部分,分別為放水洞、大壩與溢洪道。其中,大壩采用“壤土心墻沙殼壩”,高、長最大值為15m和190m,頂部寬度為3-5m,高層200-201m;大壩的右側為溢洪道,采用壩肩式溢洪道,進口處為開敞的寬頂圍堰;大壩下方主河槽段設有放水洞,是采用漿砌石建設而成的矩形涵洞;大壩上游坡底為進水口,閘門型式采用斜拉式。
2 水庫現存問題
本水庫運行已超過50年,每年的汛期都基本蓄滿,而汛期以后水不斷減少,僅一個冬天就可以全部漏完,當到達次年春天需要進行灌溉時,已是無水可用。考慮到本水庫的地勢相對較高,當地政府與村民意圖借助自然壓差來滿足吃水要求,但水資源卻無法保障。因長時間占用土地資源而未發揮效益,故設想拆除此庫,恢復耕地。
近幾年,本水庫被列入除險加固名單,在選定方案的過程中反復思考,若僅對壩體進行加固,或拓寬溢洪道與改造放水洞,則只可以確保其自身運行安全,依然無法解決蓄水問題。由于壩址處于石灰巖地區,所以極有可能存在溶洞透水問題,興利水位下方和水之間的接觸面都有產生透水現象的可能。針對這一問題,當地水利局對水庫實施了深入的地質勘察,勘察所用方法包括高密度電法、測繪與地質鉆探等[1]。
經細致的地質勘察,得出以下結論:(1)左側分水嶺有較為寬厚的山體,鄰谷相對下切較淺,一般不會發生滲漏,但右側近壩段由于受到采石等因素的影響,其山體十分單薄,有壩肩繞滲的可能。(2)自水庫建成以來,因庫區存在較為嚴重的滲漏現象,所以長期無水,幾乎變成了廢棄水庫。究其原因,主要為庫底巖溶發育,滲漏嚴重。因此,必須對巖溶發育區和灰巖出露區進行有效的防滲治理。(3)庫區內地下水補給以降水為主,地表水的排泄較為暢通,且低洼處的地形很高,水庫蓄水位低于地面高程,所以不會發生浸沒等現象。(4)水庫大壩采用壤土填筑,質量良好,壓實度與滲透性均滿足要求。緩坡段與河床的清基工作效果顯著,主要呈柱狀,裂隙與節理均不發育,巖體自身有良好的完整性,能提供較高承載能力,所以壩基滲漏基本不存在。然而,在灰巖地區發生的滲漏現象較為復雜,為保證安全仍需對右側肩和壩基之間的接觸帶進行防滲治理[2]。
3 綜合治理方案設計與實施
3.1 方案設計
(1)對岸坡上的裸露巖進行整修,首先按照1:1.5的坡度整坡,鋪設一層厚度為50cm的黏土并壓實,然后鋪設復合土工材料,并在其上方加鋪黏土提供保護,要求保護層厚度不少于80cm,最后在黏土上移植草皮,但要避免種植樹木。其中,復合土工材料選用復合土工膜,即在薄膜基礎上鋪設土工布,該土工膜不僅抗頂破性、抗拉性與抗撕裂性優異,而且具有極高的物理力學指標,以及強度大、延性好、耐腐蝕、抗老化、抗滲透等眾多特點,是一種理想的透水處理材料[3]。(2)在平行壩軸線,鋪設長度為160m的土工膜,特殊區域在施工時根據開挖出露地質情況進行調整。此外,在沿河流的方向上,需鋪設150m長土工膜。(3)在對土工膜進行鋪設的過程中,壩坡和庫底連接采用壓重平臺延伸到195m高程位置,存在齒墻的位置,設于齒墻下方,上、下保護層的厚度不能小于30cm。(4)根據勘探結果,右側岸坡需鋪設150m土工膜,沿岸坡向上,另行鋪設250m,采用之前提到的方法處理坡面,由坡腳處不斷向庫內延伸,具體的施工方法完全相同。
3.2 方案實施
本次施工歷時三個月,先整修興利庫容淹沒線下方透水區,平洼削高,按照1:1.5的坡度對岸坡進行整修,再鋪設50cm厚的黏土并壓實,預計使用土工膜約2.4×104m2。工程所用土工膜的單重為每立方米800g,土工膜搭接縫的寬度和幅寬分別為20cm與6m。
3.2.1 技術要求
(1)工藝流程:挖、鋪、壓、護同時進行,分區段循環施工。(2)基面處理:根據設計要求徹底清理基面,這是使土工膜發揮良好防滲作用的關鍵,尤其是要清理樹根與尖石,且基面不能有起伏,完成清理后夯實,保證平整度與壓實度。(3)鋪設土工膜:在鋪膜的過程中,應按照從下到上的順序進行。相鄰兩個土工膜與土工膜和基面間必須壓平、緊貼,但要注意不能拉得太緊,以無氣泡為宜[4]。由于土工膜薄而輕,易被吹動,所以一次鋪膜不宜過長,并在鋪膜的同時采用土料覆蓋。依據土工膜生產廠家提供的相關資料,本次施工采用6m幅寬,以減少接頭。至于接頭,即可采用搭接,也可熱粘或膠粘,本工程采用搭接,縫寬20cm。(4)護面與保護層。用于保護土工膜的粘土必須過篩,篩去粒徑在6mm以上的大顆粒,以免刺破土工膜。土料鋪設后擊打密實,確保干容重高于1.5,同時取樣送交實驗室檢驗。在保護層回填與湖面砌筑過程中,務必做到輕放,否則將使膜撞破。護面下方需填筑厚度為100mm的墊層,以免由于水位發生變化而使保護層被淘刷。采用人工掛線的方式對干砌塊石進行鋪砌,石塊之間應緊密嵌擠,空隙部分采用小塊石或石屑填充。(5)接界處理。接界處理的目的是確保土體和土工膜良好聯結,并對滲流的入口進行封堵,截斷所有側向滲漏路徑,并避免滲水進入到膜底,使底部形成水泡,導致土工膜破裂。基于此,在實際施工中,應按照要求開挖截水槽,同時在槽中埋設土工膜。
3.2.2 注意事項
(1)埋入式的覆蓋厚度應在30cm以上。(2)防滲系統包含四大部分,分別為基礎墊層、防滲層、過渡層與保護層。(3)土體必須密實,防止沉降與開裂,清除防滲范圍內的所有樹根與草皮。和土工膜直接接觸的土料粒徑不能過大。(4)在土工膜鋪設過程中避免強力拉伸,以兩端埋進土體內形成波紋狀為宜,當與剛性材料進行錨固處理時,需預留足夠伸縮量[5]。(5)施工過程中避免異物直接砸向鋪好的土工膜,最好能在鋪膜的同時進行有效防護。
4 工程效益
防滲工程完成后,水庫正常蓄水43萬m3,已經達到設計興利水位。當水庫的庫容到達了興利庫容之后,通過近60d的持續觀測,在完全關閉放水洞的條件下,水庫水位未出現變化,庫底透水得以根治。
本水庫庫底透水問題處理取得的成功,對水庫下游和周圍農業生產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居民生產積極性,為將來的節水灌溉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當地政府已經著力借助自然壓差建設集中供水工程。可見本工程取得的效益是極為顯著的。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水庫庫底滲漏是影響其蓄水、灌溉功能實現的主要原因,不僅無法起到推動生產和經濟發展的作用,還危機下游與周圍耕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安全。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理,而復合土工材料以其強度大、延性好、耐腐蝕、抗老化、抗滲透等優勢,逐漸得到廣泛應用,在縮短工期、提高防滲性、降低成本等方面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值得大范圍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趙立富,馬志宏.復合土工材料在庫底透水處理中的應用[J].山東水利,2014(12):25,27.
[2]韓雪冬,原麗娜.復合土工膜防滲材料在渠道節水工程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24):192.
[3]田安建.復合土工薄膜防滲材料在土壩施工中的應用[J].廣東水電科技,2015(04):43-46,3,5.
[4]蔣自勝.復合土工防滲材料在加固除險工程中的應用[J].水利水電施工,2014(04):26-28.
[5]魯南,胡嘉東.復合土工膜防滲材料在上下肚水庫安全加固中的應用[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3):22-24.endprint